針對幼兒教育的探討論文

  加強早期幼兒教育,為每一個兒童創造受到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的機會,正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幼兒教育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論幼兒教育》

  摘 要: 加強早期兒童教育,為每一個兒童創造受到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的機會,正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也要放眼未來,從新世紀國際社會政治經濟的新格局和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度思考學前教育的發展問題,以使我國的學前教育真正從教育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心。

  關鍵詞: 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 教育方法

  幼兒教育是指對三週歲以上學齡前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國學制中的第一階段,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黨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關懷下,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長足進步。

  一、打好性格基礎,努力提高情商

  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兒最終創造輝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兒變成一個平庸的人,性格基礎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幾年的生活習慣、父母態度、家庭氣氛,以後都會慢慢形成幼兒的性格特點,每一個習慣在其養成的前期特別重要,因此,每件事一開頭就堅持按要求做,不該做的事一開頭就堅決不做,從不遷就,慢慢習慣就會養成。幼兒期兒童意志行為還很差,不能較長時間控制自己,幼兒行動的目的性也較差,行動缺乏明確目標,往往與直接興趣或需要、個人願望相聯絡。例如:做好事為了得到一朵小紅花或是為了得到教師表揚。因此,要培養幼兒是先有目的,努力實現目標,自覺服從於一定的目的,併為實現目標而克服困難的良好意志品質。

  二、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所謂習慣,是指不斷重複或練習而養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最大特點是自動化,人們一旦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會提高。研究表明,3~12歲是年輕一代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然而,家長總是以孩子小為藉口,縱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飲食方面養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後面跑著餵飯,生怕孩子餓著,或是一味滿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歡吃的飯菜,這樣只能造成營養失衡;合理、科學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家長應該在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說起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能不關注他們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學習能力是由感覺動作、聽知覺和視知覺三大功能決定的。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以下幾個條件:①從小培養;②從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制定規範併合理運用強化機制;⑤注意實踐和行為指導。借用英國的一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要養成好習慣,貴在行動。總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三、營造良好環境,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條件,是一個人能力發展的動力。責任心如此重要,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呢?

  一方面,學校和家庭共同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在學校裡,教師是幼兒的領路人,應做到真心與他們做朋友,善於傾聽,啟發他們熱愛生活和社會,關愛家人和朋友,引導他們逐漸養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諧的處世習慣,從而產生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的責任感。

  另一方而,鍛鍊承擔責任的能力。每一種能力的鍛鍊都應該來自於實踐,因此,給予幼兒適當的承擔責任的機會。我們可以佈置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小作業,如分發玩具、收交作品、整理書桌等,或者通過遊戲、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讓孩子逐漸懂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別人對自己的養護、教育和幫助,另一方面負有許多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一個不盡社會責任的人是一個對人類無益的人,而一個不會做事、無能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歡迎的。要鼓勵孩子從小融入集體,有主人翁意識和集體觀念,作為集體中的一員,要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也就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看到自己的行為能為他人帶來影響,從而生出自豪感和責任心。

  四、在教學中重視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我國,大多數人對“健康”的認識都比較片面,認為幼兒的身體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這種對“健康”認識的偏差,使我們忽視了幼兒的非智力教育,妨礙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

  健康的身體是兒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礎。要想使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全發展,首先要使兒童有健康的軀體,這些就需要我們的保護和鍛鍊。比如規律的飲食和睡眠,適當的勞動和遊戲,這些都是兒童生理健康的保證。

  身體健康了,還要注重幼兒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兒,智力發育正常、積極向上、情感豐富、性格開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別人友好相處、適應集體生活等。要想使幼兒的心理健康,教師要多站在幼兒角度,瞭解他們內心的需要,為幼兒營造出一個能夠相互接納、信任、尊重、和諧的生活氛圍,並與他們建立平等的、亦師亦友的關係。因此,老師要放手讓幼兒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能夠充分表現自己,並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增強自信心,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

  五、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幼兒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兒經過數學學習,感受到生活中的數量關係和數學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幼兒數學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親自操作。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和實踐,得出的相關結論在幼兒的腦海裡會留下深刻印象,然後教師給予及時的補充和說明,知識便會紮實牢固地被幼兒接收。數學規律的總結和歸納,可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複習和整理習慣,從而提高小朋友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幼兒教育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關係民族素質和國家的未來,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我們期待著幼教事業迎來一個嶄新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面向新世紀的世界幼兒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1999.

  [2]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M].遼寧: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3]潘日文,侯桂蘭.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