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論文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電腦和智慧手機的普及,大學生上網時間、便捷性不斷增加,網路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論文,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的標準 》

  摘 要:狹義的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標準應包括具有正確的網路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觀念,能保持網上網下人格的和諧統一,網上網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緒情感,不因網路的使用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正常的人際交往以及網路離線時身體沒有明顯的不適應。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標誌、我國心理學界關於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國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的實際是這一標準提出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 網路; 心理健康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發達國家對網路引發的網路心理障礙諸如網路成癮等十分關注,並且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我國網路的發展較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學生中存在的由網路引起的心理問題已不容忽視。我們應當及早進行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克服和規避網路的負面效應。因此,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而在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須研究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標準的內涵

  人們的網路心理是伴隨著網路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當人類進入資訊時代,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隨著網路對人類生活、學習、工作領域滲透程度而發生變化,從而人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興趣以及個性會悄然改變,進而產生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與生活習慣。網路社會與人的心理的互動將日趨頻繁,網路心理也在這種互動中不斷繁衍、發展。網路心理現象就是在網路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產生的。我們試圖把網路心理概括為:網路心理是在網路環境里人的心理過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個性特徵的總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情感、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網路心理健康除了應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標準。網路心理健康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網路心理健康是指在網路環境下的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的網路心理健康則指在網路環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動過程的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我們試圖將狹義的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標準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正確的網路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觀念。智力正常並具有基本符合客觀的認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在網路環境下就表現為具有正確的網路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觀念。網路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們遇到更多的困惑,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損害。因此具有正確的網路心理健康觀念,成為保持網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正確的網路心理健康的意識或觀念至少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瞭解網路是把“雙刃劍”,對網路既不依賴,也不談“網”色變。二是具有正確的上網目的,合理安排時間,注意上網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網路使用習慣。三是對網路資訊有辨認真偽的能力,並能正確對待和處理網路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在網路世界中,資訊像洶湧波浪迎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真偽難辨。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能運用現有的知識,理智地辨認真假資訊,並能夠有勇氣及時改正自己不正確的認知和行為。四是瞭解各種網路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判斷標準、產生的原因、治療和預防的方法,增強對自我的控制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網路道德和網路法制觀念,遵守《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資訊;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第二,能保持網上網下人格的和諧統一。人格是一個人所表現的穩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人格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是由複雜的心理特徵經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主要包括代表個性心理特徵的能力、氣質、性格和代表個性傾向性的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等。個性完整統一,內在協調,並有正確恰當的自我意識,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由於網路環境的身份虛擬性、想象性、多樣性、隨意性等特點,容易影響個性的整體性、獨特性和穩定性,導致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擾,影響心理健康。網路雙重人格指個體在網路中和現實中分別具有彼此獨立、相對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態度、知覺和行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處在劇烈的對立面的,是嚴重的心理障礙,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現。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有正確恰當的自我意識,能保持網上網下人格的和諧統一,同時,在虛擬性與現實性之間能夠做到以現實性為主。

  第三,網上網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緒情感。情緒是衡量心理健康與否的一個顯著標志。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積極的情緒遠多於消極的情緒,主導心境是愉悅、樂觀和平靜的,且能正確而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情感是和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絡的高階的社會性情感。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並能珍惜友誼,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賞並嚮往美好事物,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積極創造美。一個網路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一方面表現為能遵守網路道德,恰當運用網路調節情緒、宣洩情緒,因為網路具有調節情緒的功能。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不論是在網上***虛擬社會***還是在網下***現實社會***,積極的情緒總是遠多於消極的情緒,主導心境是愉悅、樂觀和平靜的,且能正確而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

  第四,不因網路的使用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意志健全主要表現在意志品質上。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性都獲得協調的發展。他們學習、生活的目的明確,能根據現實的需要調整行動的目標,為實現目標而自覺地約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慾望,抵制各種外部誘惑。行為協調主要表現在行動的計劃性、一貫性與統一性以及言談的邏輯性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有效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網路的時間,在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的情況下使用網路。他們能認清網路與現實生活的關係,不逃避現實生活,躲進網路,不將網路當作唯一的精神寄託,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受挫後.不只依靠網路緩解壓力或焦慮,能主動尋求現實社會中的支援,勇敢地面對現實生活。

  篇二

  《 網路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淺議 》

  [摘要]:文章首先分了網路對大學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然後針對網路與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提出了網路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最後提出了積極構建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陣地和渠道,讓大學生健康上網的一點個人想法。

  [關鍵詞]:網路;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08***2008***1020031-02

  21世紀網路時代已經到來,網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工作、學習、人際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交往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我們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我們必須以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來看待網路時代的到來,它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給人類的倫理道德、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衝擊。大學生作為社會生活中文化程度高、思想比較活躍、善於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在中國網路的發展過程中,大學生始終都是網路使用的主體和先鋒。因此,網路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和行為方面造成了直接的影響,在網路時代瞭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防止和減少網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對於維護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網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網路是一柄“雙刃劍”,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它給大學生帶來了歡樂和希冀,另一方面,它又給大學生帶來了痛苦和挫折,引起了大學生的心理困惑。

  1 積極面

  ***1***匿名社群有助緩解心理壓力,維護心理健康,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網路搭建了虛擬社群,為學生提供了不同於現實環境的全新途徑和釋放情感能量的空間。學生在網路中可以匿名自由行為,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願去表露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說自己想說的話,和自己情趣相投的網友交往,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地“放縱”自己的情感,與網路中志同道合的網友自由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諸多限制,增進了人際情感交流,對於現實生活中比較內向、過於抑制自己的大學生在網路中鍛鍊和培養自己的膽量,磨鍊自己的性格,抒發內心所壓抑的情緒和不滿。這些對於大學生情緒情感的完善、發展、豐富有著積極的意義。

  ***2***網路的平等化社群,凸顯自我意識。網路中人人平等,其無中心化的特質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平等意識和民主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現出大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

  2 消極面

  ***1***網路沉溺,無心學習。不少學生通宵達旦玩網路遊戲,在網上流連忘返。對學習沒有興趣。白天上課精力不集中,甚至在課堂上睡覺。學習成績下滑,考試不及格,甚至被學校勒令退學。長時間接觸網路導致感知能力下降、生物鐘紊亂、食慾不振等生理反應。

  ***2***虛擬空間,淡化道德觀念。網路的虛擬世界是匿名的,隨時可以通過變更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學識以達到滿足自己最大虛榮心的目的。因此,網路世界缺少了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觀念,網上的道德規範是非強制性的。一些學生把在網路世界裡可以任意妄為的思想和行為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他們特立獨行,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無法真心相處,視感情為遊戲,道德觀念被淡化。嚴重者會發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亂。出現心理危機,從而導致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

  ***3***自我封閉,認識事物單純,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網路人際交往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簡單化和片面化。長時間的在網路虛擬環境中會導致對現實社會的恐懼,更消極地對待現實的人際環境,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冷漠無情,陷入孤立疏懶、空洞貧乏的人生狀態和空虛蒼白的心理狀態。形成惡性迴圈。

  二、網路時代的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標準

  所謂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說,是一種高效、滿意、持續的心理狀態,是認知、情感和人格等內在心理活動與外部行為的和諧、協調狀態。主體在這種狀態下能夠適應當前和未來發展,能夠愉快而積極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具有生命活力,能夠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標準中一般包括了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評價正確、人際關係和諧、適應能力強和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這八項內容,在當今網路時代,文章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有新的內容,包括一下幾點:

  1 明確的上網目標。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上網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對網路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上網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或者學習某些知識。要有正確的網路心理健康的意識或觀念。

  2 上網無癮,能夠保持線上時和離線時人格的統一與和諧。線上時能夠積極主動地接受和處理資訊,離線後能夠迅速地從虛擬情境中走出來,而不是仍然沉溺於虛擬情境之中。

  3 不因網路的使用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

  4 離線後,身體沒有不適症狀。線上的時間以身體健康為底線,以不影響身體健康為前提;離線後不會因為使用網路導致身體的感覺器官、神經系統以及其他的身體機能下降或失調,能夠保持機體的平衡。

  三、興利除弊、正確引導、健康上網

  如何利用好網路這柄“雙刃劍”,培養大學生的現代觀念,開闊大學生的認知視野,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是當前高校的重要任務。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應當給與大學生必要的指導,興利除弊,避免網路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網路的優勢,積極構建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陣地和渠道,讓學生健康上網。

  1 要積極創造條件開設網路心理健康教育課,把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正規的教育教學體系中;在網下和網上開展心理諮詢,充分利用網路虛擬性、匿名性的特徵開展網路心理健康諮詢;同時建立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問題監督、預警機制,積極主動地對有問題的大學生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

  2 通過學校的宣傳輿論陣地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式的宣傳教育體系,進行綜合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路、校刊、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3 網路依賴通常有一個從“嘗試與試驗”-“初嘗甜頭”-“將成癮行為作為處理困境的手段”-“用成癮行為維持正常生活”的過程。隨著網齡的增加,真正網路依賴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應教育學生以理智的態度控制上網的時間,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一個計劃,逐步減少自己在網路上停留的時間,尤其是限制自己在網上發表見解和從事一些特殊的活動。要積極參加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在實際交往中結識朋友。交流感情。

  4 加強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嚴格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

  5 積極倡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的建設不僅需要學校、社會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大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投入到網路心理健康建設上來,充分發揮大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同輩群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教育的優勢,能夠學會網路心理健康的自我調適和維護。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