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馬克思生態文明理論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的保護自然生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和生態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要求人們愛護地球,自然界是人類賴於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與自然的發展必須協調,人類才能向更高的文明邁進。馬克思說:“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類與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絡相互統一的整體,任何以毀壞自然界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只能導致自然界的報復,而生態文明要求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是自然界一員,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尋求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生態文明成為人類價值觀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人與自然和諧是生態建設的的核心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可以提煉出豐富的生態文明觀,在《自然辯證法》、《資本論》等哲學著作中,比較集中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尤其是在實踐的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上,這不僅是確立生態文明理論的著眼點,同時也是確立生態文明理論的哲學理論方法。下面就從三個方面來展開闡述:

  一、馬克思生態文明的兩大理論基礎來源

  ***一***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第一基礎

  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是人與自然對立的基礎,是人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特殊方式,是人不同於動物的特殊的運動形式,自然界是人們直接的生活資料,是人的勞動的物件和材料,恩格斯指出:“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於它的真正的基礎上;一個很明顯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後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這一很明顯的事實在歷史上的應有之義此時終於獲得了承認。”人類通過勞動,使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不斷使“自在的自然界”轉化成“人為的自然界”。

  馬克思認為要在實踐中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社會實踐是人聯絡自然的中介,自然界是人類勞動的前提和要素,離開了以人類勞動為中介的實踐,任何自然的存在都失了以人類生活為判斷尺度的存在意義。在批判黑格爾抽象的自然觀的時候,馬克思直接斷言:“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決定了人只能在自然界中生活,只能依靠自然界,人類一刻也不能離開自然而生存,人不能像動物一樣直接從自然界獲取資料,人靠自然界生活,事實上是通過勞動來實現的。但是人類在很長的時間內沒有認識到自己在自然界中所發揮的作用,更沒有從哲學的高度去探討過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在認識自然的歷史過程中,一切唯物主義者都承認自然的客觀性,強調自然界對人的先在性地位,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他們只是從自然的本身去說自然,去探尋它的本質,他們既有合理的一面,即尊重客觀事物的實在性;尊重客觀規律,按照事物的規律辦事等,但是他們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他們只是把自然當作純粹的自然,而不懂得從歷史的程序中去考察自然,即有人蔘與的自然,他們把自然和人截然的分開,不懂自然是人的自然,採取了人與自然二元分立的原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實踐論從生產實踐出發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克服了以往一切舊哲學的缺陷,把人同自然兩者相聯絡,把自然作為人的勞動物件,將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並在實踐的基礎上把握了人這個主體與自然這個客體兩者的統一。

  ***二***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另一個基礎

  人總是以類的形式同自然界發生關係,由於人不能離開社會,人總是作為群體或社會成員的一份子去與自然發生聯絡,馬克思認為生態問題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問題,那麼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解決社會矛盾的問題,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是,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才正確地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表現為生產力,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表現為生產關係。要實現生態文明,首先必須要改變生產方式,要使生產關係不斷的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其次,大力發展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促進社會的進步,加強了人類與自然規律的瞭解與掌握,開發了許多新型能源,例如,高科技中的太陽能,核能產業及反物質等的研究可以為人類提供新的能源和原材料,生物工程產業可以提高動植物的品種,增加糧食的產量等,但是科學技術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核汙染等,人類要解決這些問題最終要靠科學技術的發展,依靠科學技術去尋求新的替代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和消耗,歸根到底生態文明的實現要靠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的過程,既然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問題,那麼也只有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生產關係的不斷變革。

  二、馬克思生態文明理論的基本要求

  ***一***人類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是內在統一的,人類要愛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大自然懲罰和報復人類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是人類的覺醒和反思,卻是十分的遲緩,人類只有在遭到自然無情的懲罰,並危及到自身生存的時候,才懂得自然界是不可侵犯的,才開始反省自己的“征服”行為。從恩格斯的話中可以看出人類一定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不能破壞自然,按照自然的規律辦事,自然才能造福於人類。

  ***二***遵循客觀規律,要按客觀自然規律辦事

  規律是客觀的,人不能創造,改變和消滅規律,但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人類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的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規律,按自然的客觀規律辦事,否則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人類的發展必須同自然規律相一致,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絡,一切從實際出發,要實事求的按規律辦事。

  ***三***人類要與自然協調和諧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前提條件的,人類的發展不能開自然,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建立起一個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地球生態圈”成為新世紀人們的共同願望,在農耕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及影響是有限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基本上處於一個低層次的和諧狀態;到了機器大工業的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界掠奪越來越大,資源大規模的開發,生態危機日益凸顯,更是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人類由一開始從“敬畏自然”原始的協調,低層次的和諧關係變成了“征服自然”,自然成為人類改造的物件,自然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物種滅絕加速,土壤侵蝕嚴重,海嘯,地震頻繁發生,全球氣溫上升等,人類開始尋求擺脫危機的方法,力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努力形成人——社會——自然的良性迴圈系統,只有到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那麼,生態文明代替工業文明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三、實現生態文明的方式

  我們所討論的生態文明,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科學技術十分先進的條件下的生態文明,實現生態文明首先要加快環境法制建設程序,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道德的力量的規範,也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進行約束,把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用法律的強制性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其次,要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等,減輕人類對自然的壓力,同時又能滿足人類的需求,而現在市場上佔大部分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礦物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核能等;最後,我們要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一種注重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的消費,它既強調消費的重要作用,又強調消費和再生產與自然環境的動態平衡,又有利於社會和自然的可持續協調發展。綠色消費包括的內容非常寬泛,不僅包括綠色產品,還包括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綠色消費,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權益為主旨、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的統稱。發展綠色消費,是建設“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兩型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