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梵高看藝術與情感論文

  梵高是後印象色彩的領軍人物,他的一生很短暫,其追求藝術的歷程很坎坷艱辛。其代表作《向日葵》不僅是梵高的代表作品,也是梵高的精神象徵,是梵高的化身,是他藝術之大成的濃縮體,是其精神氣質的載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從梵高看藝術與情感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從梵高看藝術與情感全文如下:

  摘要:他是一個只有三十七歲生命的天才藝術家,他的一生過得濃墨重彩又極度悲愴,世人的不理解、經濟的困難和情感的糾葛創造了梵高蕩氣迴腸的生命。情感和繪畫是梵高的生命符號,狂熱和甜蜜是他矛盾的統一,藝術和情感不可分割。

  關鍵詞:梵高;愛情;色彩;繪畫;藝術

  不論是嚴謹完整的古典主義還是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這些不同時期的代表畫家能有流傳百年佳作,不僅是因為精湛的繪畫技巧,更是因為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有情才能悅己,悅己才能悅人。梵高,一位荷蘭畫家,在後印象主義時期,將自己的情感和繪畫進行了猛烈的撞擊,從而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後印象主義有三個特別重要的畫家,塞尚、梵高和高更。我國的林風眠先生曾把這個時期稱為“反印象主義”,因為從它的本質上看,是反對印象主義對自然光的迷戀,太注重外界條件的影響,而忽略了物體本身的結構。梵高在後印象時期是最重視精神的傳達,重視畫面的象徵感。

  梵高的父親是一位牧師,出生於新教家庭的他並沒有被束縛,在很小的時候就嶄露出繪畫的天分,小時候的一張畫《貓》就獲得了母親的讚賞,可是這位特異獨行的孩子隨後就撕毀了這張畫。

  少年時期的梵高與眾不同,在周圍人看來,就是個孤僻,奇怪的男孩,連自己的妹妹都覺得他有幾分像怪人,全家人只有他的弟弟提奧與他感情最好。十六歲的梵高由叔父介紹去了巴黎的一家畫廊工作,卻在倫敦的分店裡愛上了房東太太的女兒厄休拉?洛耶,厄休拉並沒有給予他相同的愛,反而玩弄了他。第一段失敗的感情讓梵高很痛苦,以至於無法工作,於是又到了礦區裡工作,與礦工們同進同出,礦工們繁重的勞動和艱苦的生活引起了梵高的同情和憐憫,此時他的作品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他學習米勒,作品的主題是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此時,他創作了《農鞋》***圖一***“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舊農鞋裡,聚積著那寒風陡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壠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皮製農鞋上粘著溼潤而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臨,這雙鞋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鞋具裡,迴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的穀物的寧靜的饋贈,表徵著大地冬閒的荒蕪田野裡朦朧的冬眠。這器具浸透著對面包的穩靠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慄。這器具屬於大地,它在農婦的世界裡得到儲存。正是由於這種儲存的歸屬關係,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現而自持,保持著原樣。”[1]這是海德格爾對梵高《農鞋》的描述,不難看出這雙鞋寄託的畫家的感情。而我認為,這幅畫所運用的黃綠色調不似明亮的調子般給人輕鬆感,是帶著一種艱辛沉重和悲天憫人的感受,梵高把自己的情感用藝術第一次完美地展現了。

  《吃土豆的人》***圖二***也是梵高關注底層勞動人民的又一名作,畫面中有五個人圍著桌子,三女兩男,昏暗的室內僅有一盞煤油燈懸掛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右邊的老婦拿著茶壺在倒水,三個人在吃土豆,貧窮的農民只有土豆作為晚餐,沒有多餘的菜,長期勞作的手關節粗大,皺紋如刀刻一般深深地刻在臉龐上,樸實的穿著,斑駁的牆面更是顯示出生活的不易,背對著觀眾的小個子女人用了暗色處理,體現了梵高晦澀的心情。這在當時是不符合時代審美的,但梵高固執的採用古樸的手法表達了勞動人民的力量和堅韌。

  不久,梵高迎來了自己重大改變時期,他在巴黎看到了“光明的繪畫”――印象派,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用的點彩手法,日本浮世繪打破歐洲古典繪畫對稱性和完整性的大膽橫截式不規則構圖和純色的平塗都給了他的藝術很大的衝擊力,又由於當代法國現代運動的進行,梵高的畫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開始運用明亮的色彩,開始出現了象徵意味和裝飾感,自然和生命是他繪畫的內涵,嚴謹地刻畫事物表象的繪畫模式已被他拋棄,繪畫成為他表現主觀自我和熱情的主要渠道。

  梵高熱愛土地,他的大師風景畫不是景緻,不是旅行遊記,是人們生活在其間的大地,是孕育生命的空間,是母親!他給弟弟提奧的信寫道:“……如果要生長,必須埋到土地裡去。我告訴你,將你種到德朗特的土地裡去,你將於此發芽,別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將會對我說,有在城市中生長的草木,但你是麥子,你的位置是在麥田裡……”他畫鋪滿莊稼的田野、枝葉繁茂的果園、赤日當空下大地的熱浪、風中的飛鳥……他的畫面所有的用筆都有運動方向,表示一切生命都在滾動,從天際的雲到田壟的溝,從人家到籬笆,從麥穗到野花,都互相在呼喚,在招手,甚至夭在轉,地在搖,都緣畫家的心在燃燒。[2]

  向日葵對梵高有獨特的意義,他用了最喜歡的黃色在其中,在心理學中,黃色代表焦躁,不安和煩惱,在梵高的眼中,它確實代表陽光、生命和熱情。梵高以《向日葵》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對於梵高而言,向日葵這種花是表現他思想的最佳題材,後人稱他為向日葵畫家,應該是恰如其分。僅用絢麗的黃色色系組合繪成的《向日葵》也可說是他的代表作。梵高集中精力創作《向日葵》***圖三***系列作品時,正是他的藝術成熟時期,此時他非常喜歡使用黃色。對於渴望鮮明色彩的梵高來說,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具有特殊意義;同時,陽光又象徵愛情,他以此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他堅持使用黃色的用意。[3]

  梵高自殺時才三十七歲,一代天才的隕落,留下了他對生命的愛和對藝術頑強執著的精神。藝術與情感必須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