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專業學年論文範文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作為企業的資訊系統和管理活動,與企業其他經濟管理活動聯絡日益密切,會計教學應改變傳統的會計教學方式,培養既懂會計又懂計算機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會計專業學年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淺議會計畢業的考察目標

  一、大學會計畢業生會計素質構成

  大學會計教育,作為通才教育,其會計素質主要包括會計專業素質、人文素質、政治素質和工具性技能運用素質四大部分。

  1.1會計專業素質

  “中高階會計專業人員應具備會計基礎知識和基本實務操作能力以外,還應在廣度和深度上拓展能力範圍。”那麼,結合中高階會計人員的工作環境,會計專業素質應包括:

  ***l***獲取並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的能力。

  ***2***進行會計應用、研究、開拓的興趣和能力。

  ***3***會計專業管理能力。作為未來的中高階會計人才,他們所面對的工作絕非只是解決會計核算問題。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會計專業管理能力培養,已成為會計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

  ***4***專業融合能力。我們知道,當今州可科學技術都來自不同學科專業的融合,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融合能力實際就是培養學生的專業開拓能力。

  1.2人文素質

  本質上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會計專業教育僅僅為會計專業學生未來生活的一方面基礎;另一方面是非專業方面的人文素養,即“教人做人”。只有人文素質高的人,才會思考人類、社會、自然、他人、自身的問題,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真諦。可以說,人的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的作用。因此,作為會計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應包括以下內容:

  ***1***具有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包括文、史、哲、藝術、科技史、倫理學等。

  ***2***對人類、對民族命運的關注和責任意識。

  ***3***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1.3政治素質

  會計作為一個經濟資訊系統,是為經濟服務的;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因此,將來以會計為職業的會計專業學生應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就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並外化為指導自己實踐,積極為祖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服務的自覺行動。

  1.4工具性技能運用素質

  工具性技能運用素質主要是指運用資訊科技和外語的能力。資訊科技的滾滾浪潮已給會計工作帶來了直接強烈廣泛的影響,向大學會計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專業學生除了必須具備的會計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計算機操作技能,計算機網路會計資訊系統設計、使用、維護的能力,應用計算機管理軟體、建立各種分析模型進行會計分析、預測和決策的能力。運用外語的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

  二、會計畢業論文考核指標體系

  會計畢業論文教學作為會計教學中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對會計教學的一次全面檢查。其目標是培養學生富有創造力地吸收和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即讓學生運用已學會計知識創造性地闡述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的令人信服的獨特見解。可見,一篇好的畢業論文應是以上四個方面素質的綜合反映。因為,學生只有憑藉良好會計專業素質、完美的人文素養、可靠的政治素質和熟練運用資訊科技與外語的能力,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優秀論文。具體說,會計素質在會計畢業論文中體現如下:會計畢業論文中用來論證作者觀點的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廣度和難度反映了作者獲取並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的能力;作者觀點的新穎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作者進行專業應用、研究、開拓的能力;作者在撰寫論文過程中運用同學智慧的能力和與指導教師交往、交流、溝通及協作能力反映了學生的專業管理能力;作者藉助相關專業理論、方法研究本專業或將本專業理論、方法用於其他專業的能力反映了作者的專業融合能力。會計畢業論文的謀篇佈局、邏輯結構、語言風格和標點符號使用反映了作者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論文中透露的對社會的關心和國家、民族的責任反映作者的社會責任;對引用別人研究成果進行申明,不抄襲、glJ竊他人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格素養。會計畢業論文作為專業論文,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的利益立場***即某一利益的代言人***,故論文中明示或暗示的政治觀點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素質。會計專業學生在作畢業論文時運用計算機網路查閱相關資料和計算機進行文書處理能力反映作者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論文中外文論據的引用和論文摘要的翻譯反映了作者外語的運用能力。綜上所述,一篇好的畢業論文應是上述四個方面素質的綜合體現。所以,考核會計畢業論文應以以上素質結構為依據,建立一套規範的指標體系,確定不同指標體系中的權數,然後進行加權平均,加權平均分作為該畢業論文成績。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會計畢業論文考核做到客觀、公正和公平。

  二:關於科學技術史課程的研究

  一、開設背景及目的意義

  高職大學生與博士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比較起來無論是文憑、學歷亦或是知識結構、知識儲備都不可同日而語,要把這門課程移植到高職教育當中,必須回答和解決兩個具體問題:第一,是否有可能在高職院校中開設“科學技術史”這門課程,課程的難度對高職大學生來說是否可以適應、克服;第二,在高職院校開設這門課程有什麼意義或者說這門課程對高職大學生素質的提升有何幫助。

  我們認為任何事物或問題都是相對的,具體問題可以具體分析和解決。首先,經過我們這幾年對課程的重新設計、改造和實踐,內容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已大大降低,高職大學生學習起來變得相對輕鬆。第二,“科學技術史”這門課程對於大多數高職專業***包括理工科、文科***的學生都是有用的:一方面,學生們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到許多自然科學發展的一般常識,還可以學習一些哲學社會科學的常識,在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兩方面都能獲益,避免自己畢業後成為“單腿巨人”];另一方面,在高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成中,哲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方面。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習和掌握對於高職大學生一生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將起到其他知識和技能無法撼動的決定作用。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一主渠道和主陣地之外[3],輔渠道和輔陣地應該還有許多,“科學技術史”課程毫無疑問可以成為其中之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不單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體現,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的發展進步同樣也離不開它的指導。“科學技術史”課程能讓高職大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發展史實的基礎上,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脈絡有一個總體把握,並領會科學的思想方法,體會科學精神對自然科學自身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4],更重要地讓他們知曉科技發展背後的、一般的哲學原理和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

  二、課程的設計

  ***一***教學安排

  課程的安排大致是這樣的,因為每個思政課教師每學期的教學任務相對來說比較繁重,幾乎都要承擔4、5個教學班的教學任務***每學期至少有200課時左右的教學任務***,而且也不是每個教師的專業背景都一樣。一般只有具備哲學或科技哲學專業背景的教師才能夠勝任科學技術史的教學任務,所以,學院只有2-3名教師時斷時續地開設“科學技術史”的選修課,並且都是負責一個小班***人數大概60人左右***的教學。開課的時間根據學校有關政策規定主要是放在週一至週四的晚上或週末全天,至於是一週的哪一天要視教師必修課教學的情況而定。一學期的課時數也不能太多,不會超過30課時,一般就是20-24課時。這樣,每週上一次課,每次2個課時。為什麼授課班級規模不宜太大、聽課學生人數不能太多呢?那樣不是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來選修這門課嗎?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開課的教師這幾年也一直在思考,最後還是認為不妥,因為小班教學的效果當然是比大班要好,另外考慮到教師的時間精力有限,若人多了會增加工作量,導致教學質量下降。教學的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傾聽為輔,主要採用問題式、案例式教學法,教學手段則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我們還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PPT課件的製作,考慮到高職大學生認知的特點,課件的形式適當減少理論性、文字性的東西,而在圖片、影像視訊上下足了功夫,儘量找出與所講內容匹配的圖文聲像資料,以增加學生的聽課興趣和感性認識。我們還會在每次課的最後大約二十多分鐘播放一個完整的視訊故事,主要是CCTV10頻?a href='//' target='_blank'>樂譜韃シ毆?摹蹲囈?蒲А防改俊?己說姆絞揭脖冉系目硭傘⒘榛睿?換岵捎孟癖匭蘅文茄?敲囪細瘢?槐卣??司?爻鮃環菔躍砣ノ?蜒??R話忝扛鮁?誚淌Ω?萁萄?凳┑木嚀邇榭觶?扇」?炭己說姆絞劍?ǔJ遣賈靡桓魴∽饕等醚??ネ瓿桑??匆黃?釗緲萍擠⒚鰲⒖萍既宋鐗男÷畚模?只蛺敢幌驢緯萄?暗?a href='//' target='_blank'>心得體會等等。除非學生考勤很差或沒有完成作業,才不讓學生獲得該門課程的選修學分。

  ***二***教學內容

  因為沒有現成的適合高職大學生的教材,我們只能暫時以申漳編寫的《簡明科學技術史話》為藍本,科學技術發展的時間邏輯順序是不存在什麼爭議的,主要是內容的取捨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1.厚古薄今,大話歷史

  對待歷史的態度,我們採取了“厚古薄今,大話歷史”原則。薄古厚今是基於學生大多是“90”後,對歷史知識尤其是科技史的知識瞭解有限,所以要多講些。我們大致把課程分為十講,分別為科技的起源、古埃及科技、古希臘古羅馬科技、中國古代科技四講***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風水、水利工程技術、絲綢瓷器、李約瑟問題***、近代西方科技的興起、現代物理學革命、航空與航天等,這其中古代的內容佔了主要的篇幅。在講述歷史的時候還要注意打破之前“科技史”課程內容過於突出學科體系和抽象複雜的侷限,淡化過於嚴格按照時間年代人物,攤大餅式的內容講述,而是採用大話歷史的講課形式,把科學嚴謹的理論變成一個個生動有趣、寓教於樂的小故事,這完全是出於讓高職學生更容易接受方面的考慮。

  2.哲學引領,科哲合一

  哲學對高職學生來說是非常深奧難懂的,如何在課程內容中體現出哲學思想和韻味,發揮引領作用,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事實上,哲學與科學在古代是不分家的,不少哲學問題其實也是科學問題。我們可以用一條哲學的邏輯主線把整個課程的內容貫串起來。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的最高、最基本問題是人們對於世界觀的看法,即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古代東西方人都殊途同歸地在思考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如何,這就是邏輯主線。西方人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而東方人卻把三者融為一體。當然,也不能生搬硬套在每一講都談論這個問題,只是在一些重要的章節去深入論證。例如,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風水這一部分,要介紹風水必須首先說一下中國古人對天、地、人三者關係的看法,不能孤立地談論風水思想,學生對此是非常感興趣的,但只有講清楚了前者,才能真正瞭解風水思想的來龍去脈。

  3.突出亮點,以點帶面

  “科學技術史”課程教學把學生從現有的專業知識背景領域一下子引入一個相對陌生的世界,對他們來說無異於一次全新的學習,開始時總處於一種擔憂和排斥的思想狀態,如何消除師生之間的視域隔膜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我們在每一次課的內容裡想盡辦法找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亮點環節出來,詳細地講、深入地講,使學生即使在課堂過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印象深刻、難以忘卻。例如,在講到古埃及科技的時候,突出金字塔和木乃伊的內容,還介紹和播放埃及豔后克里奧帕特拉的電影片段;又例如講到中國古代科技這一小節時,對大家都熟悉的四大發明一筆帶過,重點介紹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的水利工程、絲綢、瓷器等,水利工程又著重介紹都江堰和京杭大運河。這些亮點講下來,不但能夠吸引學生眼球,還對整個章節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一***完善課程內容

  前面提到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十講,並且側重於古代科技史,現代科技發展涉及不多,原因除了課時限制外,跟我們之前的思路及花的時間和精力有關係。現代科技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特別是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的發展從縱向上和橫向上都更深更廣,不少高職學生對這方面的瞭解還是偏少的,我們開設這門課程應該有責任有義務讓他們知道。下一步做到就是如何把現代科技部分劃分為幾個符合邏輯的章節,準備充分之後就適時與學生共同分享。

  ***二***拉近師生距離

  參與選修“科學技術史”課程的學生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們都是來自學校的幾十個專業的學生,除了上課時間以外,大家在一起的機會是很少的,另外上課時又不能隨意交流,所以,一個學期下來相互之間還是比較陌生。這是不少選修課的一個通病,課堂氣氛的沉悶有可能會影響教學效果,必須適當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讓學生多回答問題或課間多到學生中進行交流是目前常用的做法,還有就是在教學語言上教師儘量不要說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通俗易懂、喜聞樂見是最好的但也是最不容易辦到的。

  ***三***擴大影響範圍

  我們教師是非常希望全院的學生都來選修“科學技術史”這門課的,但不實際。粗略算了一下,每學期三位老師開設三個班,每班60人,一學年還不到四百人,三年也就是一千人多點,相當於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以目前的狀況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擴大影響範圍不一定要在學生數量上做文章,不是說選修的人越多該選修課的影響就絕對會越大的。我們這五年下來總體感覺,選修課程要擴大影響力關鍵還是要看教師個人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格魅力,學生的感覺有時候是很直接的,一個他們欣賞的教師會很快在學生們中間傳開,進而所教的課程也會逐漸讓其他學生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