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的讀後感

  勵志文章,書籍向來都是市場的熱門的一類。你近期看過哪些勵志的文章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一直在路上

  看《在路上》,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你會有一種永遠不願意丟下這本書的感覺,看了前一段,你會忍不住想要看下一段,而且是那麼迫不及待。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章節,薩爾和迪安會到那個地方,你也永遠猜不到下一站,他們會遇上什麼樣的事情。你只是在不安中期待,期待接下來的故事,會怎樣上演。

  這種感覺就好比四、六級考試中做英語閱讀理解題目,儘管有些單詞你不認識,但是你依舊會根據自己的猜測想要讀下去,然後你就會有個大概的瞭解。同樣,在凱魯亞克的筆下,有時候我們只能夠了解大概,但是你會遏制不住內心的渴望,然後一口氣讀完。那種速度與激情會灌滿你的整個頭腦,讓你有一種想要立刻上路的衝動。

  如今,《在路上》已經出版五十多年了,如果凱魯亞克仍舊在世的話,他也已經快九十歲了。但是,他的這本鉅著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儘管有人說,它是美國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聖經》,凱魯亞克本人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靈魂人物。對於我們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在路上》好比一部喚醒內心野性的書,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渴望的自由在他們看來是那麼輕而易得,他們是那麼不屑。而我們的精神信仰,遠遠無法達到他們的高度,或許我們最多隻能夠成為一個“揹包客”,藉著“旅遊”的名號行走在路上。

  毫無疑問,《在路上》實際上的主人公不是薩爾?帕拉迪斯,而是那個在他人眼中有些神經質的迪安?莫里亞蒂。迪安是一個人人都不敢相信,但是人人都羨慕的人物,但是與其說所有人羨慕他這個人,倒不如說羨慕他的那種生活方式,永遠沒有煩惱,永遠不知道前方是什麼,永遠都靠著內心的那股衝動,永遠生活在一種隨興所至的環境中。這個人物有點像《春風化雨》裡的基廷老師,永遠遵從內心的選擇,抓住今天,及時行樂。而他不斷追求那種在路上的感覺,其實是因為現實生活的空虛,他想要去追尋自己的信仰,哪裡有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去哪裡。這樣的人是沒有牽掛的,也是沒有煩惱的,就算有煩惱,對於他來說,也根本不算什麼。

  如果沒有迪安,或許薩爾根本就不知道何為生活,在這個世上,最可怕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一片蒼白,而是你的人生道路在既定的軌道里行走,你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好比迪安在夜半的街頭喊出的那句質問和困惑:“人類啊,你的道路是什麼樣的呢?無外乎是聖童的道路,瘋子的道路,虛無漂渺的道路,閒扯淡的道路,隨你怎麼樣的道路。”而無論是什麼樣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都是自己認定的。迪安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種蒼白之中,更不會讓自己的人生陷入生活的囚牢裡。這樣的人,無論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國,還是在當代的社會,也許都不會得到很多人的承認,卻無法不引來一片驚羨。

  很喜歡小說的結尾,我甚至看了好幾遍。“於是,在美國太陽下了山,我坐在河邊破舊的碼頭上,望著新澤西上空的長天,心裡琢磨著那片一直綿延到西海岸的廣袤的原始土地,那條沒完沒了的路,一切懷有夢想的人們,我知道這時候的衣荷華州允許孩子哭喊的地方,一定有孩子在哭喊,我知道今夜可以看見許多星星,你知不知道熊星座就是上帝?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臨之前,把它的閃閃光點灑落在草原上,使所有河流變得暗淡,籠罩了山峰,掩蓋了海岸,除了衰老以外,誰都不知道誰的遭遇,這時候我想起了迪安?莫里亞蒂,我甚至想起了我們永遠沒有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亞蒂,我真想迪安?莫里亞蒂。”正如徐星說的,這是一種無可匹敵的結尾。恰好我在看完之後,天空已經接近黃昏,金星馬上就要升起,只是我依舊沒有找尋到自己的路,那條沒完沒了的路。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大一的小朋友寫的,她說自己在高考結束之後踏上了去西藏的道路,那個時候她身上帶的一本書,是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朋友送給她的,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看完她的文字之後,我突然有一種莫名的羨慕,羨慕這個女孩曾經去過西藏,羨慕她再去西藏的火車上拿著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儘管那次去寧海,我的身邊也一直帶著這本書,但我卻沒有那種流浪的感覺。

  我記得自己曾經這樣跟別人說過,也許以後我就會成為一個流浪的人,走過大街小巷,用自己的眼睛把一切記錄。也許我不會有迪安的瘋狂,但是我卻想擁有那樣一種感覺。曾經的許多次,我也想要嘗試,自己一個人踏上未知的旅途,就望著天空的星辰,只要它們仍舊閃耀在夜空,我就不會害怕。人生匆匆,我只是覺得如果不趁著年輕的時候多出去看看,以後也許都不會再有這種經歷了。正如《在路上》裡邊所說的,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

  二:淡定的生活態度

  讀了女性勵志圖書《尋找幸福的方向:女人,明白要趁早》後,有了許多感想......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上,生活的焦慮、工作的壓力、家庭的擔憂,常常讓女人感到苦惱和煩悶。於是,我們總會聽到一些女人無奈地抱怨自己多麼不幸福,多麼不快樂。與其說紛擾的外界環境讓她們的生活少了一份安寧,不如說是她們的內心少了一份淡定。

  淡定,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智慧的不爭,是寵辱不驚,也是對簡單生活的一種追求,但它絕不是平庸。平庸的女人沒有太大的能力,只是平凡地生活著。然而,淡定的女人卻有著較高的修養,她們有能力爭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卻不完全看重這一切。

  淡定的女人都是充滿智慧的。她們不會等待著幸福降臨,而是主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努力為自己創造快樂的生活。她們清楚地認識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所以不會好高騖遠、緣木求魚,也不會愛慕虛榮、盲目攀比。她們只追求自己認定的幸福,簡單陝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淡定的女人不會在愛情中迷失自我,愛的時候會深愛,不愛的時候會果斷離開。在婚姻中,她們也不苛求完美,知道如何用愛拴住彼此的心,也知道該給對方多大的空間來保持彼此的自由。淡定的女人渴望的是一份默默的情感,無聲卻有著深厚的穿透力,不需要言語的承諾,只要專注的眼神;不要火紅的玫瑰,只要一杯清茶。她們內心堅信,女人的幸福不在於奢華,而在於簡單平凡。

  淡定的女人在工作上認真投人,儘量做到最好,對上不會唯唯諾諾,對下也不會挑剔萬分,她們視榮譽為過眼雲煙,冷眼旁觀勾心鬥角。人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淡定的女人可以避江湖之險,因為她們看淡了得失。

  淡定的女人有一份堅強和韌性,在生命的旅途中,無論遇到多大的風雨和挫敗,她們都能夠從容面對。或許她們會流淚,但是哭過就算了,還會鼓起勇氣繼續趕路。

  如果說凡事皆淡定,未免有些不現實。但是,每個女人都應該通過自身的感悟、修煉,不斷地追求淡定、接近淡定。

  三:珍惜自己擁有的

  看了《個人勵志與自我超越的心靈指南》這本書後,我有了很多啟發。

  “正確地認識自我、經營自我”這一章節讓我有著深刻的感悟。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很難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認識自己不僅要了解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自己的思想品德等;還要認識自己掌握的知識、專業技能和特長等等。

  在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經常認識和接觸不同的人,通過與別人的溝通、比較慢慢地瞭解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通過自己做過的事或所犯的錯誤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人在經歷各種渠道認識自己之後,才能全面的認清自己,進而實際地制定一些目標,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在我們工作時,時常進行一些反思:反思自己的一個活動,反思自己一學期取得的結果,反思能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然而,反思、自我評估不能只評價自己的缺點、錯誤與無能。認識自己的缺點固然是好,可單單認識自己身上的缺點很難求改進,甚至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因此,我們要經常以鼓勵、支援的態度及時地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揚長避短,挖掘每位幼兒的潛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一個人接納另一個人很難,但接納自己更難,我們時常對自己不滿。為自己的缺點懊惱與煩悶,誰都想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同樣的,家長對孩子也抱著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心態。性格活潑點的希望他再靦腆一點,溫順的又希望他開朗點,性格好了又想讓他多才多藝……然而,人無完人,人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父母想把孩子變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諸多興趣班***舞蹈、鋼琴、書法***壓的孩子喘不過氣來,家長真的瞭解孩子的需求嗎?我們在接受孩子優點的同時,是不是也該試著接受孩子的“缺點”?可能有一部分孩子在後天的影響下缺點會慢慢改掉,可有些缺點有可能一直伴隨著孩子長大,如果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缺點,不原諒自己的失誤,就會變得沮喪、自卑。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直面自己的優點也許不難,直面自己的缺點則需要坦誠,需要包容。

  我們或許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小時候,看到別在孩子爬樹,你卻總是站在一旁看著,自己從不敢去嘗試一下。你總認為別的孩子太淘氣了,而你早就學會了安分守己,於是,你便失去了機會。上學了,班上舉辦文藝活動,會唱歌的你不敢去報名參加,你不敢上臺,怕出醜丟臉。諸如此類的小機會,似乎一次次的放棄也沒什麼損失,但實際上,你的損失是巨大的,因為你的心態和選擇已經形成了消極被動的習慣。那真的等到關鍵的時機來臨的時候你又怎麼會發現和抓住呢?等待你的只有錯過和失去。有人把成功比作土地上的果實,那麼,自信就是取得成功果實的種子。有了種子不等於就會有果實,還要細心耕耘,努力工作。但如果沒有種子是絕對不能長出果實來的。所以我們缺乏的不是機遇和條件,而是自己積極的心態和自己那獨特的自信心。美國成功學重要代表人物拿破崙曾說過:“自信就是生命和力量,自信是創業之本,信心就是奇蹟。”

  所以我們不必埋怨現狀,上蒼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東西都是我們的資本,都可以被利用實現自我價值。只要你做到珍惜自己擁有的,充分發揮其作用,就能都在自己的領域上有所突破,找到自我。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