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古典名句大全

  古典名句是我國的文化精粹,是先賢靈性與智慧之物。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勵志的古典名句,希望大家喜歡。

  勵志的古典名句摘抄:

  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關雎》

  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佚名《蒹葭》

  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佚名《桃夭》

  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佚名《子衿》

  6.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佚名《采薇》

  7.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佚名《黍離》

  8.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佚名《擊鼓》

  9.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佚名《木瓜》

  10.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佚名《漢廣》

  11.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佚名《野有蔓草》

  12.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13.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佚名《綢繆》

  14.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佚名《采葛》

  15.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佚名《滄浪歌》

  16.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九章 涉江》

  17.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佚名《風雨》

  18.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佚名《越人歌》

  19.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佚名《荊軻歌》

  20.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佚名《秦風 無衣》

  精選勵志的古典名句:

  1.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司馬相如《鳳求凰》

  2.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垓下歌》

  3.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

  4.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

  5.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佚名《迢迢牽牛星》

  6.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佚名《孔雀東南飛》

  7.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佚名《上邪》

  8.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李延年《李延年歌》

  9.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佚名《行行重行行》

  10.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劉徹《秋風辭》

  11.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12.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13.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14.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佚名《古豔歌》

  15.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和項王歌》

  16.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17.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佚名《青青河畔草》

  18.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班婕妤《怨歌行》

  19.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王昭君《怨詞》

  20. 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張衡《四愁詩》

  勵志的古典名句集錦:

  1.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3.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5.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6.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7.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9.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