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茶正確的用法蓋碗茶怎麼使用

  蓋碗茶,四川等地回族人民傳統的飲茶風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託,中有碗的茶具。而蓋碗茶有何使用方法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蓋碗茶正確的用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蓋碗茶正確的用法

  配料:

  茶葉、枸杞、紅棗、桂圓、冰糖、胖大海、杏幹、菊花、葡萄乾、山楂、月見草花按季配裝。

  將各種茶料放入碗中,加沸水衝之,第一次加水用茶蓋濾去,曰之流茶,二次加水便可飲用,即衝即飲,其茶具選用陶瓷製品為佳。八寶茶是寧夏回族上百年傳統飲品,全部由天然原料配製,有多種營養元素,不含任何人工新增劑和防腐劑。口感純正清甜,清香醇厚,是一種理想的四季飲品。

  茶有茶道,器亦當體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愛品茗,好茶道,也極重茶器,無意或有意中體現和完成了茶器道與實用並重之目的。

  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這樣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魯迅先生為什麼單單讚賞蓋碗呢,在眾多的碗、盞、壺、杯之中?其中,自有道理。

  中國的茶具據《茶經》“四之器”載,有二十五種,一般可按其選型分為碗、盞、壺、杯等幾類。選擇何種茶具為佳,可根據各自生活習慣、飲食起居、審美觀念、所處環境,從方便適用著眼而各取所需。不過若從休閒鑑賞、品茗論道角度而言,卻頗有區別,自有高下之分。

  杯形茶具呈直桶狀,茶泡在杯中嫩葉細芽全被滾燙的沸水燜熟了,何來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飲”;北方盛行的大壺泡茶,茶溫易冷卻,香氣易失散,不耐喝且失卻趣味。

  凡深諳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別講究“察色、嗅香、品味、觀形”。杯、壺泡茶,不利於察色、觀形,亦不利於茶湯濃淡之調節。此外,茶泡久了,品質會下降而色敗香散。無論從品茗鑑賞,或是從養生保健角度而論,杯、壺泡茶的不足均顯而易見。

  而蓋碗茶具,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託。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託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著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

  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蓋碗茶的簡介

  在漢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喝蓋碗茶的習俗,而以中國的西南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為流行。蓋碗茶盛於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雲南昆明等地,已成為當地茶樓、茶館等飲茶場所的一種傳統飲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飲茶。

  “蓋碗茶”,是成都最先發明並獨具特色。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或三炮臺。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因為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於是崔寧之子就巧思發明了木盤子來承託茶杯。為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上一圈,使杯子便於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後來茶船改用漆環來代替蠟環,人人稱便。到後世環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有如環底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誕生了。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點巴蜀向四周地區浸潤髮展,後世就遍及於整個南方。

  川人使用茶蓋還有其特殊的講究:品茶之時,茶蓋置於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會很快過來將水續滿;茶客臨時離去,將茶蓋扣置於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遠,少時即歸,自然不會有人侵佔座位,跑堂也會將茶具、小吃代為看管。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四川茶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平齊,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的享受。

  川人飲蓋碗茶一般說來,有五道程式:

  一是淨具:用溫水將茶碗、碗蓋、碗託清洗乾淨。

  二是置茶:用蓋碗茶飲茶,攝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見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紅、綠茶等,用量通常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開水沖茶沖水至茶碗口沿時,蓋好碗蓋,以待品飲。

  四是聞香:待沖泡5分鐘左右,茶汁浸潤茶湯時,則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蓋,隨即聞香舒腑。

  五是品飲:用左手握住碗託,右手提碗抵蓋,傾碗將茶湯徐徐送***中,品味潤喉,提神消煩,真是別有一番風情。

蓋碗茶怎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