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絲綢之路的文章

  絲綢之路被喻為東西方文明的橋樑,開創了東西方相互尋求交流、對話,互惠互利與合作的先河。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讀絲綢之路有感

  讀了《絲綢之路》這篇課文,我也從中瞭解了我們中國的歷史,我們中國和西方的交易、文化溝通就在這條絲綢之路上。

  這條路為什麼叫“絲綢之路”呢?

  因為我們中國的絲綢位列第一,所以就叫做“絲綢之路”。我們中國人也為此驕傲呢!

  這篇課文講了我們中國和西方交易中的一件事,我們中國給的是五顏六色的絲綢,西方人特別高興;而西方人給的是特大的鴕鳥蛋,因此,我們中國又多了一種動物,那就是“鴕鳥”。

  我們中國的絲綢在西方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穿呢!而在我們中國,那絲綢人人無一不穿呢!

  這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國和西方的國家可以給其他國家沒有的東西,也是文化溝通呢!這非常重要,要不國家就落後了,遠沒有其他國家先進呢!

  這絲綢之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呢!

  :絲綢之路的故事

  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曆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係,稱為「冊封體制」。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係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王絳賓也想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絳賓向烏孫和漢朝派出使團進行遊說,最後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後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絡,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幹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徵。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徵。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裡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絡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夢遊絲綢之路

  古時繁華的絲綢之路,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片大沙漠,這不禁勾起了我對絲綢之路的懷念。

  夜裡,我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突然,眼前一道紅光閃過,緊接著我就失去知覺了。等我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成了一位西域商人了。我高鼻凹眼,身穿長襟大褂,騎著一匹高大的駱駝,後面還跟著五匹駱駝,都滿載著西域的特產。前面是一個高大的城樓,我見了,心中疑惑極了:我這是到了哪兒?再仔細一看,城門上掛著一塊匾牌,上書兩個大字——長安。噢,原來是富裕的漢朝都城長安啊!進了城,熱鬧非凡。男女老少們穿著各色的衣裳,在街上來來往往。路旁的攤位上擺著琳琅滿目的商品:絲綢、紙張、葡萄、石榴、無花果……

  商人們正熱情地招攬顧客呢。街道一旁,正有幾個藝人耍槍舞棒呢,引得路人陣陣叫好。

  見到別人這麼忙,我也不甘落後,趕緊找了個空地方,做起生意來。我賣的是胡椒、蠶豆、黃瓜、無花果。因為我賣得合理、薄利多銷,又是我們西域的最好品種,所以,才一袋煙的功夫,我就把我的全部貨物與一個財大氣粗的漢商交換了,換了幾匹質量上好的絲綢。我高興極了,決定第二天早晨就返程,回到我的國家,下次再狠賺一筆。

  轉眼就到了第二天,我帶著六匹滿載貨物的駱駝啟程了,當我快活地走出長安城時,又是紅光一閃。我醒了,原來這是一場夢呀!我彷彿又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海上絲綢之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兩千多年前開始逐漸形成的“海上絲綢之路”,跨越浩瀚的大海,將中國與世界各地連線起來。

  我的家鄉寧波,取自海定則波寧,具有悠久深厚的海洋文化。它就是中國最主要的“海上絲綢之路”城市之一,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中國的海岸線上。

  一走進寧波博物館一層的名為《跨越海洋》的展廳,就能感受到海洋的氣息。整個展廳以大海的藍色為主色調,陳列著各種當年的貨物。有絲綢,茶葉,瓷器,香料等等。看到它們,我的眼前就彷彿出現了那一艘艘高大巨集偉的貨船,正拉響汽笛,準備越洋過海,將貨物遠銷他鄉。

  展廳裡最多的要數瓷器了,各種形式,各種用途,看得人真是眼花繚亂。在歲月的侵蝕下,有的支離破碎,有的顯得傷痕累累,有的依舊光彩照人。有的色彩絢麗,有的古樸典雅,有的雕刻精美。我不禁要讚歎我們祖先的技藝之高超。

  時間飛快的流逝,時代在改變,眨眼就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它們幾千年來默默地注視著這個世界,真是歷盡滄桑。如今彷彿像我們述說著它們那不平凡的經歷。在一個展臺裡,靜靜地躺著幾塊瓷片,瓷片上調著精美的花紋,可見它原來是件不錯的藝術品。這不免讓人覺得可惜,也使人展開無限的聯想。它是怎麼碎的?它原來將運往哪裡?它是幹什麼用的……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猜想,但是這一切我們以無從考證。

  海上絲綢之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中外互通有無友好往來,各國商人獲取利益,傳播宗教與信仰……這一切都是大海功勞,海洋是我們人類的寶庫!它還需我們繼續開發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