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簫郎君的故事

  民間故事是文學的組成部分,是人民大眾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以口語的形式流傳於民。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歡。

  《》

  臘月,薄暮時分,一位文士獨自一人來到了雲翔閣。

  “雲翔風月”是汀州八景之一,位於城北,遠接臥龍山,臨滔滔汀江。

  彼時的雲翔閣,極為清靜,只有一位老齋公在不聲不響地清掃落葉,嘩啦一聲,嘩啦又一聲。

  老齋公就是那些“服侍菩薩”的普通老百姓,男性。又有老齋婆,不用說是女性。現在的閩粵贛客家地區,還有不少。那老齋公看到有一個人上了山門,好似啥子地方見過,面熟,又想不起來,只得閃過了一邊。

  “喂,清茶一壺。”文士向老齋公扔去了三枚銅板,銅板咣噹當地滾落在掃帚旁。老齋公不悅,但還是為文士端上了一壺熱氣騰騰的樑野山上等雲霧茶。文士就坐在那江風亭上,看著江面,木雕似的。

  不久,又來了一個人,此人一襲白衣,腰間斜插一根洞簫,紅絲帶飄飄蕩蕩。如果用一句精確的詞來形容,我想,只能是那個俗氣的“玉樹臨風”。

  白衣人對老齋公笑了笑,徑自來到文士的身邊,坐下,喝了一口茶,說,好茶,樑野山雲霧茶。

  文士把茶壺往白衣人一側推去,說,喝吧。

  白衣人卻不喝了,解下洞簫,以白綢布輕輕擦拭。良久,吹出了憂傷的曲調。

  老齋公聽著聽著,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想哭。他跌跌撞撞地過來了,說,客官,客官,請您不要吹了,我,我受不了啊。

  那位文士卻笑了,指著“雲翔閣”的匾額說,不是雲翔閣,要改,是雲驤閣。

  口氣好大啊。老齋公想,不會是啥大人物吧?抬頭,兩個人卻不見了。

  老齋公有眼力,這確實是兩位大人物。那位看似落落寡歡的文士,正是汀州知府陳龍淵。龍淵巨闕,是寶劍,據說所向披靡。不過,眼下,龍淵知府卻屢屢受挫,他派出的兩批貢金,都在汀江水道的河頭城一帶被強人竊掠了,無影無蹤。

  各位看官,您可能要說話了,只聽過古時貢銀的,很少聽說過什麼貢金啦。原來,這汀州境內,有一個上杭縣,縣北,有座山,俗稱“金帽銅娃娃”,盛產金銅。這座山,就叫紫金山了。依例,汀州府年貢金三萬兩。

  近年,汀江流域,盜寇聚嘯。連續失手的陳知府,如果在正月三十日之前送不出貢金,烏紗帽肯定不保,甚至有性命之虞了。

  江湖傳聞,竊掠貢金者是一位紅衣女子,懷抱琵琶,妙解音律,江湖人稱“紅牡丹”。江湖傳聞,她的琵琶聲可以殺人。陳知府重金招募的兩批押送貢金的高手,就神祕地死在了“紅牡丹”的琵琶聲中。

  其實,關於“紅牡丹”,另有隱情。於是,這陳知府就約來了那位文士。 這位文士大有來頭,來自贛州,他是一名落第秀才,科場屢敗後,精研音律,“洞簫橫吹千山翠,奼紫嫣紅萬木榮”一句,就是贛州士林對他的評論。他的外號叫“白衣玉簫”或者“玉簫郎君”。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龍淵知府選定的第三批貢金的押送首領,正是這個玉簫郎君。

  次日,晨曦遍灑粼粼汀江。一組“鴨嫲船”隊乘流而下,船上滿載汀州名產“玉扣紙”。打頭的船上,玉簫郎君迎著陽光,把酒臨風,是那樣的瀟灑從容。

  龍淵知府在臨江樓上看著船隊浩浩蕩蕩開出汀州城,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