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稱為什麼

  杜甫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對我國古代詩歌的影響深遠。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作為我國唐朝時期鼎鼎大名的傑出詩人,名垂千古,與李白並稱為“李杜”。如同李白被稱為詩仙一樣,杜甫也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詩聖”這樣的譽稱不僅僅是因為他文學造詣極高留下了眾多流傳至今的絕妙詩歌,最重要是他的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憫人心懷蒼生的思慮與情操。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中十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沉穩樸素,在他的作品中能體現出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以及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以及強烈的政治傾向,社會內涵豐富。而另一個方面,杜甫的詩歌總體上可以用“抑揚頓挫”來涵蓋詩風,沉鬱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蘊,而頓挫則是形容情感的迂迴抑揚;他詩文中的語言口吻、音律節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詞簡樸通俗,十分寫實,卻盡顯功底,綜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後人以“詩聖”的譽號來尊稱。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於富足的士家,但生活並不順利,晚年清貧且舊病纏身、老無所依。他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卻堅決不向權貴低頭,儘管早年間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縱情四海的放蕩輕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無依無靠,徒有一腔愛國熱情卻沒有報國的機會,在國家動盪身陷內憂外患之時,他日日以國家之憂而憂,以百姓之苦為苦,正是他這種心繫天下的博大胸懷感動了古往今來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的一生是怎樣的

  杜甫出生於北方的名門大士族,家族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陽杜氏,自祖父杜審言起舉家自襄陽遷至鞏縣。杜甫小時候家境優厚,生活寬裕,年幼好學,七歲能成詩文,不過杜甫小時候也十分頑皮,院子裡棗樹熟了的季節,一天可以上樹不知幾回。

  杜甫十幾二十歲時好遊歷,四處出遊,24歲時考試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詩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時節二人告別,杜甫結束遊玩回到長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由於杜甫家學淵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達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與抱負,另一方面顯露了他關懷民生與駁斥政治醜惡的思想,逐漸走上了憂國憂民的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漸陷入困境。

  此時杜甫仕途也不順,遭遇科考鬧劇,士子全數落選,無奈之下轉投權貴之門依然無果,困居長安十年,鬱郁不得志。

  後來遭遇戰亂,杜甫顛沛流離也始終不忘牽掛國家與百姓憂患。此後,杜甫在官場流離,遭遇了世態炎涼,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開始在外漂泊,社會動盪,杜甫對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艱苦,此時作品的產量也極大。

  此後,杜甫在船上飄蕩,思鄉心切卻因生活艱苦而不能北上,最終於大曆五年冬,死於一艘小船上,享年59歲。

  杜甫的故事

  杜甫出生在一個名門士家,他小的時候十分調皮搗蛋,很是貪玩,每當院子裡棗樹成熟的時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個無數回。據悉,杜甫小的時候到了五六歲的年紀,還是沒能好好記住一首詩,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氣,於是對他嚴加管教,終於使他改掉了頑皮的壞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七歲的時候就能夠獨立作完一首詩了。後來杜甫發奮苦讀,為了自己能夠寫出好詩歌,他私下裡的習作能裝滿一整個麻袋。杜甫成名以後,也在自己的詩中表達過對於文學創作的體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於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安史之亂的爆發促使了當時的盛唐極速走向崩覆。杜甫對於統治者只顧自己享樂,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極度憤恨與不滿,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了唐詩三百首中的名作《麗人行》。這首七言長詩大膽地諷刺了皇家奢侈無度的生活並深入地揭露了其醜惡的面貌,使之成為了史詩一般的佳作,流傳千古。然而炙手可熱一詞也是源自於那首詩,表明權勢極盛,氣焰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