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文化的範圍是非常廣的,有中華文化,有西方文化,寫到關於文化的作文需要用材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那麼有哪些有關文化的作文素材推薦?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文化類作文素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文化類作文素材篇1

  “淺閱讀中,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多麼尖銳的發問啊,也正是我多年來想要大聲喊出的。當淺閱讀將對書本的品位變為單純的吸取知識時,那些讀書最本源的對人生對思想境界的提升便逐漸被遺忘,讓我們重新回到那些燈下展讀的美好歲月吧。

  曾幾何時,走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書店,迎面撲來的是讓人目不暇接的“一口氣讀完中國歷史”、“中國人必須知道的100個哲學問題”——商品!絕對意義上的商品!將知識變成商品販賣,並堂而皇之的加上各種這樣的名目,光鮮耀眼,但總覺得缺失了些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漸次走向現代化的社會中,過度發展的現代化為人們帶了太多便利,但同時思想在萎縮;在一切追求現代化、城市化、機械化的過程中,效率被視為生命;思想也在此時變成了能夠迅速獲利的知識——我總想說,思想與知識並不一樣,知識可以拿來炫耀;但思想卻內蘊在一個人的心靈之中;知識可以一口氣讀完,都思想卻總需要慢慢陶冶。所謂“淺閱讀”,實際上就是拒絕任何思想的淘洗而選擇了炫耀知識。

  讓我們回到那些燈下展讀的歲月。那些真正希望通過閱讀提升人生境界的人們,也許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燈下飄著書香的暖暖夜晚;那些與古人、與前輩進行靈魂對話的一個個溫馨回憶。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柳永,感受詞史上柳三變的慢詞長調,終於讀懂何為困境也會帶給人們一些好處;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沈從文,感受先生湘西來到北京為了文學夢想不斷打拼的故事,銘記著“窄而黴”小齋中緩緩流淌出的湘西之水,終於讀懂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多少次,在燈下展讀老舍,為先生筆下的那份濃重的京味文化感染,明白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聖城,北京的符號究竟是什麼。

  多少次,在燈下展讀川端康成,在《雪國》中感受到一種美的極致,放佛富士山的雪景;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托爾斯泰,銘記了那句名言“人生的一切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讀懂了人生的真諦。多少次的燈下展讀,提升了人們的思想和境界,這不是知識,卻是實實在在的人之為人應該懂得的。

  淺閱讀中我們失去了什麼?也許,正是知識以外的對靈魂的薰陶,讓我們重回那些燈下展讀的歲月!

  文化類作文素材篇2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的資料:有傳統文化、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等。我最喜歡傳統節日了,因為節日是親人團聚的時候。 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重陽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人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會拿出禮花放。到了晚上8點春節連歡晚會開始了,人們坐在電視前收看。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猜燈謎,還會到公園裡觀燈。重陽節,是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九節”。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春節。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窗聯,穿新衣吃餃子,然後爺爺奶奶還要給我發小紅包,我家還會把我寫的春聯貼在門外。記得有一次過年的時候爸爸買來了煙花,在我家樓下放了起來。只聽“呯呯”幾聲,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真美呀!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搖頭擺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彈直衝天空,還有的像一朵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春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下面我就給你們說說吧!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著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裡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以後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的我們要認真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如果可以,我願做一個活在文字世界裡的人!

  文化類作文素材篇3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的人是我們。氣憤的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卻被韓國人給申報為了文化遺產,這不的不說是一種恥辱。如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我覺得作為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更應該巨集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蝕。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叫文化呢?在中國古代"文治教化"即禮樂和典章制度等。什麼叫傳統文化呢?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個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分為物質文化:歷史典籍等……與精神文化: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願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願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願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願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遊馳騁,此樂何及?


1.關於傳承傳統文化作文素材

2.作文素材10個古今中外名人事例

3.關於文化的作文素材

4.中國傳統文化作文素材

5.名人高考作文素材積累

6.全國卷高考作文素材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