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例子

  古人云:子***養***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其子女的成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教育孩子的故事最著名的有哪些?下面小編收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家長教育孩子的例子一: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下的千古名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一個貧苦的家庭。早年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節儉樸素的良好習慣。後來入朝做大官後,所得的俸祿,往往用來接濟窮人,而自己的子侄,卻不得不輪流換穿好一點的衣服出門做客。

  話說一年的秋天,范仲淹的二兒子範純仁將舉行結婚大禮。範純仁深知父親的風節和家規,對操辦隆重、奢華的婚禮,自然不敢妄想。純仁暗暗考慮:成家立業乃人生大事,總得購置些衣服、傢什。只買些簡單的用品,自然會得到父親的讚許,但新婚妻子及岳父那邊卻不好交待;買些稍好點的,妻子、岳父那裡自然高興,但父親的家規卻不好通過。

  想來想去,範純仁最後決定:只買一兩件稍貴的物品,父親、妻子兩邊都能通過。於是,純仁將要購買的物品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了父親。

  誰料范仲淹接過清單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聲說:“純仁,你要購買的那兩件貴重之物,到底是什麼打算?難道我範家的門風,要在你手中壞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與節儉有什麼矛盾?又怎麼可以藉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費呢?”

  一番話說得範純仁滿面羞愧。他低下頭,鼓起勇氣,向父親喃喃地說道:“範家節儉的家風,孩兒自幼熟知。購買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可是有件事孩兒在心中苦惱多時,今日如實稟告父親大人。這些天來,新人想以羅綺作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範家家風,不敢答應,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於他們的情面,沒敢再堅持不買。”

  范仲淹一聽,立刻大怒,指著範純仁說道:“你知錯認錯,我不再追究你的過錯。但是,範家幾十年來,以節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我範家的家風?情面事小,家風事大。你可以告訴他們,如果堅持以羅綺為幔,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裡燒掉!”

  由於范仲淹的堅持,範純仁的結婚大禮辦得十分簡樸,既沒購買什麼貴重奢華的物品,也沒有舉辦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范仲淹的家風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家長教育孩子的例子二:岳飛

  岳飛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

  岳飛20歲那年,離家從軍。臨行前一天,岳母姚氏為了鼓勵兒子岳飛樹立“以身許國,報效國家”的偉大報負,在他背上用針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要他牢牢記在心,至死為國效力。“岳家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金軍對他也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嘆,最後被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抗金戰役的統帥。

  岳飛自己一共有五個兒子。像母親當年對自己一樣,他對他們的教育非常嚴格。按理說,作為一個統率百萬大軍的主帥,他在當時的薪俸是不少的,可以讓子女們生活過得富裕一些。但是,他始終保持著比較簡樸的生活,而把多餘下來的錢充作軍費,賞給軍士。岳飛在家中日常只穿麻布,不穿絲綢。家中平時的飯菜是麥面加蔬菜,很少用肉,而且規定幾個兒子不得飲酒。岳飛還經常要兒子們讀書之餘到農田去從事各種勞動。他說,對於子女,“稼穡艱難,不可不知也”。

  岳飛的長子岳雲,12歲入伍成為一名小軍士。岳飛對岳雲的武藝操練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岳雲身披重鎧,操練騎馬衝下陡坡,一時興起,忘記注意地形,從山上狂奔而下,結果連人帶馬栽進了壕溝裡,衣服跌破了,臉上也掛了彩,流出了血。岳飛看見了,大怒,命令軍士打他100軍棍。眾將士求情,他仍然不依。他說:“前驅大敵,亦如此耶!”岳飛認為,平時演習就應該當作戰時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兩軍戰鬥時,自己不但會丟掉生命,而且還會造成戰鬥失利。所以,現在不按軍法辦事,嚴加教育,表面上是愛兒子,實際上是害兒子呀!由於岳飛的嚴格教育,岳雲很快成長為一員所向無敵的勇將。

  岳雲在和金兵作戰中,“勇冠三軍”,屢建戰功,將士們稱他為“贏官人”。岳飛卻多次對他的功勞隱而不報,等到別的將領多次催促,朝廷又親自調查,才予以追認。當時,宋高宗下旨給岳雲連晉三級,岳飛卻上表謝絕。他在表中誠懇地說:“許多兵士出生人死,頂多才升一級,我兒雖然立了一點功,怎麼能夠連升三級呢?”

  所以,一些將士說岳飛對待兒子是“受罰重於士,受獎後於士”。

  家長教育孩子的例子三: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下的鄭墨弟弟家。

  小寶6歲時上學了。為了教育兒子,鄭板橋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

  他的“道”是什麼呢?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並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鄭板橋自己最重視的還是兒子的品德。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幼子而姑縱惜也。”他主張,他的孩子和僕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脣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後來,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由於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