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聲音的特性,由發聲物體本身材料、結構決定.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l.瞭解聲音的特性。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瞭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和實驗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學內容由“音調”“響度”和“音色”三部分內容組成。本節課的教學,應該通過學生自己的聽、看、想、做等探究過程,使學生體驗聲音的特徵,並能在實際中分辨這些特徵,不宜過分強調概念的記憶與辨析。相對來講,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特徵的三個要素及其影響因素,教學難點是響度與音調的區別。

  三、教學策略

  教材中“決定音調高低的因素”和“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兩個實驗探究較為簡單,但能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興趣。音色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應儘量讓學生體驗。可設計遊戲使學生切實感悟到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即使音調相同、響度也相同,還是有區別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觀察波形的演示實驗,除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聲波,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外,還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聲音的本質,增加學生對不同樂器發出聲音的感性認識。因此對於本節內容的教學,應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探究、討論、閱讀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尺***鋼鋸條***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樂磁帶***錄有鋼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樂片段***、話筒、示波器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5分鐘) 分別讓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大聲朗讀本課的課題“聲音的特性”,讓同學們說出他們的聲音有什麼不同,順利引出課題。 欣賞,思考並回答。學生能指出男女同學聲音的大小不同,音的粗細不同,從而引出響度、音調。 從例項入手,引出物理問題,體現從生活到物理的課程理念。激起學習的興趣。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音調
同學們在講話時,女同學的聲音尖細,男同學的聲音粗啞。聲音的這種差別物理中用音調高低來反映。女同學的音調高,男同學的音調低。樂器中小提琴的音調高,大提琴的音調低。聲音為什麼會有音調高低的不同?什麼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
提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調的高低一定與發聲體的振動有關。大家先用一張硬卡片先後快撥和慢撥木梳的齒,注意聽卡片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哪一次卡片振動得快?你認為聲音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快慢有關嗎?有什麼關係?
再用鋼鋸條來探究這個問題。
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的高低,並注意觀察它振動的快慢。
(1)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短一些,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發聲時振動的快慢及聲音的特點。
(2)使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長一些,再次撥動,注意要使鋼尺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較兩種情況下鋼尺振動的快慢和發出的音調。
總結:物體振動得快,發出的音調就高,振動得慢,發出的音調就低。可見發聲體振動的快慢是一個很重要的物理量,它決定著音調的高低,物理學中用頻率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快慢。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1)頻率的物理意義是什麼?什麼叫頻率?
(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麼?
(3)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係是什麼?
(4)大多教人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是多少?
(5)什麼叫超聲波?什麼叫次聲波?
總結: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
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
實驗表明,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物體振動得快,頻率高,發出的音調就高。物體振動得慢,頻率低,發出的音調低。
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從20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類聽覺的下限,20000Hz是人類聽覺的上限。
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音叫作超聲波。頻率低於20Hz的聲音叫作次聲波。
有趣的是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飛行中不斷髮出超聲波的脈衝,依靠昆蟲身體的反射波來發現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聲吶”系統,使它能在渾濁的水中準確地確定遠處小魚的位置。
觀察聲波的波形。
(1)通過示波器觀察兩個頻率不同的音叉發出聲音的波形,比較不同頻率的聲音的波形有什麼差別。
(2)通過示波器觀察不同的男、女同學發出聲音的波形,比較男、女學生聲音的波形有什麼不同。
思考:振動會發出聲音,為什麼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聆聽思考。
 
 
 
 
 
 
 
學生實驗並回答:快撥時聽到的聲音比較尖,聲音高,卡片振動得快。聲音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快慢有關。聲源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越高。
 
 
 
實驗並回答:鋼尺振動得較快,聲音尖而細,音調高。
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短時,鋼尺振動得較快,音調高;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長時,鋼尺振動得慢,音調低。
 
 
 
 
學生閱讀並回答。
 
 
 
學生觀察並回答:兩個頻率不同的音叉發出聲音的波形相似,但頻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男、女學生聲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學的音調比男同學高,波形就密一些。
 
學生回答:蝴蝶的翅膀一秒鐘振動不超過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鐘振動500~600次。由於蝴蝶的翅膀振動的頻率低於人耳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人耳便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動頻率在人耳的聽頻範圍內。人耳就能聽到蚊子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
 
 
 
 
 
 
 
 
 
 
培養學生有依據地進行猜想並進行實驗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
 
 
 
 
 
 
 
 
 
 
 
 
 
培養閱讀和獲取有用的資訊的能力。
 
 
 
 
 
 
 
 
 
 
 
 
 
波形比較形象生動,學生通過波形更容易理解音調。
 
 
 
 
 
 
 
 
學以致用。
 
 
 
二、響度
聲音有音調的不同,也有強弱的不同。物理學中把聲音的強弱叫作響度。響度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怎樣才能使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更響?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同學們能設計一些實驗來證實你們的猜想嗎?
(1)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3)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麼不同。
(4)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總結:物體振動的幅度叫振幅。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就越大。
實際中,響度還跟聽者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距發聲體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小,響度越小。因為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越到遠處越分散。
請同學們討論並回答,蚊子的叫聲與黃牛的叫聲相比,哪個音調高?哪個響度大?
指出:音調和響度是聲音的兩個不同的特徵。響度大的聲音,音調不一定高;
音調高的聲音,響度也不一定大。
音調和響度的可以從三個方面區別:定義方面,音調指聲音的高低,即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聲音尖粗。聲音尖的音調高,聲音粗的音調低;決定因素方面,音調由聲源振動頻率決定,響度由振幅決定,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波形方面,音調相同的不同樂器發出聲音的波形總體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響度相同的不同樂器發出聲音波形的高低程度相同。
 
 
 
 
 
 
 
 
 
 
進行實驗。
 
 
 
 
 
 
 
 
 
 
 
 
 
 
 
 
 
 
 
 
進一步學習體會轉換法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應用。
 
 
 
 
 
 
 
 
 
 
 
 
 
 
明確音調和響度的區別。
三、音色
頻率的高低決定聲音的音調,但是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即便音調相同,我們還是能夠分辨它們。這表明在聲音的特徵中還有一個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播放錄音(分別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讓學生分辨出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哪一段是用二胡演奏的。
找幾名同學站在教室後面念一首詩,每人讀一句,其他同學不許回頭,能否判斷出每一句分別是哪一位同學唸的。
總結:我們之所以能聽出熟悉的人,熟悉的樂器的聲音,是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樂器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
觀察波形。
將話筒接在示波器的輸入端,用不同的樂器對著話筒發出相同音調的聲音(都發c調的“1”),比較各波形有何異同。
 
 
 
 
聆聽並回答。
 
 
 
 
 
 
 
波形總體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頻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狀不同,即音色不同。
 
 
 
 
 
 
 
增強趣味性。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聲音的特性教學反思

  《聲音的特性》這節是第一章聲現象重點和難點最集中的一節,而且在這一節裡開始學習到探究實驗,並滲透控制變數法的科學研究方法,所以在這一節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但是雖然花了兩節課的時間,效果卻沒有想象中的好。下面對這節課進行反思。

  成功在教學案的使用方面,充分發揮教學案的作用。教學案都提早一天發給學生預習。然後收上講學稿進行批改,從中發現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

  其次是注重培養科學的探究方法。課堂上,先對學生進行引導,向他們介紹探究的思路。然後在實驗過程中花了大量的時間,並且同桌合作,在實驗中體會實驗的魅力

  我在上課時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創設物理情景,通過學生直接感受,讓他們體驗聲音的三個不同特性,二是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相互啟發,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三是通過問題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聲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對聲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

  在上課時主要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夠強,這主要是在於教師平時要求不高,缺乏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訓練。

  2.學生對日常生活現象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物理聯絡生活的意識,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加強訓練

  3、課堂效率不高。對於學生通過自學已經掌握的知識重複講,練習量不夠

  4、教師語言不太簡潔,不具引導性。

  5、作為老師,還是沒有真正的轉變角色,例如,在實驗中,我發現學生不能很好的設計出實驗步驟,自己就著急把實驗做給學生看

  針對上述問題,我覺得可以在如下方面進行改善。

  1、合理安排時間,提前熟讀教材、研究教案,精選習題。

  2、收集教學資源,精心設計實驗,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3、充分相信學生,對於學生存在困難的地方,老師還是應該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相信學生在自己的指導和組織之下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識。不把學生不懂的全收到自己手中,學生沒有通過自己的體驗是很難掌握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