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飲食文化差異開題報告

  關於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那麼對於其研究報告大家看過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找來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篇一:

  摘 要:隨著國際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飲食文化已經成為國際交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中西方在飲食分化方面的差異非常明顯。本文對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深刻理解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跨越文化交流,對世界文化進行融合。

  關鍵詞:飲食文化;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飲食文化

  文化是複雜的,它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習得的任何習慣與才能,人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隨著人類群體的不同範圍,文化的體現也出現了差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濃縮。中西國家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飲食風格也大不相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它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影響深遠,佔據了世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因為曾經作為殖民地,擁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明。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原因分析

  1、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

  因為中西方有著不同的哲學思想,西方人堅持科學理性的飲食觀念,講究科學營養,所以西方飲食注重食物的營養成分之間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營養均衡、攝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適、營養成分能否被徹底吸收等這些問題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了一門烹飪學問。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營養,對食物的色香味沒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將飲食當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講究餐具和用料,講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國看來西方的飲食是很機械的。但是中國人較為注重飲食的藝術性,對飲食的口感要求較多,但對營養方面比較不注重。中國人覺得食物除了可以解決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中國的飲食觀念中,對食物味道的追求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這就導致中國的飲食過於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飲食內容差異

  西方人更為注重對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在介紹飲食特點時,西方有發達的食品工業,例如快餐和罐頭,味道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卻省時又營養,飲食的內容大部分以動物類為主,肉食佔整個飲食的大部分。而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的飲食以植物類為主,肉少糧多,在中國的北方,人們的主食是饅頭和麵條,南方主食是米飯,中國人的飲食是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國人偏好熱食,中國人普遍認為菜要趁熱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飪的差異

  中國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中國有非常多的烹飪技術,例如煎、炒、蒸、炸、溜、燜、燒、燉、煲等,讓人眼花繚亂。中國人的烹飪非常複雜,一道菜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中國的廚師行業對廚師本人對原料的選擇較為注重,所以原料的優劣和廚師的天賦都會直接對菜品造成影響。

  西方則強調飲食的營養,製作飲食較為規範,沒有樂趣可言。西方的烹飪手法不像中國一樣複雜,西餐更為注重發揮食物本來的味道,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較為隨意。

  4、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樂於呈現和諧的氣氛,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和勸菜,體現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從衛生層面來看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卻很符合中國人對團結的心態。而西方的宴會更為注重交誼,西方流行自助餐,人們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注重個人情感交流,體現西方人對自我和個性的尊重。

  三、生產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對飲食文化差異的影響

  筷子與刀叉、圓桌與條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與道數上雙方也是相互對立的,因此宴請禮儀、席間氣氛和飲酒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在中國,主要是群體文化主導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強調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差異與特徵,鼓勵特立獨行的風格,所以中西方的價值觀截然不同,這在飲食上也有體現。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飲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國,飲食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質和精神形態的東西,這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

  但是在西方國家,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與交際方式。美國的一位叫做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最低的一層就是對飲食的需求,另外四種分別是對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西方人的飲食觀念與中國人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認為吃只是可以保證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維繫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際手段來說,宴請的目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向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贏得客戶的信任。三是對達成交易的慶祝。四是請人幫忙。五是引薦他人的時候。六是在建議和討論某些想法的時候。從這裡不難發現,吃雖然重要,但是西方國家僅僅將吃停留在簡單的交際層面,並不像中國一樣對吃極為注重。

  通過本片論文的論述可以瞭解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通過研究可以實現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補。現如今,中餐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性和科學性,而西餐也開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杜莉.中西烹飪歷史比較[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2.

  篇二: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美國在各個方面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許多新鮮事物湧入國內。在中美兩國迥異的文化方面,飲食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中美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是研究中美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了加深對中美兩國飲食文化的瞭解,深入瞭解雙方的飲食文化特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並且通過對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比較可分析中美兩國人民的性格特點以及價值觀。另外,通過對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研究可以加深兩國人民對雙方飲食文化的瞭解,避免在餐桌上出現不必要的失誤,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效果。

  【關鍵詞】飲食文化;差異;飲食觀念;飲食物件;餐桌禮儀

  每個國家有它自己特殊的文化,並且每種文化有它自己的表達方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美兩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涉及到了許多新話題。比如飲食文化,它已經成為了20世紀最受歡迎的話題之一。這些年,人們越來越關注飲食文化,瞭解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有利於雙方的相互瞭解,也有利於推進雙方交流的發展。

  1飲食觀念的不同

  中國的飲食觀念的不同於美國的飲食觀念,和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獨特的魅力。中國人注重食物的味道,相反,美國人注重食物的營養。

  1.1中國人注重味道

  中國的飲食文化,人們更注重顏色,香氣,食物的口味和形狀,但味道是膳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說,在追求中國飲食口味的過程中可能會毀壞食物的營養,但人們認為這不是很重要的。此外,人們相信食物的最高標準是它的味道,中國飲食的獨特魅力在於食物味道。中國人注重口味。中國人喜歡吃鹹的食物,尤其是北方人。在中國有許多鹹的食物,菜是鹹的,零食是鹹的,等等。中國人習慣吃鹹的食物。吃太多的鹽對人的健康有害,但是很多人並不關心這個問題。淺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探究文/郭淑麗1胡亞輝1姜思瑾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美國在各個方面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許多新鮮事物湧入國內。在中美兩國迥異的文化方面,飲食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中美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是研究中美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了加深對中美兩國飲食文化的瞭解,深入瞭解雙方的飲食文化特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並且通過對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比較可分析中美兩國人民的性格特點以及價值觀。另外,通過對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研究可以加深兩國人民對雙方飲食文化的瞭解,避免在餐桌上出現不必要的失誤,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效果。摘要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如下。首先,鹽是最普遍的調味品,這是很常見的,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所以他們喜歡在菜裡用鹽。其次,鹹的食物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我們都知道,有些人不吃含糖的食物,有些人不喜歡吃辛辣的食物,但是大多數人喜歡吃鹹的食物,很容易接受。第三,鹹的食物是最普遍的食品,人們更注重食物的味道。

  1.2美國人關注營養

  在美國的飲食文化中,人們更加註重食品的營養,但顏色,香氣,味道,形狀不是很重要。他們用現實的態度將飲食作為一種科學,他們追求的是營養而不是味道。換句話說,評價美國食物的最重要的標準是營養。美國人認為,食物只是為了生存,營養食品的最重要的部分,為了人們必須吸收營養。所以人們追求營養,要從食物中獲取能量。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關心的只有一件事,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作為美國人,飲食要營養,營養是食物最重要的東西。美國人用嚴謹的態度對待食物,他們把飲食作為一種科學的生活方式。另外,美國人喜歡吃清淡的食物,因為他們關注自己的健康。清淡食品對健康有好處,因為清淡的食物容易促進新陳代謝。美國人也更加註重食品的營養。

  2飲食物件的不同

  中國人的口味是不同於美國人的口味,所以在中國人的主要食物是不同於美國人的主要食物。中國人的飲品也是不同於美國人的飲品。

  2.1中國的麵食和茶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起源於農耕文化,它決定了中國的飲食結構。所以麵食是主要飲食物件。由於廣闊的土地領域,卓越的技術和各種不同的地理環境,有利於糧食作物大量生產。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主食是以小麥和水稻,小麥和大米是麵食的原材料,麵食是人們生活的基礎。為了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很多種麵食被創造出來。例如,有面條,饅頭,油條等。為了生存,人們吃各種麵食。此外,中國人喜歡以素食為主的飲食,他們喜歡吃蔬菜。在人們的飲食中,麵食是第一位,第二位蔬菜,肉是第三位。所以麵食是主要飲食物件。茶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喜歡喝的茶。茶在中國很常見,人們注重茶的味道。有很多種類的茶。例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等等。人們喜歡喝茶,它已經成為一種社交的方式。例如,人們在吃飯時,他們經常在飯前喝茶。茶是中國人聚會上的第一件事,人們經常用茶招待客人。偉大的茶文化是中國的魅力。

  2.2美國的肉食與咖啡文化

  美國飲食文化的主要來源於畜牧文化,這決定了美國的飲食文化。肉是主要的飲食物件。肉在美國飲食中佔有很高的比例。因為美國的氣候不適合農業,並且動物養殖的技術很高,更重要的是,廣闊的領域為動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所以美國人喜歡動物。美國有很多種類的動物並且肉類產量大。例如,牛肉,雞肉,羊肉等。很明顯,美國風格的食品中,肉是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此外,蔬菜的比例近年來有所增加,但人們飲食中肉類的比例一直高於蔬菜。所以肉是美國的主要飲食物件。在飲品方面,美國人喜歡喝咖啡,咖啡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喜歡每天早晨喝咖啡,飯後他們也喜歡喝咖啡。這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飲品。有許多種類的咖啡。例如,義大利濃咖啡,摩卡咖啡,卡布奇諾,拿鐵,亞美利加娜等等。咖啡在美國的飲食文化有重要作用。很明顯,兩個國家在飲品方面也有它各自的魅力。中國人喜歡喝茶,美國人喜歡喝咖啡。

  3餐桌禮儀的不同

  3.1座位安排的不同

  美國和中國聚餐的很多方面都不相同,座位安排是其中一方面。在客人到達晚會之前,主人要完美的安排好座位,中國的座位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有左上的傳統觀念,左邊的座位高於右邊,那麼老人和尊貴的客人,應安排在靠近主人左側的座椅上。座位的安排體現了主人對客人的尊重。在古代,女人沒有權利出現在聚會上,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想法已經改變了。新思想既繼承傳統,又吸收了國外的一些想法。面對門的座位是上座,而其他人應該按順序坐。現在,人們認為右邊的地位更高,右邊的座位高於左邊的,老人或尊貴的客人應安排在右座,主人應該坐在挨著客人的旁邊的位子上,現在,婦女有權利出現在聚會上。在聚會上,可能不只有一個桌子,但主人應該坐在主桌。在美國,對於座位的安排有一些先進的觀念。首先,有女士第一的傳統觀念,在社會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座位安排的第一個重要觀點。二是右邊的地位高於左邊。第三是面對門的座位是上座。第四,夫妻通常是不在一起的,是分開座的,它是美國人的一種習慣。美國的座位安排比較先進。可見,座位的安排是表示人們地位和關係的一種形式。

  3.2餐具的不同

  中國的餐具和美國不同,每個國家有它的魅力。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各種餐具可以出現在桌子上,例如,筷子,湯匙,碗,杯,碟等,但毫無疑問的是,筷子,勺子和碗在桌子上的主要餐具,筷子是具有中國風格的餐具,是最具代表性的餐具,筷子的使用非常特殊。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功能,在中國餐具有一具多用的功能。例如,人們不僅可以用筷子吃麵條,還可以吃肉。在美國我們都知道,有很多餐具在餐桌上出現,例如,刀,叉,勺,杯,碟等。但毫無疑問,刀子,叉子和勺子是主要的餐具。更重要的是,刀和叉是美國風格最具代表性的餐具。各種餐具都服務於人們的膳食。在美國的不同種類的餐具可以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茶杯的功能是和咖啡杯一樣。此外,人們更注重餐具的使用,因為不同型別的餐具應用於不同的場合,各種餐具必須正確使用。飲食文化不同的形成有著習慣、歷史、文化、地理、氣候等諸多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今,有許多種美國食物被介紹到中國,也有許多中國食物已被引入美國。中國的飲食變得相似於美國,例如,中國人喜歡吃肯德基,在美國,許多人也喜歡吃肯德基。中國人喜歡喝茶,而現在,許多美國人也開始喝茶。因此,兩種文化的融合已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兩種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

  篇三:

  1.引言

  在5000年的華夏文明中,飲食文化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重要的地位,《漢書•酈食其傳》有云:“民以食為天”則是其體現。日常與熟人寒暄時會問:“你***您***吃了嗎?”;對於優秀的作品常用“膾炙人口”來稱讚;甚至指責時也會用到“飯桶”這一字眼。不管是食材的選擇、食材加工***醃製、風乾、發酵等***、烹飪方式***煎、炸、煮、燉、蒸等***、成型設計***雕刻、擺盤等***、口味調配***酸、甜、苦、辣、鹹、鮮等***等,中國人民都研究得很透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飲食文化,有些菜品底蘊悠長,甚至可以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承的代表。相比而言,美國自1776年建國以來僅230多年,其飲食文化的歷史長度遠遠不及中國。而且由於受到早期移民***美國清教徒和拓荒者***的影響,傳統美國菜的特點是“粗獷實在”,使用新鮮的原材料,不靠新增劑、調味劑,儘量保持原汁原味,烹調的過程毫不拖泥帶水。無論是烤、煎、炸都沒有很複雜的做工,也不講究細火慢燉***除了少部分的地方菜餚***,也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放在盤子裡的食物講求的是讓人可以實實在在地吃飽。因此,將中西飲食文化進行對比並探究其差異背後的深層原因在跨文化交際層面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

  2.1文化維度理論的研究背景1967年至1973年,霍夫斯泰德針對IBM公司進行了一次關於文化價值觀的調查之後,提出了關於衡量價值觀的四個文化維度: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Hofstede,1980***。但由於該調查問卷是以西方思維為基礎的,所以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其後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彭邁克教授設計了一份包含非西方文化偏見的新問卷,在問卷中增加了華人價值觀的調查。他的研究顯示出另外一個維度,這種維度是以過去和現在為導向的。霍夫斯泰德也承認該維度的合理性,併為其命名為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將其納入文化維度的理論框架中,成為第五個普遍維度。

  2.2文化維度理論的主要內容

  2.2.1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社會比較鬆散,其成員們都著眼於依靠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重視自身的需要和價值。集體主義社會則結合緊密,成員清楚地區分“群體內”和“群體外”,渴望得到群體歸屬感。對比來看,美國社會多烘托個人英雄色彩濃重的人物,如“超人”“蜘蛛俠”等英雄角色。而中國社會則多頌揚為了集體和國家利益而犧牲自我的民族英雄,如黃繼光、邱少雲等因戰鬥而犧牲的民族烈士。

  2.2.2權力距離權力距離指一個社會、組織或者機構中掌握權力較少的那部分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在權力距離差異較大的國家,人們的行為方式也會隨之出現較大差異。而權力距離較小的國家,社會等級的差別不大。霍夫斯泰德的研究結果顯示,亞洲國家大多數屬於高權力距離國家,如中國、韓國、新加坡等;而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則屬於低權力距離國家。

  2.2.3不確定性規避不確定性規避是指一個社會對不確定性和模糊情境的畏懼程度,以及通過措施、制度等來消除這些不確定性及模糊情境的傾向。霍夫斯泰德的調查表明,不確定性規避強的國家將生活中的未知和不確定視為大敵,想方設法地加以避免,如日本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嚴格控制產品質量,他們不允許出現不確定性,而是讓一切運作都嚴格按照規則來完成。而不確定性規避較弱的國家和地區則很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2.2.4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從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可以體現一個國家對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的態度,表明了一個社會的決策是受傳統和過去發生事情的影響程度大還是受現在或將來的影響程度大。中國和日本都是典型的長期導向文化。兩國都非常重視文化傳統,尊重長者,不急於求成,著眼於長期發展。而在短期取向的國家,人們認為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如美國的企業非常看重季度和年度的利潤和績效,並通過短期的績效來評估員工的業務水平。

  2.2.5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化傾向是指社會中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差異明顯。男性應表現得自信、堅強、注重物質成就,女性應表現得謙遜、溫柔、關注生活質量。而女性化傾向則是指社會中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互相重疊,男人與女人都應謙遜、恭順、關注生活質量。在這個文化維度上,中國和英美都具有一定的男性化傾向。追求事業成功、強調物質主義,一直對通過自身努力奮鬥取得事業成功的形象大加推崇,甚至有很多人為了事業而忽略家庭和個人生活質量。

  2.3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中的中美文化差異根據霍夫斯泰德的四個文化維度和彭邁克的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理論,下表整理出中美兩國在五個維度上的排名。由上表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長期導向-短期導向這三個維度的排名差異較大。中國屬於集體主義為主,權力距離較高,長期導向最強的國家,而美國則是個體主義最強,權力距離較低,以短期導向為主的國家。而在另外兩個維度中,兩國的排名比較接近,說明在這兩個維度上差異不大,兩個國家都傾向於陽剛氣質和不確定性規避傾向較弱的國家。

  3.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視

  角的中美飲食文化差異下面將基於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中差異較大的三個文化維度來對比中美兩國的飲食文化差異。

  3.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霍夫斯泰德認為集體主義文化重視團體意識,崇尚合作與分享,並懂得給他人保留面子;個人主義文化重視個人權力和責任,他們看重隱私並崇尚個人自由,善於並喜歡錶達自我意見。中國人的宴席一般採用“共享”模式,賓客一般圍繞桌子團坐在一起,象徵團圓和睦。美味佳餚都放在圓桌的中心,既能分享美食,也能增進感情。吃飯時則喜歡熱鬧與溫馨,常常一邊吃飯,一邊談笑風生,烘托出一種融洽的氣氛。這些都體現出中國人民的集體主義思想,強調“主合”二字。而西方的飲食習慣則與中國不同,他們尊重個人意願,一般都採用“分餐”制,比起熱鬧的地方,他們更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裡享用自己的那份,在進食時非常注重餐桌禮儀,大聲談話會被視為失禮。他們認為這樣做不僅能尊重每個人的想法,也更加具有紳士風度,體現出“主分”兩字***徐竹青,2013***。從這些飲食文化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分別體現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兩個維度的差異。

  3.2權力距離不平等現象在社會中是普遍存在的。霍夫斯泰德認為權力距離是指在“一個國家的機構和組織中***包括家庭、學校和社群中***,掌握權力較少的那部分成員對於權力分配不平衡的接納程度***Hofstede,1991***。”權力距離高的國家,社會成員對不平等現象的接受程度高,反之亦然。具體來說,權力距離較高的國家,社會成員傾向於尊重權威,社會中普遍存在較強的等級概念;而權力距離較低的國家,人們崇尚的是獨立的價值觀,更加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自由,不主張特權和特殊地位,社會中等級概念較弱。在中國和美國的餐桌上,飲酒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適當的飲酒可以怡情,使宴席上的氣氛更加高漲。在中國的宴席上,往往會有“勸酒”這個環節,主人一般會勸客人多喝點,如果客人不喝或者喝得不多,主人就會不太愉悅,客人往往為了照顧主人的面子,即使不願意也不得不一杯接著一杯地喝。而在美國的餐桌上,喝酒主要是為了享受酒的美味,如果客人不想再喝了,可以用手掩杯來示意就可以了,強迫他人飲酒是非常失禮和不禮貌的行為。根據霍夫斯泰德的資料排名顯示,中國是一個權力距離較高的國家,社會成員對潛在不平等的接納度較高,在受到來自地位較高人的要求時,即使自己不願意,最後也會採取接受忍耐的態度;而美國是一個權力距離較低的國家,人們重視自我和他人的平等,所以不會強迫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來強迫自己,對不平等的接受能力很低。

  3.3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霍夫斯泰德認為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維度是基於中國孔子的思想而誕生的,這種維度從孔子思想的兩方面來代表人們的堅持、節儉、尊重傳統等價值取向。長期取向維度的國家願意為長遠回報不斷努力,家庭中遵守長幼次序;在短期取向維度的國家,社會成員希望付出的努力能最快地看見成效,不願意為了將來而犧牲現在,家庭中並不十分看重長幼次序。在中國的用餐禮儀中,座次的主席要讓年長者、輩分高的人來坐,末席是年齡小、輩分低的人來坐,座位的編排是以尊重年長者、輩分高的人為根本原則;而美國在用餐禮儀中,主人和客人一般相對而坐,並沒有嚴格地尊重年長者的規定。從這種不同的座位編排方式可以體現中美兩國在長期-短期維度上的差異。中國屬於長期維度為主的國家,社會成員尊重年長者、輩分地位高的人;而美國屬於以短期維度為主的國家,長幼尊卑的意識很淡薄,並不會刻意對長者進行特殊對待。相反,過分地照顧年長者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因為他們並不希望在他人的眼中是老人這個身份***饒紀江,2005***。

  4.促進中美飲食文化交流與發展的建議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模型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那麼,基於這種文化模型,在促進中美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每個國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比如中國是典型的集體主義價值維度國家,美國則是典型的個體主義價值維度國家,這兩個國家文化模式的差異也充分體現在兩國的飲食文化中。但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不能太過絕對化,因為中國文化並不完全表現為集體主義取向,也存在類似個人主義的傾向;美國雖主張個人主義,但是也存在合作與相互分享的意識。認識到這一點,能幫助中美兩國在一個更客觀的心態下互相瞭解和學習,更好地促進飲食文化交流,減少因缺少對對方文化的理解而帶來的思維偏見和文化衝擊。其次,事物處在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也是這樣,思想反映到飲食文化中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在逐漸地發生改變,在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為框架的基礎上,我們也不能僅僅以靜態的眼光看待文化變遷,要以與時俱進的目光來看待飲食變化的變遷,保持積極促進兩國飲食文化交流的意識。最後,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中美兩國因為文化的差異,其中一定會存在某些交際障礙。我們要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是通過相互瞭解,立足於人類文化的長遠發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