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政治揭開貨幣的神祕面紗教案

  政治教案是政治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以課時編寫的供教學用的具體方案!為了方便政治教師備課,下面小編整理了人教版以供大家閱讀。

  人教版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識記: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貨幣的本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理解紙幣是國家發行並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紙幣與金屬貨幣的聯絡和區別。

  過程與方法:

  從現象入手,體驗商品交換的簡單過程,理解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及本質的理性認識,使其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感受生活現象,使學生懂得制販假幣是違法行為,並瞭解愛護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提高鑑別假鈔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為樹立科學的金錢觀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

  貨幣的本質、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紙幣的發行規律和正確對待金錢

  教學難點 :

  貨幣的本質、紙幣的發行規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教學方法 :

  情境教學法。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和探究。

  談話教學法。教師層層設疑,學生層層追疑,達到步步釋疑。

  第三部分 教學過程

  情景激疑

  請同學們欣賞白居易的詩歌《賣炭翁》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一、貨幣的本質***板書***

  1、商品的含義***板書***

  師生對話: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購買各種各樣的物品,這些需要購買的物品我們把它們通稱為商品。請同學們從 《賣炭翁》這首詩中,找出可以稱為商品的東西。

  生:炭、衣裳、食物、紅紗、綾。

  師:好,除了這些物品之外,這首詩裡還有哪些物品?

  生:還有牛、炭車。

  師:為什麼牛和炭車不是商品而炭和食物等卻是商品呢?

  ***學生討論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認識什麼是商品***

  設計思路:在師生對話中,老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概括出商品的共同特徵:第一,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第二,勞動產品必須是用於交換的,從而得出商品的含義:商品就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2、貨幣***板書***

  *** 1 ***貨幣的產生***板書***

  現實生活中,購買任何商品都需要貨幣,與之相對應,賣炭翁說:賣炭得錢何所營?即出賣商品是可以得到貨幣的,看來商品和貨幣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果真如此嗎,有了商品就有了貨幣?當然不是,我們來看一下貨幣的產生過程。

  活動一:現代學生版“賣炭翁”表演

  市場上的商品有:炭、衣服、糧食、貝殼、鹽、黃金、白銀等,學生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然後,學生按老師的要求表演並解決問題。

  情形一,賣炭翁家裡的糧食很快就要吃完了,他想用炭換點糧食回去;恰好賣糧食的也想換點炭回家取暖。

  學生表演之後,師生共同總結:最初的商品交換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作偶然的物物交換。***副板書偶然的物物交換,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商品***

  情形二,賣炭翁“身上衣正單”而天寒,急需能夠驅寒保暖的衣服,然而,賣衣服的這位大娘一家老小肚子尚且吃不飽,要炭何用!她想要糧食,而賣糧食的這位已經有炭了,他現在想要點鹽,給生活一點滋味。

  老師總結: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交換越來越頻繁,交換範圍越來越廣,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擴大的物物交換。***副板書擴大的物物交換,用公式表示依然是商品——商品***,在這個過程裡,交換行為變得比較複雜,商品交換者想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難。

  情形三,賣炭翁家裡有了糧食果腹,有了衣服避寒,他又燒出了一車炭,換點什麼比較好呢?大家爭相說服他用炭換自己的東西,賣炭翁左思右想,反覆比較之後,拿一車炭換了一些貝殼和糧食。

  老師總結:在長期的交換過程中,人們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換困難的辦法,這就是先把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普遍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後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這種大家普遍樂意接受的商品便成為一般等價物,它可以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貝殼、牲畜等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

  情形四,隨著買賣次數的增多,賣炭翁發現,如果把一車炭換成黃金或白銀,就可以隨時再用它們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於是,他以後就總是用炭去換了黃金和白銀。

  老師總結:金銀體積小、價值大、易於分割、不易磨損、便於儲存和攜帶,逐步地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了一般等價物。這時候,貨幣就產生了。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副板書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用公式表示為商品——一般等價物——商品***。可見,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 2 ***貨幣的本質***板書***

  多媒體逐步展示:

  二、貨幣的職能***板書***

  1、價值尺度職能***板書***

  貨幣產生後,賣炭翁總是把炭換了黃金或白銀,但是在交換的過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煩惱。

  活動二:學生表演,模擬問價場景,感受貨幣的作用——貨幣價值尺度的職能。

  賣炭翁在賣炭,不斷有人來問價,有人問,木炭多少錢?另一個人問:竹炭多少錢?於是他不停地回答:木炭一兩白銀,竹炭二兩白銀。一會兒,他就口乾舌燥了,旁邊一個書生摸樣的人給他出主意,拿張紙分別寫上木炭和竹炭的價格放在炭車上,顧客自己看著標價牌就明白價格了。

  表演結束後,設定問題,由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當進行引導:

  *** 1 ***哪種炭價值更大?你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貨幣在這裡起到了什麼作用?為什麼貨幣能起到這種作用?

  *** 2 ***賣炭翁說出來的和標價牌上寫的“木炭一兩白銀、竹炭二兩白銀”?表現的是什麼?

  *** 3 ***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看到真實的貨幣?這表明什麼?

  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 1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職能,原因在於它本身作為商品,具有價值。貨幣產生以後,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商品價值的大小就表現為貨幣的多少。

  結論 2 :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做價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的價格。如木炭一兩白銀。即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結論 3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職能***板書***

  材料:河南省中牟縣是我國大蒜的一個重要生產區,這裡的大蒜產量高、質量好,多年來名揚海內外。 2007 年中牟 25 萬畝大蒜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 1000 公斤,然而,短暫的喜悅過後,當地蒜農卻陷入了豐收的苦惱中,今年的大蒜銷售形勢惡劣,市場上每斤大蒜報價 4000 元每噸,實際銷售中,大蒜通常才賣到不足 1 元每斤,而且,伴隨著新蒜的上市,大蒜的價格還在下跌,2008 年春天,鄭州市場的大蒜更是便宜到 0 、4 元甚至 0 、3 元,蒜農愁苦不堪。

  閱讀材料後,設定問題,由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當進行引導:

  *** 1 ***蒜農用大蒜換取貨幣,是最終目的還是一種手段?貨幣在這裡起到了什麼作用?

  *** 2 ***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的出現對商品交換過程產生了什麼影響?

  *** 3 *** 2007 到 2008 年上半年,蒜農賣不掉大蒜,對他會有什麼影響?他會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

  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逐漸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 1 :蒜農用大蒜換取貨幣,並不是最終目的而只是再換取自己生活必須品的一種手段,可見,貨幣在這裡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我們把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結論 2 :與物物交換***商品——商品***相比較,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克服了商品交換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使商品交換更加便利、通暢,對於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

  結論 3 :貨幣出現以後,商品交換包括賣和買兩個先後銜接的階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將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後再用貨幣買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如果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中牟蒜農付出了許多辛勞,卻在這個跳躍中摔了個大跟頭。

  結論 4 :蒜農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貨幣具有流通手段職能,充當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引導學生思考:從中牟蒜農的失利中,我們瞭解了商品所有者能否順利賣出商品,關係到商品生產者的生存競爭。《賣炭翁》裡的老人也“可憐身上衣正單”卻“心憂炭賤願天寒”。那麼,請同學們結合現實生活為中牟蒜農以及所有的商品生產者想想辦法:怎樣才能實現商品——貨幣這一驚險的跳躍?

  學生思考後回答: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市場調查與分析,擴大銷售渠道,做好售後服務等。

  3、貨幣的一般職能 ***學生看書自學老師簡單點評即可******板書***

  貨幣除了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外,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三、紙幣***板書***

  1.紙幣的產生 ***板書***

  回憶貨幣的產生過程,我們發現人們在面對困難時,總會想出辦法來解決;我們再來看貨幣的發展史,再一次領略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的智慧,感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魅力。

  貨幣產生了,賣炭翁辛辛苦苦地燒了炭拉到市場上,小心翼翼地核查買家給他的黃金或者白銀的成色、重量等,非常麻煩;於是就出現了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麵額價值的鑄幣。我國秦朝時秦始皇就統一了度量衡,到了唐朝,鑄幣都已經用了許多年了,白居易詩中的賣炭翁說“賣炭得錢何所營”,這個錢就是我手中的這種錢***展示方孔銅錢給學生看***,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鑄幣逐漸磨損,成為不足值的貨幣,卻並不影響它同足值的鑄幣一樣使用。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優點太多了,所以,紙幣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而今天,隨著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銀行計算機網路化的實現,出現了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貯存、轉帳、購買、支付的“電子貨幣”,人們越來越多地藉助於銀行的電子計算機系統完成自動轉帳業務。

  多媒體展示貨幣的發展史: 金銀***需要人們核實重量,檢查成色,很麻煩***——鑄幣***容易磨損且重量大,不方便攜帶***——紙幣***優點多多***——電子貨幣即信用貨幣***太方便了***

  2.紙幣的發行 ***板書***

  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紙幣。

  討論:我國有很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5 月 12 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使許多人無家可歸,人民流離失所,國家遭受重創,經濟損失達數百億以上。為了彌補損失,儘快走出困境,國家要趕快大量發行紙幣。

  通過討論,要使學生明白一個問題: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即貨幣的發行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如果紙幣發行量超過或小於這個限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經濟現象,勢必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通貨膨脹,是指全面的、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它表現為社會需求不足、物價水平疲軟或下跌,通常伴隨經濟衰退出現。流通中貨幣相對不足會引發通貨緊縮現象,導致商品零售價格出現持續負增長,從而導致企業生產能力過剩,生產經營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花錢,銀行金融機構不敢貸款等現象,整個經濟處於長期蕭條的狀況。

  3、反對假幣,愛護人民幣***板書***

  感受生活,提高認識:同學們,你遭遇過假幣嗎?當你和假幣面對面時,你是怎麼處理的?

  最後明確: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慾薰心,通過制販假幣獲取不義之財,這是嚴重破壞金融秩序的行為,必須依法予以嚴懲。可見,制販假幣既給我們造成了經濟損失,干擾了國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終也難以逃脫法律的懲罰。作為青年學生,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金錢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物質條件,但我們應該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決不能通過不法手段獲得。同時,還要認識到,我們作為消費者,也要增強防範意識,學習一些辨識假幣的知識。

  人民幣的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人民生活賴以維持和發展的血脈。愛護人民幣是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要做到不在人民幣上亂寫亂畫,不揉搓、毀壞人民幣,而且,我們還要儘量影響周圍的人愛護人民幣。

  名言共賞:

  1.“你到一個國家所見到的第一件東西就是鈔票,它就像一個國家的面子,馬虎不得”。

  2.商品社會裡,紙幣就是形象的“國家名片”。

的人

1.高一政治必修二《我國的政黨制度》說課稿

2.高一政治《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教案範例

3.高一政治我國的政黨制度測試題及解析

4.高一政治必修2我國的政黨制度知識點總結

5.政治高一年級下冊我國的政黨制度知識點

6.高一上冊政治走近國際社會教案

7.思想政治必修1年級下冊我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練習

8.高一政治必修一《多彩的消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