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七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設計

  七年級數學教學設計有益於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免費七年級數學下教學設計

  6.3.1實數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 瞭解無理數和實數的概念以及實數的分類;

  ② 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在數的開方的基礎上引進無理數的概念,並將數從有理數的範圍擴充到實數的範圍,從而總結出實數的分類,接著把無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從而得到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通過了解數系擴充體會數系擴充對人類發展的作用;

  ② 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並能有意識地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教學重點:

  ① 瞭解無理數和實數的概念;

  ② 對實數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對無理數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無理數: 利用計算器把下列有理數3,,34795,,寫成小數的形式,它們有什麼特徵? 58119

  發現上面的有理數都可以寫成有限小數或無限迴圈小數的形式 即:33.0,34791,50.5 0.6,5.875,0.858119

  歸納:任何一個有理數***整數或分數***都可以寫成有限小數或者無限迴圈小數的形式,

  反過來,任何有限小數或者無限迴圈小數也都是有理數。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有很多數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無限不迴圈小數,

  把無限不迴圈小數叫做無理數。 比如,5,等都是無理數。3.14159265„也是無理數。

  二、實數及其分類:

  1、實數的概念:有理數和無理數統稱為實數。

  2、實數的分類:

  按照定義分類如下:

  整數小數***有理數***有限小數或無限迴圈實數 分數數***無理數***無限不迴圈小

  按照正負分類如下:

  正有理數正實數負無理數實數零

  負有理數負實數負無理數

  3、實數與數軸上點的關係:

  我們知道每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物理是合乎是否也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出來嗎?

  活動1:直徑為1個單位長度的圓其周長為π,把這個圓放在數軸上,圓從原點沿數軸向右滾動一週,圓上的一點由原點到達另一個點,這個點的座標就是π,由此我們把無理數π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了出來。

  活動2:在數軸上,以一個單位長度為邊長畫一個正方形,則其對角線的長度就是2以原點為圓心,正方形的對角線為半徑畫弧,與正半軸的交點就表示2,與負半軸的交點就是

  可以把每一個無理數都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即數軸上有些點表示無理數。

  歸納:①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即沒一個實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

  反過來,數軸上的每一個點都表示一個實數。

  ②對於數軸上的任意兩個點,右邊的點所表示的實數總比左邊的點表示的實數大。

  三、應用:

  例1、下列實數中,無理數有哪些? 2。事實上通過這種做法,我們

  2,2,3.14,,0,10.12112111211112,π,***4***2。 3,0.717

  解:無理數有:2,5,π

  2注:①帶根號的數不一定是無理數,比如***4***,它其實是有理數4;

  ②無限小數不一定是無理數,無限不迴圈小數一定是無理數。

  比如10.12112111211112。

  例2、把無理數5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分析:類比2的表示方法,我們需要構造出長度為的線段,從而以它為半徑畫弧,與數軸正半軸的交點就表示5。

  解:如圖所示,OA2,AB1,

  由勾股定理可知:OB5,以原點O與數軸的正半軸交於點C,則點C就表示5。

  四、隨堂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⑴無限小數都是無理數;

  ⑵無理數都是無限小數;

  ⑶帶根號的數都是無理數; ⑷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反過來,數軸上所有的點都表示有理數;

  ⑸所有實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反過來,數軸上的所有的點都表示實數。

  2、把下列各數分別填在相應的集合裡:

  有理數集合 無理數集合

  22, 3.1415926,7,8,2,0.6,0,,,0.313113111。 73

  3、比較下列各組實數的大小: ***1***4, ***2***π,3.1416 ***3***32,五、課堂小結

  1、無理數、實數的意義及實數的分類. 2、實數與數軸的對應關係 .

  六、佈置作業

  P57習題6.3第1、2、3題;

  教學反思:

  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提升

  摘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數學課程在初中教育階段的地位越來越重,不僅是學生邏輯思維的啟蒙,也影響著其未來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因此,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新時期初中教育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但是,隨著新課改浪潮的掀起,很多數學教師產生了或多或少的疑問,明明感到自己精心上好每一堂課,而學生的成績卻沒有明顯的提高,甚至產生了厭學心理。本文立足於臨沂第十二中學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對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進行案例分析,並提出相關對策,希望對數學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

  素質教育;新課改;初中數學;全面發展;案例分析

  1引言

  當今時代,人們對於教育越來越重視,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對於初中數學教學來說,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雖然目前已有很多教師發現“填鴨式”教學方法無益於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題海戰術帶給學生壓力的同時,也消磨掉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但他們仍然沒有徹底擺脫“一言堂”式教學模式的束縛,無法很快的轉變自身在課堂中的角色,這已成為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大瓶頸問題。所謂有效性教學,也就是在花更少的時間內讓學生能夠聽懂、吃透知識點,讓能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不要留到課下,能在自習課上問清楚的問題就不要變成課後作業,使課堂時間有效利用起來,做到效果和效率,過程和結果,教師與學生的全面統一發展。

  2影響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下面,我們就以下兩方面對影響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因素進行分析。

  2.1教師因素:

  首先,初中數學教師的效率意識有待提高。很多教師認為給學生布置足夠多的課後作業,使其將大量時間用於數學練習上就會提高學習效率。其實這是教師時間觀念上的一個誤區,教學的有效性不是靠延長學習時間來達到的,如果教師樹立正確的效率觀念,就不會佔用學生額外的課後時間,而是讓學生自覺的進行自主學習。其次,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沒有有的放矢的合理分配時間。很多教師反映課堂短短的45分鐘難以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既然時間有限,那麼就應該在備課時分清主次和重點,不必要面面俱到,認清哪些是課上必須要弄清的問題,哪些是可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的問題。

  2.2學生因素:

  學生在數學學習有效性方面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的影響。智力因素包括觀察力、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則包括學習動機、學習習慣、興趣和意志力等。學好數學絕不等於死記硬背公式和結論,只有嚴密思考這些公式的推理方式,形成數學思維,才能使學習事半功倍。

  3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下面,本文以臨沂第十二中學教學案例為例,對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提出以下對策。

  3.1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有趣的數學情境:

  數學其實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但如果教師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就會讓數學教學變得索然無味。要想提高學生對於數學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就要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髮散性思維。如在進行最新人教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三角形的學習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的妙用,可以對教學方案進行如下設計:教學任務:請根據以下方案,測量旗杆的高度教學工具:1、一根皮尺;2、教學用具三角板;3、長度2.5米的標杆;4、高度1.5米的測角儀;5、小鏡子。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於三角形的學習興趣,教師先將其進行分組,然後進行組內交流。經過10分鐘左右的討論,該班級6個小組的學生共得出了四種測量方案:1、利用陽光下的影子測量;2、利用標杆測量;3、利用鏡子的反射測量;4、利用測角儀測量。通過情景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不僅節省了課堂理論知識贅述的時間,也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鍛鍊,體會數學學習的成功和喜悅。這需要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選擇符合中學生心理和生活實際的情景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3.2轉變教師角色,由課堂的操控者變為組織者:

  教師角色的轉變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對於初中數學來說,教師應從原來的“教”提高到“導”的境界,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力,培養髮散性思維,儘可能的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知識,並敢於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如在進行乘方的學習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猜測將一張16開紙對摺100次後有多高?用有趣的問題和思路帶動和引導學生會比一味的“灌輸”理論知識更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教師要改變一成不變的授課方式,採用多種教學法結合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和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

  4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有效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備課,創設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情景,探索適宜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大幅提高,並對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階段性反思,使自身素質和學生成績共同進步,全面發展。

  作者:楊金生 周玉霞 單位:臨沂第十二中學 臨沂第八中學

  參考文獻

  [1]盤啟鍵.讓“解規律探究題”成為初中生的思維體操.廣西教育B***中教版***.***2013.3***.

  [2]陳靜.探索初中數學有效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成才之路.***2013.32***.

  [3]劉冰.淺談如何培養中學生初中數學的創新能力.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10***.

  [4]範素傑,郜舒竹.向量為什麼不存在除法.《中學數學雜誌:高中版》.201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