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相關論文欣賞

  日本茶道滲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對其產生重大影響,它也體現了日本的社會文化生活和禮儀方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淺談日本茶道

  摘 要:茶道作為日本的一種傳統藝術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長智之書畫道、積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樂道為一體,是日本獨特的生活文化。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古以來,日本茶道人口分屬的社會階層就很廣泛,既有皇室貴族政客大賈,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眾。茶在日本非常受歡迎,是日本民眾最為喜愛的飲用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眾多的日本茶道修習者,或將茶道視為創造交友之緣的工具,或將茶道視為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或將茶道視為其不為無益事且度有生閒暇的娛樂手段。總之,日本茶道一直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活。從茶道的角度研究日本文化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日本茶道; 茶藝; 文化

  一、歷史起源及形成

  茶原產於中國,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的茶文化。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是不喝茶的。去中國學習佛教禪宗的日本僧侶在學習傳播中國文化的時候,把中國的茶種和喝茶的道具和禮儀一起帶回了日本。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剛開始,這些茶葉作為一種貴重藥物被利用,後來在日本栽培成功逐漸推廣飲用,與此相對的符合日本人的茶道禮儀也漸漸制定出來。

  茶道的發展經歷了眾多茶道大家的推廣和發展。茶道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三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在室町時代,商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手工業發達,產品增多,競爭激烈,商業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很多人為了享受寧靜、閒寂的生活,追求“侘”的審美意識,往往找一塊僻靜的處所,過起了隱居的田園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村田珠光主張茶與禪在精神上的統一,提出了“謹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創作了“侘茶”這一茶道方式。武野紹鷗承先啟後,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典雅、素淡、純淨的思想匯入茶道,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十六世紀末,作為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作為“千家流”流派的鼻祖,在他死後,他的後代創設了“表千家”、“裹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作為茶道主流一直延續到現在。經過千餘年的歷史發展,日本茶道已經發展成為融合建築、園藝、美術、宗教、思想、文學、烹飪等諸文化風格的以飲茶為主體的綜合藝術技能。

  二、茶藝流程知識

  舉行茶會的地方叫做茶室。日本的茶室,茶室的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小的僅有不到兩張榻榻米那麼小,大的則會有八張榻榻米以上那麼大。茶道中, 把大小為四張半榻榻米的茶室視為基準茶室。日本茶室大多有四疊半“榻榻米”方塊大小,方便主人和客人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客﹑爐踏﹑點前床間等專門區域。茶室內放有地爐﹑壁龕和各式木窗,室內右側設定“水屋”,用來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在茶室中有很多裝飾物,多掛有中國和日本的禪僧所做的書畫,另外也有名人親筆所做的優美的和歌書畫等。在陶器和竹製的花瓶中插有根據不同時節從野外採來的各種花卉和野草。茶室內的書畫飾物和各種插花,根據時節的不同來調整佈置,達到和季節時令相配。在茶室的***有水缸,客人用水瓢洗手、漱口後,才能從一扇獨特的小口進入茶室。在茶室飲茶中,作為一種禮儀,忌談政治和色情的話題。一踏入茶室,人們就遠離凡俗的世界,身心清淡,進入了一種別樣的精神世界。在茶室中主人和客人一邊品茶吃點心,一邊進行融洽的對話,進行心靈相通。此外還有被稱作“露地”的茶亭。“露地”是佛教用語,代表脫離於三界之外的沒有煩惱苦難、清淨無物的境界。千利休認為,茶庭是用來表示“清淨無垢的佛教世界”的,所以用佛教用語“露地”來稱謂茶庭,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在茶道中,“露地”大多會被設定成一個花草樹木水石相間的近似天然的山野空間。進入“露地”,可以沿著點綴于山野林間曲幽的飛石小徑,悠閒漫步於芳草中,聞天籟,賞朝夕雨露風霜,觀四季雪月飛花。“露地”不僅是為了供行人欣賞,所構築的是一個“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的淨土,目的在於讓茶者淨心怡神。所以,千利休說:“在露地曹庵中,拂去浮生俗塵,主客坦誠相見,拋卻所有規矩尺寸格式等,焚火、燒水、吃茶,莫問他事,此乃佛心之顯露也。”

  客人依次進入茶室,主客相互鞠躬致禮,主客相向而座,當主人去準備品茶道具煮茶的時候,客人可以欣賞茶室內佈置的書畫,插花等裝飾,也可在庭院中散步。主人一般在敬茶前,為避免空肚喝茶傷胃要先品嚐一下甜點心,而且抹茶會比較苦,所以先品嚐一下點心,可以避免抹茶的苦澀。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託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喝完後將茶碗遞迴給主人。主人隨後可從裡側門內退出,煮茶,或讓客人自由交談。

  三、茶道的文化意義

  茶道作為日本的傳統藝術文化,一直在不斷相互吸收學習中發展。中日間的茶文化交流頻繁,雙方互相派遣學習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帶領日本茶道代表團到中國訪問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帶領日本茶道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千宗室以論文《<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獲南開大學哲學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國訪問並表演。北京大學的滕軍博士在日本專習茶道並獲博士學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一書。源於中國茶文化的日本茶道,不斷吸收、發展、最終形成了集哲學、文化、宗教為一身,涉及到陶瓷、雕刻、書法、繪畫、建築等諸多領域的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集中表徵,日本茶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建立.日本茶道淺析.日本學刊.2004***05***.

  [2]邊冬梅.談日本的茶道文化.南都學壇.2001***04***.

  [3]倉澤行洋.世界の中の茶道.海外の茶道 茶道學大系別巻.2001.

  [4]大森和夫.茶道.茶の湯.日本.2004.

  2

  關於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研究

  [摘 要] 日本茶道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日本茶人通過潛心學習研究,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茶道文化,並且通過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國的人們。通過對日本茶道起源、發展的研究,探討日本茶道中的文化內涵,進而展示了已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瑰寶的茶道中“和、敬、清、寂”的精神文化魅力。

  [關鍵詞]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它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很強的審美特徵,是一種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湯道禮儀。從古至今它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刻的影響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使研習茶道的人們和組織越來越多,遍及全國。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飲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飲茶始於春秋,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茗茶的記載。在唐代,飲茶習俗不僅流行於我國國內,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公元801年,日本高僧空海、最澄來到中國進行訪問,經過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潛心學習,他們掌握了中國的飲茶文化和習俗,回國時帶回了大量中國的佛經和茶種,並把中國的飲茶知識在國內傳播開。從此,日本開始種茶。到了中國宋代,日本僧人榮西來華,回國時同樣帶回了大量的茶種,再次使中國的飲茶文化在日本民間流傳,此後,種茶和飲茶的風氣逐漸在日本盛行。日本的飲茶文化從一開始便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即僧人茶和武士茶。不管是僧人茶還是武士茶,都有著濃厚的中國飲茶文化的烙印,這段歷史通常被稱為日本茶道前史,即被認為是日本茶道產生以前的茶文化史。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已達成共識,日人的飲茶文化來源於中國,中日兩國在茶文化方面有著較深的淵源,中國茶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方面對日本有著長期的影響,日本茶道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的。15世紀末16世紀初,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把飲茶行為注入思想,又逐步制定了更為詳細、系統的規範,諸如釐定了茶會的種類,規範了茶器具的種類,確定了茶室、茶庭園的格局,制定了主人點茶和客人飲茶的基本動作流程等等,終於創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如今,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將學習茶道和開展茶道活動作為一種以茶會友、修身養性和對藝術的高雅追求。愛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組織,彼此選擇日期互相邀請。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飲食禮儀

  日本茶道有一套嚴格規矩,頗為講究。茶道儀式可分為慶賀、迎送、敘事、敘景等不同的內容,流派頗多。現代的日本茶道舉行的場所有一套特殊的規定,通常,茶道舉行的的場所都是有茶的庭園和茶的建築組成,即茶庭和茶室。茶庭與主要用於眺望的禪宗枯山水庭園不同,它重在近距離體驗,使客人在其間經一條露溼的小徑,被沿引至茶道儀式的主建築物―茶室。茶室的佈置也是舉行茶道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十分講究,一般要求簡樸而優雅,***的地方是一扇活動的矮門,客人宜躬身入內,表示謙遜,而主人則跪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一般懸掛名人字畫,陳設古玩,還放置青瓷茶花瓶,供賓客欣賞。茶室正中設有燒水用的陶製炭爐和茶釜,爐前放著茶碗和各種飲茶用具。另外,茶道飲茶也有很多講究,使用的茶碗也多為歷史珍品,點茶、沖茶、遞茶、加水、品飲都有一定的方式,主賓大都是跪在地上恭敬地雙手捧碗,喝茶時一定要三口喝盡,最後一口一定要發出聲響,以示對茶的讚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澤碧綠,略帶澀味,飲茶時常備有點心,糕點之類食品,以調和口味。所以,茶道對於日本民眾來說,不是通常解渴消乏的活動,而是一種講究禮儀、陶冶情操的民族習俗和傳統文化。

  三、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實質

  日本茶道的內容不僅侷限於外在表現形式的各種藝術方面內容,在內涵方面還具有其獨特的一套哲學思想,因而不能將其簡單的歸為藝術活動一類。對於這種不同的觀點,日本著名文化學者久鬆真一先生的觀點獲得了為數眾多茶道研究者的認同。他從宗教的角度出發將茶道定義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活動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他認為茶道文化體系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統一性,包含了宗教、道德、哲學等諸多方面的複雜內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今天日本主流茶道流派“三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大師將茶道精神歸結為“和、敬、清、寂”四個字。從事 日本茶道的人士畢生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這四個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導人們通過淨化心靈、提高品行、磨練意志、學茶上茶,將人們克服困難信心以及道義感進行增強,進而達到昇華思想境界這一最終目標。

  “和”是表示整個茶事進行過程中具體形式的和諧以及人們內心情感的平和、寧靜,意思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和睦、相互禮讓、謙卑友好、和諧共處的狀態。另外,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 ,其色彩、形狀、寬窄、長短以及大小都應該保持協調和完整,給人一種和諧之美,使整個茶事活動在一種平和,寧靜的氛圍中進行,從而實現一種參與茶事的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甚至是人與所涉及到的器具、環境之間的理想關係。這個“和”字不僅僅源於佛教的教義,也是儒家基本精神的一種體現,充分體現了日本整個國家內部所極力追求和保持的一個完美理想狀態。

  “敬”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這一基礎之上,共同實施茶事的人士並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貴賤,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裡面,溝通感情和品茶暢飲。茶席上雖然設有上座、次座、末座等席位,但這決不是身份的象徵,而只是茶室內設定的座位而已。這體現了禪宗佛教的“心佛平等的精神”,即指參與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與物都是互相平等的。敬是專注與歸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學派的主一無適,即是專注、專一、沒有雜念。從這我們不難看出,茶道文化在禪宗教義之中還蘊含了日本神道“萬物皆有靈”的精神。而且這種通過茶事追求人們貴賤無差別的理念的建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極為難得。   “清”是純潔、幽靜,即要求和茶事相關的人和物必須要潔淨,這是對身體及周圍一切事物都要求潔淨和美好的一種渴求。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裡,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淨茶庭裡的樹葉和石頭,茶室裡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汙濁達到內心的清淨的。 當每個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純潔無暇的內心時候,才能夠領略和享受大自然之美,輕鬆愉快地生活。達到了這種意境才是茶道內涵“清”的實質意義,即茶道的本來面目。日本茶道中的“清”完全體現了日本民族的獨特民族習性,不只是要求保持清潔,而且具有具有更深層的含義。茶道重要典籍《南方錄》指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無垢的淨土,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可見這條箴言的寓意之深。

  “寂”就是指不貪圖奢侈生活、謙恭以及樸素,倡導人們不管世俗有多紛亂,都要具有一顆平常心,做到謙虛做人,擁有無私和坦蕩的內心。它是佛教中所講的“空寂”一語,也是佛語的“寂滅為樂”,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煩惱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雜念,達到無年無想的境界。如果說前三個部分是茶道的修行途徑,那麼“寂”就可以看作是茶道修行的出發點與目的地。“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無”的意思。茶人與客人通過茶事進行修行,在茶事的過程中領悟到對世間萬物的否定,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裡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日本茶道中的寂也便是倡導人們無論世俗如何紛亂都要有一顆平常心,謙虛做人,永葆坦蕩無私的心。做茶事時,要嚴格做到心靜如水。假如你心有雜念,就不會做得圓滿,其境界也達不到閒寂的標準。

  四、結語

  日本茶道有著悠久的歷史,伴隨著漫長的發展歷程,它不僅是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而且也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日本茶文化經過不斷的改變發展,逐漸構成獨特而系統的茶道體系,不僅在形式上內容及其豐富,而且在思想層面上也有著豐富的內涵。茶道追求的崇尚精神和倡導的人文文化是推動茶道不斷髮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心方可領悟。

  參考文獻:

  [1]滕軍.論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社會科學戰線,2009,***03***:145-149.

  [2]張曉光.論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審美文化觀念[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02***:42-43.

  [3]餘悅.中國茶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4]柳田聖山.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譯林出版社,1989.

  [5]張忠良等.中國世界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6]慄智.日本茶道的禪宗與“四諦”[J].大眾文藝***理論***,2009,***12***:72-73.

  [7]劉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