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日本茶道的發展歷史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日本人心靈的寄託,也是外國人瞭解日本文化的一條通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有兩種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誕生於四百多年前,而煎茶道則誕生於一百五十年前,在日本,人們把抹茶道稱之為茶道,談及煎茶道時要加以“煎”字,本文闡述的茶道是抹茶道。 茶道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日本本生並沒有飲茶習俗。

  唐朝時,805年,遣唐使者日本僧人空海、最澄帶回了茶籽。至今在日本還可以找到空海與嵯峨天皇一起飲茶的詩文,詩的名字叫做《夏日訪大將軍藤原冬嗣閒居院》,這個時候,飲茶在日本還未普及,只是在官僚僧侶之間進行。

  宋朝時,中國的飲茶方式發生了變化,製茶工藝又有了新的突破。宋代高雅的點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來華學習的日本僧人又將這種點茶法帶回了日本,其中,榮西和尚的貢獻是較有影響力的。他從天台山回國後便寫下了《吃茶養生記》。他又把從天台山帶回去的茶籽普及栽培,為以後日本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明朝時,中國的茶葉生產發生了變革,把餅茶製造改成炒茶。這時期,日本開了小茶架點茶之先河,因為點茶的過程要在將軍面前完成,所以點茶人的整套動作便十分講究,茶道具的擺設就開始有規定,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是千利休完成的。他將茶會整合成一套程式,通過一系列的程式展示了日本生活文化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今天,日本擁有茶道人500萬,從日本的教學內容上不難看出茶道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一種文化形式。日本從小學到大學,學校幾乎都有茶道教室,甚至有些學校還把茶道列為必修課。

  淺析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歷史與發展是從唐代開始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主要是由日本遣唐使,留學僧及去日華僧帶去的。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天台宗開山大師,最澄和尚赴天台山國清寺留學返回時,不僅帶回了天台宗經典,也帶回了中國的茶籽,載於近江的臺麓山地區。最澄成為了日本植茶技術的開拓者。

  與最澄同一時期來華的弘法大師在長安青龍寺學習密宗教義,回國後在高野山金剛寺創真宗言,成為開創“東密”的大師,並從中國帶回了製茶的石臼和製茶技術。中本平安朝的時候,弘法大師上了一份《空海給奉獻表》於嵯峨天皇,其中道:“„„茶湯坐來,乍閱振旦之書。”這是日本最早的飲茶記錄。

  嵯峨天皇巡幸韓崎之地經過崇福寺來到梵釋寺時,留唐歸來併兼任兩寺大僧都的永忠和尚親自烹茶獻給天皇,天皇很喜歡,當場賜衣,這是日本正史中有關天皇飲茶的最早記載。 首先創立茶道概念的是15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領悟出“佛法存於湯茶”的道理。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崇尚自然樸素的茶風——草菴茶。將軍義政的推崇使草菴茶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繼村田珠光後武野紹鷗對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將和歌理論注入茶道中。千利修則將茶道推向平民。之後又經過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茶道的形式樣態。

  淺析日本茶道的禮儀

  日本的茶道儀式繁雜而且莊重。入茶室前要淨手,進茶室要彎腰脫鞋,以表謙遜和潔淨。為體現茶室中人人平等,在過去要把象徵階級地位的如寶劍,佩刀,珠寶等物品留在室外。茶室不僅講究室內佈局與裝飾,也要室外有幽雅環境。室內布有古董玩物等,典雅大氣。茶客進入茶室後要心無雜事,正襟危坐,虔誠受教。茶人要身著和服跪在榻榻米上,先開啟綢巾擦茶具,茶勺;用開水溫熱茶杯,倒掉水,再擦乾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並斟入茶碗沖茶。茶碗小而精緻,一般使用黑色陶器。獻茶前先獻上點心,以解茶的苦澀之位,然後接著獻茶。

  獻茶的禮儀很講究:茶主人跪著,輕輕將茶碗轉兩下,將碗上花紋圖案對著客人,客人雙手接過茶碗,輕輕轉上兩圈,將碗上花紋圖案對著獻茶人,並將茶碗舉至額頭,表示還禮。然後分三次喝完,即三轉茶碗輕啜慢品。飲茶時嘴要發出吱吱響聲,以表對茶的讚揚。飲畢,客人要說吉利話,特別要讚美茶具的精美環境佈局的優雅及感謝主人款待。這就是普通茶道的全過程。

  當然在茶道的最高禮待中,獻茶前請客人吃豐盛美味的“懷石料理”,即用魚,蔬菜,海草,竹荀等精緻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