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發展歷史

     在現代,日本茶道的知名度已經漸漸超過了中國,那麼日本茶道文化是怎麼形成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唐朝的茶會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燒火的銅盆、水壺、水缸、廢水碗、一個盆式支架放著一隻竹勺、一副用來夾木炭的夾子和一個放壺蓋的圓形支架。茶葉則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酵,再擠壓成型而製成的。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這是最簡單的吃茶法。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一帶種植,據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階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的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的茶葉就稱為“抹茶”***末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嚐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到13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藉雄厚的財力經常舉辦以品嚐各地茶葉來賭博的鬥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並擴大交際。

  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院茶”過渡準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築設計為後世所借鑑,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

  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

  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

  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

  “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侘”字上。“侘”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侘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

  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菴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歷史發展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侘***わび***”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侘茶”,“侘”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裡,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茶會,輕視倭物。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裡千家茶道的歷史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在現代人的價值觀中,總是認為茶道是十分繁瑣以及複雜的事情,很都人認為“就算是在自己家裡,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質中,和所代表的真諦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只要隨時隨地的從內心去體認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瞭解到和的真諦。古代的習俗,經過了多少世代而流傳了下來,儲存了數百年來的美感。

  對於自然的愛好,以及隨著四季的變遷,以古老的習俗來做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的確,現代人的我們對於自然的感受是被動的,但是人們卻擁有對於美的極纖細的感受性。然而將此心性再加以提煉,就是所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以及種種佈置,擺設以及茶之湯,果子等,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

  日本茶道的發展現狀

  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是日本人心靈的寄託。如今,有五百年曆史的日本茶道文化迎來了空前的繁榮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會已成為各種文化活動中的一個主要專案;千姿百態的茶道具成為 日本茶道文化美麗的象徵。有關 日本茶道文化的電影、電視片、美術展、著述比比皆是;從事日本茶道文化活動的人口達五百晚之多。本文由和茶網原創,轉摘請註明出處。

  沒有接觸過日本茶道文化的人不理解 日本茶道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參觀過日本茶道文化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霧中,找不出說明它的合適語言。日本茶道文化為什麼難以理解?我試圖將此歸納為三個原因:容括性、無形性、侷限性。 日本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她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裡。本文由和茶網原創,轉摘請註明出處。

  日本茶道文化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茶道連同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又無不受到禪文化的滲潤,並形成“空寂”與“閒寂”的美學思想,今天仍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猜你感興趣:

1.中日茶文化的歷史淵源是怎樣的

2.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是怎樣的

3.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4.日本茶道的飲茶程式和茶事是怎樣的

5.日本茶道精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