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為什麼也叫百納衣

  摘要:袈裟一詞是梵文Kasdya的譯音,也可寫作"迦裟",是一種佛教僧尼的法衣,因僧衣避免使用青、黃、赤、白、黑等"正色",而用似黑似青、似蘭等不正之色故此得名,又稱緇衣。據根據佛教的定製,法衣的種類只有三種,總稱為"支伐羅***clvara***"。一種稱為"僧伽梨***sanghati***",即大衣。用9-25條布片縫成;另一種稱為"鬱多羅僧***Uttarisanga***",即上衣,用7條布片縫成;

  

  袈裟一詞是梵文Kasdya的譯音,也可寫作"迦裟",是一種佛教僧尼的法衣,因僧衣避免使用青、黃、赤、白、黑等"正色",而用似黑似青、似蘭等不正之色故此得名,又稱緇衣。據根據佛教的定製,法衣的種類只有三種,總稱為"支伐羅***clvara***"。一種稱為"僧伽梨***sanghati***",即大衣。用9-25條布片縫成;另一種稱為"鬱多羅僧***Uttarisanga***",即上衣,用7條布片縫成;還有一種稱為"安陀會***Antaravasa***",即內衣,用5條布片縫成。以上"僧伽梨"、"鬱多羅僧"和"安陀會"合稱"三衣"。後來更有變化,先不多說。

  漢傳佛教的袈裟縫有衣鉤和衣環,現在南傳和藏傳的袈裟也沒有“鉤環”,不過這也是戒律所允許的。

  衲衣,也稱百衲衣,以前一般指用破布縫製的袈裟,所以,僧人又稱衲子、老衲。袈裟也有紅的、黃的、赭石...有些和尚,為了表白自己苦修苦煉的心跡,特地徵用民間花花綠綠的雜碎布片,縫到一起做成袈裟,叫百衲衣.也就是袈裟是使用‘百家’的布縫製的。

  袈裟也有紅的、黃的、赭石...有些和尚,為了表白自己苦修苦煉的心跡,特地徵用民間花花綠綠的雜碎布片,縫到一起做成袈裟,叫百衲衣

  因為是有100種不同的布制而成的所以就叫百納衣百衲衣現在則指補丁撂補丁的大褂另外據《十誦律》載,衲衣得名於五衲衣,即

  ***一***有施主衣,

  ***二***無施主衣,

  ***三***往還衣,

  ***四***死人衣,

  ***五***糞掃衣。

  又說,佛祖初度五比丘時就提倡著五衲衣。

  其實袈裟和百衲衣還是有所分別的,不過現在都簡化了,直接就說袈裟就是百衲衣。並無大礙。只不過精益求精的話,還是差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