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茶文化的歷史

  英德是一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茶區,其茶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英德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其發展的軌跡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據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八之出》***764年***載:“嶺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當時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據中國茶葉研究所程啟坤、莊雪嵐兩研究員主編的《世界茶業100年》中研究論證;“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縣均已產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為當時廣東省11個產茶縣之一;明代時是廣東省70個產茶縣之一;鴉片戰爭後是廣東84個產茶縣之一。”可見英德植茶和產茶歷史悠久。

  產茶之興盛推動了飲茶文化的形成。據歷史記載:唐朝時,英德***時為湞陽縣***南山風景區建有“煮茗臺”一處;南山北宋《眾樂亭》摩崖石刻雲:“刻絕壁間涵暉谷、凌煙嶂、飛霞嶺、希陽島、煮茗臺、寒翠亭,皆唐人遺蹟”。南宋英洲知縣汪任曾以“煮美茗”為題寫詩讚美“煮茗臺”:“石梯千級杖藜行,行到山腰足暫停;遊汲靈泉煮佳苟,渴心滋潤困魔醒”;及有“煮茶行院供談笑,耿耿園林暈畫欄”,等詩文。可見,英德人民在唐朝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由於種茶業的興起,產製的佳茗多被列為朝廷貢品。據歷史載,明朝時英德所產貢茶為朝廷貢品。又據清康熙年代陳志權所撰寫《重修英德縣誌·貢獻志》記載:“葉茶七十斤七兩,國朝:芽茶一十四斤五兩,進貢朝廷。”其實清朝時英德縣境內種茶遍及四鄉。據清道光《英德縣誌卷十六物產篇·茶類》中記載:“赤硃山茶、石蓮鄉藍山茶、阿婆嶂嶺茶、溪頭鄉黃嶺、鶴子鄉浮山茶皆奇品……。”清宣統《英德縣誌》則記載:“茶產羅坑、大埔、烏坭坑者香古味醇,如撲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餘黃金山、水邊、黎洞、黃寨等處所產遠為不逮……五郎嶂產茶,氣味清絕,觀音山舊茗茶山亦產茶。”不過,那時種植的是“叢生莖小而長,葉尖如指的小葉種茶樹。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英德茶葉曾在19世紀前半葉興盛一時,以後因戰事不已,出口受阻而逐步萎縮,到20世紀初茶園荒蕪,茶業凋零,茶葉貿易幾乎銷聲匿跡……。

  縱然如此英德畢竟是個古老茶區,飲茶習俗依然濃厚,無論城鎮或鄉村,飲茶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成為一種澱積的文化現象,而且不知在什麼時候***已無法考究***還衍生出一個家喻戶曉的“擂茶粥”的飲食文化。此種食“擂茶粥”現象較之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飲“擂茶”有異曲同工之妙,成為這個地區特有的茶文化內容之一。

  建國前夕,英德茶葉生產已到了似有若無的境地,據有關資料記載,到1950年全縣茶園面積僅得30公頃,茶葉產量僅得三噸***3000公斤***。當然,這些都是產自零星的殘存茶園,而且大多數是品質低下的“土青茶”。既無規模,也不成市場,有茶者僅在墟日擺攤或權當以物易物交換而已。

  1956年第一批現代化新式茶園***單行條列式***在省屬英德茶場誕生,該茶場首次引種雲南大葉種成功。接著第二批、第三批……連續發展。在國營茶場植茶成功的推動和支援下,一個個集體聯辦茶場也應運而生。在英德縣政府的領導下,群眾性植茶運動蓬勃興起。由於各級領導的重視,各個部門的支援以及群眾的積極行動,這次植茶運動,其氣勢之磅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第一次植茶高潮***1964?967年***共發展新式茶園2500多公頃;第二次植茶高潮***1973?975年,發展新茶園800公頃;第三次植茶高潮***1987?988年***,發展雙行密植茶園2200多公頃。英德地區三次種茶高潮共發展新式茶園5500多頃,成為全國重點茶葉生產基於之一。與此同時,建成5座年產紅茶500噸以上的初精製合一的大型機械化紅茶廠以及40座小型半機械化青、綠茶廠。

  英德茶文化的特色

  ***一***具有精湛工藝特點的製茶文化

  英德茶文化的五彩紛呈,首先體現在具有精湛工藝特點的製茶文化上。英德盛產茶葉,其茶葉的品種可謂多種多樣諸如紅茶、鐵觀音、苦丁茶。茶葉味道各有千秋,而其製作工藝也是各有其道的。紅茶作為英德茶鄉的品牌茶葉,無論是從其製作工藝還是從其味道品質都頗具有英德茶鄉風味的。英德製茶文化具有精湛工藝這特點在紅茶製作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英德紅茶具有一種獨具一格的製作方法,該處製茶,分“鮮葉、萎稠、揉捻、發酵及乾燥”五個程式進行,每道程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而優質紅茶的製作對採摘、揀茶的要求甚嚴。其一紅茶是否香醇味濃,跟何時採摘茶鮮葉很關鍵。一般來說,紅茶在多霧水的早上於太陽還未出來這段時間採摘是最好的。如果在晴天、乾燥的天氣採摘,就製作不出香醇味濃的紅茶。根據紅茶 “一等二至三葉”的採摘標準,可以將紅茶分為頂級***全芽***、特級***一芽一葉***、三級、四級幾個等級。就紅茶而言,春茶的品質又是最優的。因為在春季,茶樹體內積累了豐富的內含物,使得春茶花味鮮活,具有保健作用。其二紅茶是否純淨美觀,茶鮮葉的挑揀也是不容忽視的。據瞭解,茶鮮葉採摘後,會附帶許多茶類雜物,如茶梗、茶筋、茶籽及非茶類雜物,而茶鮮葉經過挑選後可大大增進茶葉外形的美觀。

  圖2加工研製後的紅茶

  正是這種精湛的製茶技藝造就了別具一番品味的英德紅茶,其中由英德人民採用紅碎茶轉子式揉切工藝與無公害生產技術相結合研製出的英紅九號,堪稱紅茶中的極品。據歷史資料記載,英國女皇曾在盛大宴會上,用英紅九號招待貴賓,被英國女皇指定為皇室用茶。英德紅茶也因此走入世界名茶行列,創造了輝煌業績,造就了英德茶文化光輝的一頁。

  由此可見,英德人民在長期的茶業生產製作中不斷的積累實踐經驗,積澱了豐厚的製茶文化成果。自1959年試製第一批英德紅碎茶後,英德人民自力更生、開拓進取,在研製茶工藝技術上取得了肯定性的成果。從紅碎茶初制工藝的首次性成功研製到工藝和技術都比較完善和成熟的紅碎茶轉子式揉切法工藝的成功研製,飽含了英德人民在製茶文化方面的智慧結晶和茶文化精髓。

  ***二***別具一格富有茶鄉特色的飲茶藝術文化

  作為茶區,英德人飲茶非常的普遍。無論是在城鎮還是農村,一家之中男女老少幾乎都喜歡飲茶,早晚飲,飯後飲,閒談飲,上班飲,公務飲。。。。。。飲茶已成為英德百姓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豐富的茶文化內涵裡,對於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在茶鄉里更是蔚然成風,成為許多愛茶人士的飲茶藝術文化追求。下面筆者將從泡茶藝術和品茶藝術這兩方面淺談富有茶鄉特色的飲茶藝術文化。

  1、泡茶藝術:形成一套擁有15道工序的品茗沖泡方式。

  為英德茶鄉人民所“發明”的這15道飲茶工序包括備茶、嘗茶、燒水、溫壺、置茶、溫水洗茶、沖茶、衝壺、計時、燙杯、倒茶、奉茶、品茶、洗杯。雖然這套品茗沖泡方式是在汲取潮汕功夫技藝的基礎上逐步改進演化而來的,但經過多年來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揚棄,不斷的發展,漸漸的與英德歷史文化融為一體,成為具有英德茶鄉氣息的人飲茶風俗習慣。為了更深入的瞭解這種泡茶藝術,筆者來到茶趣園***英德市茶樹良種繁育示範場***走訪了當地一位資深的育茶專家黃先生***以下簡稱黃***,並親眼目睹這位資深人士所“上演”的一段紅茶沖泡的全過程。

  在泡茶開始之際,黃告訴筆者他所準備的紅茶是當地製作的優質產品,同時他還順手拿了一小條讓筆者親自嘗茶,確實如黃所言茶葉質優。嘗茶完畢,黃便著手燒開水,他告訴筆者這沖泡紅茶第一步是用開水沖洗茶壺。洗壺完後,黃便把準備好的茶葉填進茶壺。筆者瞭解到放茶葉也有講究的,一般填放的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或多或少都不適宜。

  據黃介紹接下來這一步是叫洗茶,往茶壺裡灌大半壺熱水,然後要快速倒掉水使茶壺裡只剩下茶葉。洗茶完後黃再往茶壺裡倒熱水,並解釋說水要灌滿直至溢位,而且茶壺裡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此外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這期間,黃把浸泡在熱水的飲用杯用夾子撈起來,擺放在桌子上。大概是時間到了,黃便迅速把泡好的茶水倒入杯中,還一邊解釋說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以讓倒的每杯茶都有同樣的色香味。

  品茶時,黃告訴筆者一個真正到位的品茶境界 “一看二聞三品”,拿到一杯茶先看看茶水的顏色,然後聞聞其味道,再者就是慢慢品嚐了。和黃一塊品茶過程中,筆者還獲悉一份茶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後面的幾次應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儘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至45秒,以此類推。誠然,上述的泡茶藝術真的很到家,英德茶鄉百姓都很喜歡這種泡茶和喝茶的藝術。據說人們在泡茶和喝茶的過程中能忘掉生活中的許多煩惱,很多人嗜好和別人一塊喝茶,這不光是為了分享美茶,還為了體驗和感受與別人在一起的舒適心情。

  2、品茶藝術:形成了以養性、恰情、講禮的品茶崇尚和講究“五靚”的品茶格調。

  品茶向來被看成一種很有學問的藝術。而這裡所說的“品”字內涵並不侷限於喝和嘗,它的內涵已延伸成為一種格調、精神境界。酷愛飲茶的英德人非常熱衷於這種生活藝術的追求,並且善於借鑑和選擇來自北方的、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的和潮汕等地區的各種飲茶風俗,在融合本土飲茶習俗的過程中漸漸悟出一種以養性、恰情、講禮的品茶崇尚。

  過去,人們飲茶都非常的隨性,很多時候是為解渴而飲之。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飲茶方面,人們不再滿足簡單的飲茶方式,而是追求更高雅的品茶格調,由過去一般的飲茶轉向講究“茶靚、茶具靚、水靚、品茶環境靚、心情靚”這五靚於一體的品茗高雅格調。現代生活裡,人們喜歡在假日或工餘時應邀三五個要好的同事或朋友,選擇一環境優雅的茶軒,品茶洽談,趣談人生,盡享生活的樂趣,如相伴去喝早茶、下午茶已成為許多人高質量快節奏生活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