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是誰發動的

  公元前154年,西漢中央政府與吳楚等七國爆發七國之亂,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周亞夫成為此次平叛的最大功臣。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七國之亂髮動者介紹,希望你喜歡。

  七國之亂髮動者

  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平定者

  平定西漢“七國之亂”的將領是周亞夫。

  公元前154年,即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東王劉印等七國發動叛亂,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景帝於是升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

  這時的叛亂軍正在猛攻樑國,但周亞夫並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計劃:“楚軍素來剽悍,戰鬥力很強,如果正面決戰,難以取勝。我打算先暫時放棄樑國,從背後斷其糧道,然後伺機再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

  於是周亞夫繞道進軍。到了灞上時,遇到一位名叫趙涉的士人,趙涉建議周亞夫再往右繞道進軍,以免半路受到叛軍的襲擊。周亞夫聽從了趙涉的建議,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搜尋之後果然抓獲了伏兵。

  此時的樑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樑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到達昌邑城***在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樑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最後樑王寫信給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但他卻暗中派軍截斷了叛軍的糧道,還派兵劫去叛軍的糧食。叛軍只好先來攻打周亞夫,但幾次挑戰,周亞夫都不出戰。時間一長,周亞夫軍中都有些軍心不穩了。

  一天晚上,營中突然發生混亂,嘈雜聲連周亞夫的大帳裡都能聽見,但周亞夫始終躺在床上不動。一會兒,混亂自然就平息了。幾天後,叛軍大舉進攻軍營的東南,聲勢浩大,但周亞夫卻讓部下到西北去防禦。結果在西北遇到叛軍主力的進攻,由於有了準備,所以很快擊退了叛軍。

  叛軍因為缺糧,最後只好退卻,周亞夫趁機派精兵追擊,取得勝利。叛軍頭領劉濞的人頭也被越國人割下送來。這次叛亂經三個月就很快平定了,戰爭結束後,大家這才紛紛稱讚周亞夫的用兵之道。但樑王卻因為周亞夫沒有及時救援,和他結下了仇。 可惜一代名將最後卻餓死獄中。

  西漢七國之亂是一場棋局引發的血案

  漢景帝時期,由於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而爆發了七國之亂,不過這場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了。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七國之亂髮生在漢景帝時期,大概過程是這樣的:有一個叫晁錯的大臣,他覺得吳王劉濞的權力太大,不利於皇帝的統治,所以就上疏漢景帝,要求漢景帝把劉濞給砍了。

  漢景帝聽,突然茅塞頓開,“晁愛卿,你說得太對了。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民族的將來,我願意大義滅親。”於是,晁錯就寫了一堆討伐檄文,各種漫罵劉濞,什麼貪汙、謀反的罪名都出來了。

  劉濞一看這情況也受不了了,很生氣,很惱火,於是集結了其他六個藩王一起遊行示威,要求漢景帝殺了晁錯這個說壞話的小人,漢景帝一看架勢,我的媽呀,這麼多人造反,扛不住啊!於是漢景帝只有把晁錯揪來殺了,目的就是想給藩王們說明,“你們看,說壞話的人已經被我砍了,大家趙緊散夥吧。”結果藩王們一個都沒轍,繼續造反,還好漢景帝身邊有幾個厲害人物,像周亞夫、竇嬰、李廣這些人,是他們最後平定了七國之亂。

  劉濞是誰?是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劉邦很照顧他,統一天下之後不久,就直接在江蘇這邊劃了塊地皮給他,封他做吳王。劉濞還是漢文帝的堂兄,兩人關係特別好,劉濞雖然遠在江蘇,但經常大老遠的跑到長安***現在的西安***來看望漢文帝,走親串門的事時有發生。漢文帝對劉濞也不錯,允許劉濞在地盤上自己造錢幣,允許他有自己的一套法律法規,還允許他自己造鹽賣鹽***當時鹽的買賣只有中央才能進行***。關係這麼好,難道因為晁錯的幾句話,就讓漢景帝恍然大悟,決定要殺劉濞了?漢景帝有這麼笨嗎?其實司馬遷在寫這段的時候用了一些曲筆,他把真正的原因隱藏在了一些不顯眼的地方,這就是司馬遷的高明之處,這位偉大的史學家不得不令人敬服啊。

  《史記》記錄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劉濞的兒子劉賢去皇宮裡朝見漢文帝,漢文帝很高興,於是把兒子劉啟***後來的漢景帝***叫過來陪劉賢一起玩,玩什麼呢?下棋吧,結果劉啟的棋藝不如劉賢,

  老是輸。下棋其實跟咱們現在打麻煩差不多,輸得多了就容易煩,煩透了之後就容易怒,於是劉啟乾脆把棋盤拿起來往劉賢腦袋上一砸,“啪!”

  邊砸還邊罵:“你看老子不順眼,是吧。”

  又砸,“啪!”“老子是皇太子,知道不?”

  再砸,“啪!”“我爸是老大,我就是老二,***算老幾?”

  繼續砸,“啪啪啪!”

  完了,砸死人了。劉濞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傻眼了。漢文帝靈機一動,立馬嚴聲批評劉啟,“你怎麼能這樣幹呢,啊?下下棋至於砸死人嗎,啊?平時我怎麼教你的,啊?下次不能再這麼幹了,知道嗎?”

  好吧,事情就這麼不了了之。看到自己兒子就這麼不清不楚的殘死,劉濞很傷心,很生氣,回江蘇之後再也不跟皇室來往了。

  漢文帝死後,劉啟繼位,稱“漢景帝”,劉啟當了皇帝之後惴惴不安,“以前我殺了你兒子,你要是暗地裡捅我一刀那可不好。”

  必須要除掉劉濞,但殺人總得找個理由吧,於是就把晁錯給叫來了,讓他寫幾篇文章罵一罵劉濞,劉濞怎麼能受得了這個侮辱,於是上當了,舉起了造反大旗,後來順利地被漢景帝平定。至於晁錯,他就是漢景帝的一隻替罪羊而已。

  漢景帝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在皇宮裡受寵慣了,居高自傲,這種常期處於中心光環的人,一旦觸碰到他心靈的軟肋,就等於踐踏了他在別人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對於這種自尊心太強的人來說,是堅決不能容忍的。

  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不只一個,隋代的隋煬帝也是一樣,他才華橫溢,但也恃才傲物。有一次會集大臣們作詩,以《燕歌行》為題,讓大家來比比看誰寫得最好。隋煬帝很自信,嘩嘩譁幾下就寫好了,他對自己完成的作品很滿意,並誇下海口,這天下再無人能超越他了。一些大臣知道隋煬帝性格乖張,都主動拍馬屁迎合。偏偏有個叫王胄的不信邪,他寫的詩居然超過了隋煬帝,特別是那句“庭草無人隨意綠”,寫得是那麼的隨意卻有那麼的深動,這讓隋煬帝一下沒了面子,結果,王胄被送上了斷頭臺,臨死前隋煬帝還不忘提醒他:等你死了,看你還能不能寫出那句“庭草無人隨意綠”。

  不單是中國歷史,當下的中國人也有這樣一種可怕的“群氓現象”——妒忌!妒忌原於何處?原於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不自知,這類人往往自視甚高,看誰都覺得不如自己,到哪兒都覺得懷才不遇。

  佛家有句話叫“得不狂喜,失不狂悲。”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英國人是怎麼做的。英國大不列顛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取得勝利,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無可爭辯的經濟

  強權,大英帝國步入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的總人口只有4到5億人,其中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領土面積336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最大的國家。

  可是後來各地方的人都變得牛叉了,逐漸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面對這一狀況,英國人怎麼做的?輝煌時受得起尊敬,落魄時經得住鄙夷,於是從容地回到老地方,從頭開始!

  綜合起來就一句話:請放下你高傲的身段,不要讓“自負”填滿你渺小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