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管轄面積最大的市

  知道世界上管轄面積最大的城市是哪個嗎?是呼倫貝爾!以下讓小編來介紹一下。

  ----呼倫貝爾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是“世界上土地管轄面積最大的地區級城市”。市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21世紀初發現呼倫貝爾地下石油資源。呼倫貝爾市總面積26.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山東省與江蘇省兩省之和。東鄰黑龍江省,西、北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國的交界地帶,與俄羅斯、蒙古國有1723公里的邊境線,有8個國家級一、二類通商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呼倫貝爾屬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組成部分。大興安嶺以東北——西南走向縱貫呼倫貝爾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單元和經濟型別區域:大興安嶺山地為林區,海拔700~1700米;嶺西為呼倫貝爾大草原,是草原畜牧業經濟區,海拔550~1000米;草原與林地的過渡地帶,多是黑鈣土,適於發展種植業,形成以農牧企業為主要成分的農牧結合經濟帶;嶺東地區為低山丘陵與河谷平原,形成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經濟區,海拔200~500米。

  【土地資源】

  呼倫貝爾市土地總面積3.8億畝,資源豐富,型別多樣,全市土地有8大類,二級分類共42種類型,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鈣土和草甸土為主,土質肥沃,自然肥力高。

  【草原資源】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是牧業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陳旗、鄂溫克旗和海區、滿市及額爾古納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總稱。由東向西呈規律性分佈,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乾旱草原三個地帶。除東部地區約佔本區面積的10.5%為森林草原過渡地帶外,其餘多為天然草場。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組成呼倫貝爾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態性特徵,草原植物資源約1000餘種,隸屬100個科450屬。

  呼倫貝爾草場又可分為八大類。主要有六大類,即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丘陵草甸草原、平原丘陵乾旱草原、沙地植被草地、低地草甸草場。

  【森林資源】

  大興安嶺在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之間,自東北向西南,逶迤縱貫千餘里,構成了呼倫貝爾市林業資源的主體。呼倫貝爾市有林地面積1.90億畝***含鬆加地區***,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0%,佔自治區林地總面積的83.7%。呼倫貝爾市森林覆蓋率49%。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9.5億立方米,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積量佔自治區的93.6%,佔中國的9.5%。呼倫貝爾市林區的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樟子鬆、白樺、黑樺、山楊、蒙古柞等。

  【礦產資源】

  全市探查到的各類礦產達40餘種,礦點370多處。其中57處礦點已探明,主要有煤炭、石油、鐵、銅、鉛、鋅、鉬、金、銀、錸、鈹、銦、鎘、硫鐵礦、芒硝、螢石、重晶石、溴、水泥灰岩等。煤炭探明儲量是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和的1.8倍。

  【水資源】

  呼倫貝爾市水資源總量為286.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72億立方米,佔中國地表水資源量的1%,佔全區地表水資源量的73%;地下水資總量14.6億立方米。全市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為1.1萬立方米,高於世界人均佔有量,是中國人均佔有量的4.66倍。

  【野生植物】

  呼倫貝爾市野生植物資源相當豐富,共有野生植物140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達500種以上,主要有野生藥用植物、野生經濟植物、野生油料植物、野生纖維植物、野生澱粉植物、野生食用植物、野生果品植物等。

  【野生動物】

  呼倫貝爾市野生動物品種和數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野生動物種類點中國種類總數的12.3%,佔自治區的70%以上,居第一位。在這些動物中,受國家保護的一、二、三類野生動物和受自治區保護的野生動物品種有30餘種,其中有些是珍稀獸類和禽類。其中以鹿科動物最為有名。全市313種鳥類中,受國家保護的鳥類有60多種,如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灰鶴、大天鵝、小天鵝等。

  【資源環保】

  全市土地面積25.3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場面積1.26億畝,佔全市土地面積的33.2%,退耕還草面積100萬畝,退牧還草面積480萬畝;地方有林地面積453萬公頃;礦產資源探明或初步探明的礦產49種;水資源總量為316.19億立方米,佔自治區的5***%。其中,地表水總量298.19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18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46萬千瓦,水域面積48.32萬公頃。

  全市共審批建設環評專案998項,總投資122億元。其中市本級審批建設專案163項,總投資49億元,全年開展竣工驗收67項;二氧化硫減排10.22萬噸,化學需氧量減排1.79萬噸,排放實現“雙降”;對全市56個重點汙染源實現線上監控,連線重點汙染源企業端22家。6家重點汙染源企業安裝了視訊監控裝置。城市聲環境質量保持在“好”和“較好”水平;對全市境內的18條河流和2個湖泊的28個水質斷面進行了監測,與俄羅斯聯合開展額爾古納河界河水質監測。全市絕大部分河流湖泊保持或接近天然水質,主要納汙河流海拉爾河、雅魯河水質趨於好轉;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區域內植被的生物量高於去年,草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逐步好轉。

  【行政區劃】

  截至2008年,呼倫貝爾市轄1個市轄區、4個旗、3個自治旗,5個市。

  地區面積***平方公里***人口***程式碼

  呼倫貝爾市263953255萬人***2011年***​​

  海拉爾區144034萬021000***河西***/021008***河東***150702

  滿洲裡市69625萬021400150781

  扎蘭屯市1680037萬162650150783

  牙克石市2759035萬022150150782

  根河市1965911萬022350150785

  額爾古納市280008萬022250150784

  阿榮旗1206328萬162750150721

  新巴爾虎右旗251024萬021300150727

  新巴爾虎左旗220004萬021200150726

  陳巴爾虎旗211926萬021500150725

  鄂倫春自治旗5980022萬165450150723

  鄂溫克族自治旗1911113萬021100150724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050028萬162850150722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資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止2011年5月底。

  【歷史沿革】

  在二三萬年前,古人類——扎賚諾爾人就在呼倫湖一帶繁衍生息,創造了呼倫貝爾的原始文化。

  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漢時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呼倫貝爾草原以其豐饒的自然資源孕育了中國北方諸多的遊牧民族,被譽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成長的歷史搖籃”。東胡、匈奴、鮮卑、室韋、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幾個遊牧部族,或在此厲兵秣馬,或在此轉徙、征戰、割據,創造了燦爛的遊牧文化。

  公元前209年,強大起來的匈奴族征服東胡族,統一了北方草原,呼倫貝爾地區屬其三部領地之一的左賢王庭轄地。這時,以狩獵為生的鮮卑族居住在被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幽靜的後院”的大興安嶺深山密林中。

  公元一世紀,活動在現鄂倫春旗一帶的拓跋鮮卑族“南遷大澤”***即呼倫湖***,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海拉爾河、伊敏河、根河和呼倫湖一帶安家落戶,由狩獵業轉向遊牧業。在100多年的時間裡,新的生產方式使他們壯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統治,建立了強大的鮮卑部落聯盟。並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在鮮卑人的餘部室韋部落和回紇、突厥、黠戛斯以及遼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繼征戰和統治呼倫貝爾之時,蒙古諸部在呼倫貝爾悄然興起。公元八世紀,生活在額爾古東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韋部遷移至斡難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發源地肯特山區。12世紀,當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臺統一蒙古草原時,又返回呼倫貝爾,在這裡進行了幾次大的決定性戰役,消滅了政敵,打破了長期幾個大部落勢力均衡的局面,最後統一了蒙古高原。從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具有語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經濟生活中有許多共同特點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國建立後,實行“領戶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將呼倫貝爾草原的大部分地區分封給他的大弟拙赤·哈撒爾***額爾古納市黑山頭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餘部分分封給他的二弟合赤溫·額勒赤及外戚德薛禪家族,嶺東地區分封給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後,創立行省制。1288年,諸王封地納入行省,嶺西地區劃入嶺北行省和林路管轄,嶺東劃入中書省泰寧路和遼陽行省山北遼東路管轄。元亡後,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退守蒙古草原,先後遊牧於呼倫貝爾草原的是元順帝的後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後裔,直至歸附後金。

  清朝建立後,由鄂溫克、達斡爾、巴爾虎蒙古、鄂倫春人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倫八旗兵和巴爾虎八旗兵,勇猛善戰,鎮守著邊疆,為防禦沙俄入侵,保障驛站暢通,維護邊疆安寧做出了貢獻。

  民國時期,嶺西地區曾於1912-1920年實行地方自治,脫離黑龍江省。1920年後重歸黑龍江將軍節制,仍設副都統衙門,同時設善後督辦兼交涉員公署,並設呼倫、臚濱、室韋、奇乾縣,形成旗、縣並存和分治的局面。嶺東地區也保留西布特哈總管公署,同時設雅魯縣,布西縣,直屬黑龍江省。

  東北淪陷時期,嶺東為興安東省,嶺西為興安北省,均直轄於偽滿洲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嶺西地區建立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在嶺東地區建立納文慕仁省。

  1946年6月改稱納文慕仁盟,受中共領導的興安省政府領導,1946年10月改稱呼倫貝爾自治政府。

  1947年5月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領導。

  1948年1月1日改稱呼倫貝爾盟,歸屬內蒙古自治區政府。

  1949年4月,呼倫貝爾盟和納文慕仁盟合併,稱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簡稱呼納盟。

  1953年4月1日,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簡稱東部行署,署址設在烏蘭浩特。同時撤銷原哲裡木、興安、呼納三個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納盟的海拉爾、滿洲里、烏蘭浩特變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直轄市,其工作委託東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銷東部區行政公署,將原興安盟和呼納盟所轄地區合併,改爾呼倫貝爾盟,成立呼倫貝爾盟人民政府,作為一級政權,直屬內蒙古自治區領導。盟政府設在海拉爾市。

  1957年2月21日,呼倫貝爾盟人民政府改稱呼倫貝爾盟人民委員會。

  1958年6月1日,撤銷呼倫貝爾盟人民委員會,改為內蒙古自治區的派出機構,設行政公署於海拉爾市,改稱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建呼倫貝爾盟革命委員會,為臨時權利機構,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職權。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劃歸黑龍江省管轄,一部分***原興安盟的大部分***劃歸吉林省管轄。

  1979年7月,恢復1969年前的區劃,呼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區管轄。

  1980年7月,恢復興安盟建制,呼盟恢復1954年4月前的區劃。

  2001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撤銷海拉爾市設立海拉爾區。呼倫貝爾市轄原呼倫貝爾盟的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族、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新設立的海拉爾區;代自治區人民政府管轄滿洲裡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和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