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戰役的戰爭背景有什麼

  基輔戰役是二戰中在烏克蘭的一場大型包圍戰,更多人則將它稱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在蘇聯歷史中它被稱為基輔防禦戰役。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基輔戰役的戰爭背景,希望你喜歡。

  基輔戰役的戰爭背景

  蘇德戰爭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德國的軍隊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幹半島,1941年,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獨自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

  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Урал***以東;對德國和談,避免刺激德國;穩住東方的日本,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系列準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程序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祕密條款佔領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藉海洋的優勢在拼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製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作戰。

  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德軍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德軍以146個師,3580輛坦克,4980架飛機向蘇聯發起閃電式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入侵德軍分為3個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26個師由勒布元帥指揮,從東普魯士出發,穿越波羅的海三國,以列寧格勒為目標;中央集團軍群49個師由馮博克元帥指揮,從華沙地區出擊,經佈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直取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39個師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面向一望無際的烏克蘭麥田,以基輔為目標。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輔***Ки?в,Киев***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爾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出臺半年後,蘇聯還渾然不覺,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國際勞動節,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彙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見分曉之前,德國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基輔戰役產生的影響

  基輔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包圍戰。對德軍而言,從戰術上來看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傑作,而且獲得了富饒的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從戰略上來看,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敵人反攻的威脅,然後再來進攻莫斯科。但是唯一的弱點就是“時不我予”,尤其是德軍對於冬季作戰並無充分的準備。

  基輔戰役後,紅軍已經沒有更多後備力量,為防衛莫斯科,蘇聯政府調動83個師共800,000人,但只有其中25個師是有足夠裝備,而且缺乏裝甲部隊及戰機,德國方面,他們有70個師共2,000,000人,接近三分之一是機械化的,這是在戰爭中最高的比例,進攻莫斯科的颱風作戰在十月二日開始。

  由於在基輔的巨大勝利,在南方的巨大阻礙已經清除,南方集團軍繼續向頓巴斯進攻,在南方戰區的目的已完全達到,不過,向莫斯科的進攻被推遲了四個星期,這在之後的莫斯科戰役中已被證明,雖然在戰術上取得成功,但基輔戰役只能小規模增強德國在戰略上的優勢,因為其主要目的,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沒有達到。

  當紅軍付出巨大的損失時,他們爭取了時間防守莫斯科,為同盟國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而且,蘇聯在這次及其他包圍戰中得到了教訓,在之後的莫斯科戰役中,他們避免被德軍包圍,之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他們更反而包圍了入侵者。

  基輔戰役雙方指揮官

  蘇聯紅軍參戰部隊有西南方面軍***司令為基爾波諾斯上將***、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中將***和南方面軍***司令為秋列涅夫大將***一部,德軍參戰部隊有“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龍德施泰特元帥***和“中央”集團軍群一部***司令為博克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