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爾丁是哪個國家的

  威廉·戈爾丁是一位英國小說家,詩人,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小說富含寓意,廣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學,神話,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徵主義。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

  在諾貝爾文學獎中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威廉·戈爾丁。做為英國當代的一位詩人和小說家,他的小說更多的是融入了一種古典的氣質進去。戈爾丁寫過很多有意義的小說和詩歌,

  戈爾丁的寫作能力可以說是受家庭氛圍影響的,因為出生在一個知識份子的家庭中讓戈爾丁很早就接觸了寫作,他更是從7歲的年齡就開始寫作。受父親的影響,他的寫作能力一直很強, 但是在書中的那種古典文學的氣質則是受自己學習的英國文學所影響,本來是在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的戈爾丁,發現這不是喜歡的課程就果斷去學習英國文學了。這個決定讓戈爾丁覺得很自在,因為沒有人陪伴的童年讓戈爾丁熟讀一切的古希臘神話故事,這讓他深感興趣。

  在威廉·戈爾丁的小說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他的第一本小說,這本小說的名字叫做《蠅王》。也就是這本書的誕生將他送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寶座上,這本書是一本意義上的哲理小說,但是其中也融合了作者所熟悉兒童小說的形式來描寫。在這本書中戈爾丁用了“人性本惡”的思想來剖析人物的思想性格,讓人看完這本小說中得到深思。戈爾丁的小說中充斥著一種古典氣質,而且小說中的寓意是很豐富的,能夠從中得到很多道理,這也是戈爾丁作品後來得到人追捧的原因。

  威廉戈爾丁作品

  因為從小就熟讀古希臘名著和一些好玩的兒童文學,這些包含深意的人性和文化書籍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影響。12歲的年紀戈爾丁就開始嘗試寫出一部完整的小說,但是卻並沒有成功,後來在求學的道路上又聽從父親的話進入牛津大學的布拉西諾斯學院上自己不擅長的自然科學。後來戈爾丁讀了兩年還是覺得自己應該去學習文學,就轉去讀自己喜愛的英國文學,在這段時間內的學習讓他受益匪淺。在威廉戈爾丁的作品裡最受大眾熟知的應該是《蠅王》,這本長篇小說裡也有著戈爾丁自己深深的影子,受古典文學的吸引《蠅王》裡的故事也是寓言式的。

  《蠅王》是一部有哲理性的小說,講述的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裡面,一群年紀小的孩子在乘坐飛機撤退的時候全部困在荒島。一開始生活的無憂無慮,後來各種弊端顯露出來,人性的劣根就在此時顯現出來。人性中的統治欲讓小孩子們分為兩個幫派,惡的本性越來越不需要隱藏,文明社會的法則在這裡完全不管用,自相殘殺、搶奪支配權的事情愈演愈烈。這就是威廉戈爾丁作品中的黑暗之處,將人性中的惡講述到極致,這些分析人性深處的故事都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

  威廉戈爾丁寫作特點

  眾所周知,《蠅王》不僅是戈爾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更加是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小說。很多評論家在他的寫作特點中,充滿著幻想和諷刺,因為雖然故事是虛構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飛機掉落的地方是個荒蕪人煙的荒島,這原始的場景讓人有種希臘神話的開頭。其中場景的描寫也很符合神話故事裡的畫面,而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就是諷刺,一開始以為這群孩子們掉入伊甸園一樣的美好地方,可以建造起一個烏托邦。但是戈爾丁的小說愈加深入的描寫,人們就會發現這種美好被一個個推翻,人性深處的貪婪和慾望的膨脹慢慢的充斥著每個人的內心,這種諷刺的描寫就是這本書的主旨。

  戈爾丁還喜歡用象徵和預示手法來描述,雖然神話故事和古典主義給他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但是他小說中那種深深的現實感也是躲不過的。現實感和怪異的神話感交織在一起,有著朦朧和清晰的描寫。不僅如此戈爾丁的故事不是很夢幻的描寫,而是將其中情節處描寫的十分清楚,而人物關係錯綜複雜,這種通俗易懂的故事背後深藏著人性的惡和社會的寫照,可以說威廉戈爾丁寫作特點是相當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