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怎樣的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對古典世界的重新發現和對古代遺蹟的全面考察,為建築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激勵他們嘗試各種新穎的形式。?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文藝復興建築的風格特點,希望對你有用!

  文藝復興建築的風格特點

  文藝復興運動最早發生在14世紀的義大利。所謂文藝復興***Renaissance***其實就是古代學術的復興,而這個運動的思想性實質,則是人文主義。他們反對禁慾主義,提倡以現實的“人”為中心,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提倡“人性”,來反對教會的“神性”;提倡“人權”,來反對“神權”;提倡“人道”,來反對“神道”。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了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

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為了恢復古典建築的單純性和實現美學理想,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的偉大創新――肋拱和尖形穹頂***尖券***技術,而在宗教和普通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和桶形拱頂要素。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和拱券,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這場建築復興的運動是從佛羅倫薩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的圓頂開始的。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它由伯魯涅列斯基設計。在設計中綜合了古羅馬形式與哥特式結構,並加以創新,實現了這一開拓新時代特徵的傑作。其結構採用骨架,穹面分裡外兩層,中間是空的。俗稱“內外兩層皮”結構。穹窿內徑42m,高30餘米,架在高12m的八角形鼓座上。運用鼓座的方法又來自拜佔廷。鼓座使穹頂完全表現出來,總高107m,成為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第一個作品,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花。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如上所述,所謂文藝復興式建築不同於古希臘、古羅馬或拜占庭、羅馬風及哥特式等建築,有其固定而確切的樣式。一是它提倡對古希臘、古羅馬的形式的運用;二是強調建築形式的思想性、觀念性。在上海的近代建築中真正算得上是文藝復興的建築並不多,外灘的匯中飯店、旗昌洋行和茂名南路的。蘭心大戲院、武康路的武康大樓,從它們外觀上還能體現出一些文藝復興建築的樣式。

  文藝復興建築的主要成就

  1.出現了伯魯乃列斯基,伯拉孟特,帕拉第奧等諸多出色的建築師,建造出腓特烈堡宮,聖彼得教堂等大量極具藝術價值的建築。

  2.很好的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

  3.發展了‘柱式’的概念,文藝復興的建築師重新繼承了一整套古典的柱式,並且依此為基準奠定了直到現代建築誕生的經典建築營造模式。

  4.對歐洲各國的建築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影響了後世的各種流派。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代表

  文藝復興建築1、Tempietto of S. Pietro in Montorio

  坦比哀多小教堂

  1502年

  在16世紀羅馬人的眼中,這座小教堂是個非常“現代”的建築,同時又帶著幾分古風。伯拉蒙特此時已年過半百,手法和思想趨於成熟,坦比哀多是他厚積薄發的創作。就是這個雕塑般的小廟,開啟了一部全新建築史的第一章。

  坦比哀多***包括最初的圓形庭院***的構思,表現出繪畫的透視錯覺手法與建築立體造型的結合,這是畫家出身的伯拉蒙特窮盡畢生心血來完善的東西。儘管坦比哀多啟迪了無數建築師,但它在某種程度上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個案:它的內部空間太小,直徑只有4.5米,一半為聖壇佔據,只容得下牧師和聖壇侍者,訪客在這裡感覺不到它的意圖在於創造空間。

  文藝復興建築2、Basilica e Piazz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聖彼得大教堂及廣場

  1506-1626年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16世紀初,教皇尤利烏斯二世***Pope Julius II***為了重振已分裂的教會,實現教皇國的統一,決定重建已破舊不堪的聖彼得大教堂。1505年,建築師伯拉蒙特設計的方案中選,建築於1506年動工。

  伯拉蒙特設計的教堂平面是一個包含有希臘十字的正方形,正中覆蓋大穹頂,正方形四角上各有一個小穹頂。大圓頂的鼓座上圍築一圈柱廊。這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乃至整個巴洛克時期最浩大的建築工程。幾個世紀裡,來自亞平寧半島各個角落的藝術家和工匠聚集在聖彼得工場,充分施展才華。

  文藝復興建築3、Piazza del Campidoglio

  卡比託利歐***國會山***廣場

  1536-1546年

  國會山廣場堪稱“城市更新”的典範。況且這裡不是一般的城市廣場,在羅馬共和與帝國時期,國會山被看作“世界的中心”***Caput Mundi***。它的改造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1538年,公元2世紀留下來的唯一一尊完好無損的皇帝雕像被安置在廣場中心。

  中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確信這是古羅馬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的雕像;以它為基督教帝國的象徵,對國會山改造來說意義重大。

  米開朗琪羅在設計中將整個空間圍合在一個內寬外窄的梯形平面裡,元老院在寬的一端,如同舞臺背景,窄的一端敞開,連著下山的大臺階。蓮花狀的鋪地從雕像基座下層疊盪漾開,最終形成一個橢圓形大漣漪,漲滿整個梯形。

  文藝復興建築4、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Il Duomo di Firenze

  聖母百花大教堂

  1296-1884年

  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造歷史在哥特式與哥特復興之間畫了一個長長的破折號。它與大教堂廣場和廣場對面的洗禮堂一起構成了佛羅倫薩的宗教核心,與不遠處的老宮及領主廣場統領的市政中心彼此制衡。

  大教堂1296年破土動工,幾年後,阿諾爾福去世,教堂停工。1直到1420年才由布魯內萊斯基動工建造大穹頂。1436年穹頂完成,1446年其上又建了一個八角採光亭。此時它是歐洲最大的教堂。

  高114.5米的中央穹頂為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建築的第一個作品。基部八邊形,跨度42.2米,各面帶圓窗的鼓座高10餘米。設計者成功地把一個文藝復興式的屋頂形式和一個哥特式建築結合起來,並通過鼓座,使穹頂在建築外部的構圖作用得以充分顯現,成為城市輪廓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藝復興建築5、Santa Maria Novella

  新聖母大殿

  1246-1470年

  大殿是佛羅倫薩城多明我修會的主教堂,始建於13世紀中期,1360年教堂主體基本完工,但立面只蓋了下半截,其樣式是托斯卡納一帶流行的哥特式。中央主***上開圓拱,兩側小***上方是接近半圓的尖拱,其餘牆面以壁柱等分,上接拱形裝飾,下有帶哥特尖拱的壁龕,同樣的設計延續在教堂院落的圍牆上。

  阿爾伯蒂認為,建築之“美”在於各部分間的“和諧一致”,這也就意味著不同屬性的部分之間的關聯,包括新與舊的磨合。他繼續採用立面原有的白色大理石嵌板與綠色大理石條帶裝飾,同時借鑑古典建築的柱式和三角牆,用1:1、1:2、1:4等一系列簡約的比例將它們組織在一個大正方形裡。

  文藝復興建築6、Palazzo Pitti ***Courtyard*** & Giardini di Boboli

  皮蒂宮庭院和波波里花園

  1556-60, 1583-93年

  皮蒂宮庭院是阿曼納蒂最傑出的建築作品。皮蒂宮初建於15世紀,1549年被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買下,成為托斯卡納大公的府邸。當時這座建築只有沿街一段,庭院幾乎還沒長出地基。但對16世紀的王府來說,體面氣派的庭院必不可少;而皮蒂宮背後舒緩的山坡及其在市郊的位置恰好為宮殿、庭院和花園的理想組合提供了條件。

  經過擴建,老宮殿後面伸出兩翼,花園裡又依地勢建起一座馬蹄形的露天劇場,其高度恰與宮殿主樓層齊平。一層高的擋土牆把庭院與花園隔開,站在劇場中間,無法看到庭院的地面。建築師在佈局上顯然有別出心裁的考慮,他要讓宮殿的花園立面成為最富戲劇性的舞臺背景。

  文藝復興建築7、Piazza San Marco, 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

  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圖書館

  始建於1537年

  聖馬可廣場是歐洲城市設計史上的成功案例。桑索維諾清理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擁擠不堪、藏汙納垢的窩棚、貨攤和勾欄,將南側建築後移,凸顯整座鐘樓,令視線暢通無阻。在他的努力下,聖馬可廣場煥然一新。他從羅馬教廷建築師那裡博採眾長,把羅馬文藝復興盛期的建築思想帶到威尼斯,形成自己的巨集大風格,並藉此名標青史。

  在風格的純粹性和在地的適應性之間,桑索維諾很快掌握了平衡的技巧,既能夠因地制宜、尊重地方環境和傳統,又能成功地表現其巨集大的羅馬風格。在圖書館設計中,他採用當地普遍使用的伊斯特拉石材,使其呈現出特有的威尼斯味道。同時,整個建築物氣勢磅礴的雙層古典柱廊連續立面又令人聯想起大斗獸場這樣的古羅馬公共建築。瓦薩里和帕拉第奧都把這個作品看作威尼斯建築的輝煌成就。

  文藝復興建築8、Villa Capra ***La Rotonda***

  圓廳別墅

  1566-1570年

  與羅馬的階梯花園、迷宮、噴泉和巖洞相比,威尼托地區的普通地產顯然遜色得多,但帕拉第奧那些個性突出而又簡潔大方的設計卻賦予它們一種無與倫比的魅力,至今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帕拉第奧特意給他最著名的圓廳別墅取名“鄉宅”,它本是為一位教會的高僧建造的鄉間別業。這座建築之所以有別於其它別墅,不僅因為它自成一統,沒有任何輔助設施,還因為它是帕拉第奧建成作品中唯一與其《建築四書》裡的插圖完全對應的一例。

  圓廳別墅的平面由最簡單、因而也最優美的幾何圖形構成,外方內圓,矩形房間比例得當,在縱、橫二軸上均呈對稱,四個立面完全一致,都有一個古典神廟式柱廊,甚至連通向門廊的臺階踏步數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