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的思維方式

  新聞攝影有其自身的特徵和審美原則,攝影作品是客觀的、具象的,但它所傳遞的情感與深思是主觀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新聞攝影的審美意識辨析

  攝影記錄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瞬間形象,包含著客觀世界的較多資訊,與一般攝影創作不同的是,新聞攝影是在“第一紀實”的基礎上傳遞資訊與情感。它的主觀創作是站在客觀事物的平臺上完成的,與其他類別的攝影活動相比,更為突出它的真實性。

  新聞攝影有其自身的特徵和審美原則,攝影作品是客觀的、具象的,但它所傳遞的情感與深思是主觀的。這就要求攝影記者提供給讀者的作品必須具有內涵上的多種價值形式,拓展出更為廣闊的意象世界的審美意識。因此,好的新聞攝影作品要在提供給讀者多種價值形式的基礎上,實現作品內涵與讀者心靈的碰撞。

  表現與立意:審美的視覺核心

  真實性是新聞攝影的生命之所在,任何意境的創造,都必須遵照自然真實性的法則。新聞攝影要通過照片傳遞資訊,把讀者帶到新聞現場,面對同樣的新聞現場,拍出好照片的關鍵之一就是立意,立意並不是純主觀的臆造,而是攝影記者認識生活的結果,是個人綜合素質在新聞攝影創作中的集中反映,它包括了人的思想、情感、理想和修養等。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立意是完成一幅攝影作品的根本前提,它直接關係到選題、創作,乃至作品的深度。對於攝影記者而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善於把物化形態和形象思維統一起來。一幅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立意是深而遠之,往往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啟示。“言外有意,弦外有音”,在有限的形式中蘊含了無限的意味。

  攝影家解海龍1991年在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鄉張灣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拍下了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照片中“大眼睛”蘇明娟的眼神畫龍點睛,突出主題,側逆光所形成的鮮明輪廓,把女孩貧困、質樸的形象展現出來了。這幅以《我要上學》為題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

  雜誌爭相轉載,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推動了希望工程的發展,由此改變了數百萬貧困家庭孩子的命運,照片中的主人公蘇明娟也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我要上學》所表現的瞬間形象並不是把傳遞的資訊直觀地、清楚地表現在畫面上,而是在較大程度上依靠和調動讀者思維的“再創造”,引起更為深層次的思索來補充完成。作品立意高、資訊量大、新聞價值高。不難想見,優秀的攝影作品能擁有強大的力量,並散發出人性的光輝,所表達的遠比眼睛所能看到的更要豐富。

  除了立意之外,在新聞攝影創作中,情感是形象思維的一種重要內容,任何一件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無不滲透著拍攝者的思想情感。正是情感的誘發,審美表象才昇華為審美意象。海倫·曼澤說過:“視覺藝術的極致,在於利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難以具體化的情感。”王國維認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這是王國維對意境的理解。他認為情感的真實是意境的本質也是目的,對情感的描寫要“沁人心脾”;對景物的描寫要“豁人耳目”。這些都必須具有 “見者真”、“知者深”的真實感,一點不能摻假。只有如此,才能創造出真實感人的意境效果。鑑於此,新聞攝影是一種攝影藝術的創作,攝影記者把真實的、需要傳遞的資訊作為題材,注入正確的個人情感,將感情與客觀事物結合,從而在傳遞資訊的同時傳遞情感,讀者再通過接受範圍內的汲取與吸納,把物化形態與形象思維統一,形成自身感受。

  創作與欣賞:審美的觀念表達

  一幅新聞攝影作品的完成,既是創作的終點,又是讀者接受和欣賞的起點。不可避免的是,新聞攝影作品是攝影記者融審美心理和生活經驗於一爐的勞動創造成果,它必然包含著作者鮮明的審美個性、內涵、思想,以及從生活中發現的新感情。

  中國人口報攝影記者潘鬆剛的《中國大地震喪子家庭再生育孕婦》用影像講述了一個個觸動人心的“再生故事”,這組照片在第六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中獲得新聞人物類組照金獎。照片之所以令人感動,是因為作者是帶著感情去拍的。汶川大地震後,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地震災區實施了“再生育全程服務行動專案”,使眾多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重新孕育了新的生命,然而新生命降生在重建中的家園,被地震破壞的家庭又將增添新的負擔,大多數再孕媽媽都屬於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重新孕育也讓眾多家庭承受著壓力和風險……他用相機記錄下了一份份“再生育檔案”,向人們展示了地震過後這些再生育家庭痛苦與喜悅並存、憂愁和希望同在的狀況,既有悲苦不堪的面容,更有挺立不屈的身影,而新生命的誕生,讓他們增強了對戰勝困難、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心。作者從生活中發現和挖掘出的新題材,以一種新的角度和表現方式,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審美需求,而且讓讀者從圖片中生髮出複雜的感情碰撞,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地震災區的新希望。正如評論家趙青所說,這是一組複雜的照片:無論直視鏡頭的被攝者,說服自己可以按下快門的攝影師,還是照片的受眾,恐怕都會懷有一種複雜的情緒,從死到生的矛盾和反差始終存在。照片揭示了大災大難後的平靜,面對死亡卻孕育新生命的希望,柔弱、平凡女人的堅強和偉大……

  此外,攝影的技術必須服從於審美情感的表達。新聞攝影作品雖然題材各異,形式多樣,特別是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和數碼技術的發展,給新聞攝影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並帶來了新的挑戰,然而,這其中依然存在著作者審美情感的表達與欣賞相結合的問題,如果攝影記者對所拍攝的畫面和讀者缺乏足夠的熱情,片面追求光怪陸離的光影效果,那麼,其創作是很難和讀者交流感情,叩動他們心扉的。要使新聞攝影作品的畫面能順暢地傳達出內在的審美資訊,就不能只憑偶然、碰巧或者機遇去按動快門,而要敏銳地發現偶然性下蘊涵的必然成分,當機立斷地作出抉擇。攝影記者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真切感受做基礎,只憑想當然的主觀意識來創作,就不可能反映出客觀世界的真實面貌。

  篇二:

  創新攝影思維方式

  伴隨著新聞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也愈來愈豐富多彩。從報道方式到版面形式,從記者的採訪思路到編輯的組合要求,從業務機構的設定到媒體形象的包裝,等等,可以說創新是新聞報道質量不斷提高,新聞事業不斷髮展的不竭動力。

  從2004年底開始,一場對於《湖北日報》攝影記者思維方式有著深刻衝擊的創新之舉悄然拉開序幕。《湖北日報》攝影部明確提出了“創新思維方式,把鏡頭對準普通人,努力在全國省級黨報中建立具有一流水平的新聞攝影欄目”,並把2005年定為“圖片質量年”,制定了具體措施,對內容不新、題材老套、形式單調、立意不佳、缺乏創意的新聞圖片進行“封殺”,鼓勵記者拍攝更多立意深、切入角度好、視覺衝擊力強、畫面質量高的新聞圖片。在此基礎上對攝影畫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和非常有益的探索。可以說,攝影畫刊承擔了實踐“遵循新聞攝影規律,創新思維方式,發揮影像的長處,鏡頭對準普通人,用典型瞬間理性地抒發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這一改革思路的重責,也是一塊高效的試驗田。已經更名為《焦點》的《湖北日報》攝影畫刊,正逐步成為本報具有較高水平和一定影響力的拳頭品牌。

  作為一名親歷並實踐著這場變革的攝影記者,自己感受頗多,因為這正是我在思考的一名黨報攝影記者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小見大”、鏡頭該對向哪裡、報道形式如何創新、新聞圖片背後的支撐靠的是什麼、攝影怎樣與文字抗衡、攝影記者的出路在哪裡等等諸多現實問題。正是在這場改革的實踐中,在逐步理解和貫徹學習中,在對一期期畫刊的打磨中,我認識到一名黨報攝影記者的工作著力點在哪裡,領會到創新才是靈魂,並體驗到創新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與動力。

  一、動態思維是體裁、形式、內容保持鮮活的根源

  所謂動態思維,就是保持動態的思維狀態,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去關注新聞事件,發現新聞線索,捕捉新聞現象,洞察新聞價值。長期以來,不少黨報攝影記者已經習慣於被動地思考,套路式的拍攝方式。到一個地方,請當地宣傳部門列幾條線索,到現場擺幾個畫面,回到報社套幾句空話,發到版面啥時候用都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類苗”、“四季歌”。這樣的新聞圖片雖然猶如過街老鼠,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它們在我們的報紙版面上還有著不小的生存空間。這也給攝影記者的惰性思維提供了溫床。

  如今這場新聞改革已經以最直接的方式--“適者生存”來逼著攝影記者轉變思維方式。要想方設法拍出版面編輯滿意、讀者喜歡的新聞圖片,才能勝任攝影記者這一崗位。讓人欣喜的是,動態思維目前為多數攝影記者主動接受,並正努力付之於行動之中。“求異”已成為大家日常採訪拍攝中常常意識到的一個思維理念。2004年10月25日,攝影畫刊《鹹安,最後的民辦教師》宛如一朵悄然開放的報春花,讓我們對新聞攝影專題、對新聞攝影報道的形式開始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一的新聞體裁,不再是簡單的人物事件,不再是單薄的圖片集合,不再是單純的影像欣賞,它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攝影畫刊,是揚棄。它的最大突破在於對人物背景的解讀,讓畫刊由平面走向立體。我以為,《鹹安,最後的民辦教師》應該不僅僅是攝影報道形式上的開拓與變革,更加深遠的意義還在於它從此打開了攝影記者的思維之門,讓敢於創新成為攝影人新的思想追求。其後的《農民工,挺直你的腰桿子》,正是沿著這扇開啟的思維之門,打破傳統報道模式,採取攝影解讀方式,把視野定位於為農民工討工錢這樣一個社會熱點之中,尋找一個典型事例,在表現形式上做到既有形象,又附設多種文字要件,讓讀者不光看到現在,還能追溯過去,想到未來。這期畫刊的圖片運用數量為近幾年來最少,僅有4幅,但獨特的報道形式得到了專家及讀者較高的評價。

  動態思維不僅激活了新聞攝影的報道形式,也為攝影記者找到了拍攝你有我新、你新我絕新聞圖片的出路。

  二、感性認知與理性思考的結合——“一肩雙挑”的基礎

  這場改革還有一個最為直觀的變化,就是讓攝影記者重新拿起被弱化的另一翼——筆。長期以來,攝影與文字一直被強調為兩種不同的報道手法。攝影記者“事必躬親”和細膩的現場感覺,與文字記者縱橫的大局意識,成其為各自報道手法上的長處。現在,要求攝影記者重新拾筆,我認為並不是要攝影記者去和文字記者搶飯碗,逼攝影記者去寫文字稿件,而是取文字記者的所長,改善和提高攝影記者自身的基本素質,練就攝影記者獨特的“雙棲”本領。

  近年來,報紙版面的發展與變革,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對新聞圖片的運用。從“文字一統版面,圖片花邊裝飾”到圖文並茂、圖文並重,如今不少老總更是感慨版面上“一片難求”。在新聞資訊同質化競爭中,許多報紙求助於以“色香味”俱佳的新聞圖片不斷擴充套件新聞資訊的內涵與外延,樹立自己獨特的報道風格。

  新時代已經對攝影記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讓許多報社老總和攝影領軍人物頭痛的是能夠滿足新標準,能夠“一肩雙挑”的“複合型”攝影記者也是“一記難求”。大家普遍認為,目前攝影記者擁有的最大資本是經驗較豐富,存在的最大不足是文字功底太薄弱。這當然與攝影記者一直以來“重攝輕寫”有關,不僅一般新聞圖片的說明寫得枯燥乏味,簡單套用“圖為某某”的老格式了事,就連一些難得抓到的好照片、好題材,要麼是標題辭不達意,要麼是圖片說明就事說事,道不出新聞圖片背後的新聞來。

  說到這裡,又得重提“記者”與“攝影”的關係這一老話題了。攝影記者首先是記者,然後才是攝影,這是新時期媒體對攝影記者提出的新標準。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不同的是,或者說要求更高的是,他用相機作為工具記錄新聞、表達新聞,在報道形式上他應該比文字記者更豐富。那麼,攝影記者的新標準是不是“文字”+“攝影”呢?不盡然。如果這樣認識那又會步入另外一個誤區。這裡強調的是做一名攝影記者的前提是,具備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一位優秀的新聞記者曾經用“三步曲”來形容攝影記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攝影記者在按下快門前,必須明白為什麼拍,拍什麼,怎麼拍。而讓人遺憾的是,不少攝影記者往往滿足於“怎麼拍”,止步於“拍什麼”,而忽視了“為什麼拍”。其實,“三步曲”是有著緊密的、層次分明的邏輯關係的,它環環相扣,一步不能少。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拍,重拾這一環對攝影記者找回自己的座標尤為重要。因為只有經過理性思維,才能將感性的認知昇華為理性的指導,才能對新聞事件有更為深刻、更為準確的把握,才能將上下串成一條線,才知道取什麼、舍什麼,才能明白拍攝的意義所在。其次要知道拍什麼以及怎麼拍。知道了拍什麼,就知道了新聞的亮點在哪裡,知道亮點在哪裡,就不難解決怎麼拍的問題。

  以《舉手有效》、《分離,是為了更好的相聚》這幾期畫刊為例,一個是反映基層民主建設,一個是反映農民進城打工,應該說這些選題的工作性是比較強的,題材也不怎麼新。所以在著手之前,按照“三步曲”,先問自己為什麼拍,從巨集觀上定位,明確思路,摸清脈絡,沿著脈絡不斷具體化,把原本抽象、虛的東西在頭腦中搞清、搞深、搞透,也就是文字記者經常說的定調子。接下來再問拍什麼,巨集觀定了位,就到微觀中取景,確定是以人、還是以情、還是以事為載體,明確什麼是需要文字來表述,什麼是靠形象來展現,表述採取何種形式,展現選取什麼樣的角度等等。在按下快門前,這些問題都已經在頭腦中明確下來了,怎麼拍就是一個具體操作的過程了,用長焦也好,用廣角也罷,那就看記者的喜好和拍攝技巧了。

  無論是變革攝影畫刊的編輯理念,還是強調重學攝影ABC;無論是對新聞主打圖片的探索,還是突出抓好圖片說明的寫作;無論是著力培養複合型人才,還是重新建構攝影隊伍體系,都是為了在日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樹立起新聞攝影這杆大旗。做為一名青年攝影記者,更應當適應並滿足時代的需求,在新聞攝影這片廣闊天地裡有所作為。

  篇三:

  淺談攝影記者的三種思維方式

  一個好的新聞攝影作品會給人留下長久的記憶,這其中的奧祕,不僅在於作者的哲思、悟性和藝術文化修養,更重要是思維方式的不同。著名攝影家多思·謝夫曾指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應是勤奮的不知疲倦的,他應對人類有著比較深刻的瞭解,他應是一名心理學家,又是記錄昨天的歷史學家,也是明天真理的探索者。”因此,攝影記者擔負著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和典型人物事件的責任,所以必須增強自身的預測思維、求異思維和典型思維能力。

  攝影記者的預測思維。長期的實踐和積累,使新聞攝影記者對所報道的事物有一定的預測性。新聞攝影記者不能只停留在對事物觀察理解的粗淺的感性認識階段,應該對正在發生發展的新聞事件進行觀察和縝密的分析,對典型的瞬間做出準確的判斷,對每一個精妙細微的情節變化做出相應的預測。新聞攝影是在整個運動著的事件中擷取的一個瞬間鏡頭,必須充分預測典型畫面出現的時機,一旦出現,就要當機立斷地抓住。如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升空與墜毀,作為一個成熟的攝影記者就應該事先考慮到發射的兩種結果。一是順利升入太空,拍下起爆升空的震撼人心的畫面;另一個就是預測到失敗,升空後爆炸。對於每一個結果,一個成熟的攝影記者都應事先做好準備,以便隨時抓住精彩瞬間表現。

  有人把成功歸於有良好的機遇,但機遇垂青有心人,也就是有準備有預見的人。攝影所拍攝的精彩瞬間是稍縱即逝的,不可逆轉的。如果沒有預測思維,沒有細心的準備,即使精彩的瞬間出現,也可能因準備不足而讓它在眼前溜走。從事物運動的規律看,事件的發生是萌動階段,這時就需要攝影記者對事物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屬於準備階段。當事物發展到高潮,需要攝影記者調動經驗積累,準確記錄下來時,就是成熟階段,而此階段,就是預測思維的結果。

  攝影記者的求異思維。求同易,求異難,新聞攝影記者必須養成求異思維的工作習慣。求異思維要求不斷在內容和形式上大膽創新,求新求異,增強新聞圖片的視覺撞擊力,既豐富多彩又突出中心和主題。榮獲15屆中國優秀新聞攝影作品銀獎的《防假意識不可無》的照片,作者田飛靠豐富的想像力,抓住兩位買方與賣方代表在交換錢物時瞬間鑑別真假的情景。這一瞬間,反映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與思考,人們的思維不再是過去簡單的、統一的思考模式,此種技法反映了市場經濟時代到來時人們的特定心理,比工商局在市場上打假的畫面來得真實自然。該圖片發表後,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受到讀者普遍好評。求異思維,使攝影記者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反映社會生活,收到較好的效果。

  新聞攝影記者的典型思維。在藝術作品中,典型形象往往產生震撼人心的魅力,在新聞攝影中也同樣需要典型形象。因為新聞攝影作品與文字作品及錄相作品不同,它不可能全過程一個片段不落地記錄事物發展的過程,攝影作品所表現的是事物發展的片段,是一個斷面,要想讓這個片段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且能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新聞攝影記者所抓拍的片段就必須是典型的、精彩的,是能夠反映事物本質的。因此,新聞攝影記者比其他記者更需要典型思維。典型思維是對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綜合,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新聞攝影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但不是簡單的直接反映,而是揭示某一事物典型性的客觀反映。在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是由瞬間典型成為歷史的典型。例如1995年7月28日晚,瀋陽出現了百年未遇洪水,有十名外地民工被困,生命危在旦夕。瀋陽空軍派軍用飛機緊急救援,攝影記者趕到現場,拍下了解放軍搶救災民的生動情景,成為記錄這次重大抗洪事件的典型鏡頭。再如《錦州日報》朱大偉拍攝的《生命的最後瞬間》,反映了黨的好乾部張鳴岐同志心繫災區人民,在與洪水搏鬥中,表現的無私無畏的革命英雄氣魄。這些典型形象,無異起到了教育人民、感染大眾的作用,成為一個重大事件的典型記錄,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珍貴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