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博物館導遊詞

  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被公佈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參考!

  篇1

  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由孔廟和碑石陳列室、石刻藝術室組成,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文廟就是孔廟,現在仍保持著孔廟建築的格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

  請大家看這個牌坊,它叫“太和元氣坊”。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進入孔廟應先經過“太和元氣坊”,但因為“太和元氣坊”的南面是城牆,不便人們出入,所以在東西兩面開了供人們出入的“禮門”和“義路”。中間有座是半圓形的池子。這就是泮池。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各位遊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接著進入櫺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門額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有三門,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其他人員出入的。戟門,又稱儀門,是進入孔廟的第三道門。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好了,關於孔廟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裡。現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雲鍾和大夏石馬,現立於戟門內的左右兩側。

  唐景雲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而得名。此鍾重約6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鐘身最頂端蹲有蒲牢,傳說它是龍的九子之一,因善鳴,所以伏於鐘頂。鐘上銘文共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祕玄妙和對景雲鐘的讚語以及鐘的鑄造經過。銘文外,鐘身分別布著雕刻精美紋飾及32枚鍾乳,既裝飾了鐘錶,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這座鐘移被選入世界名鍾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雲鍾鐘聲的錄音。

  這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記年的文物,稱為“大夏石馬”。大夏即為大夏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族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擁有陝西北部和內蒙部分地區。赫連勃勃命其長子赫連鎮守長安,這匹馬便立於赫連璝的墓旁,便是大夏國鐵騎神駿征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石馬由整塊石料雕刻而成,肌肉豐滿,馬腿間有兩組石柱,使馬站的很穩,這也是它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儲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

  請大家看!這通碑叫《石臺孝經碑》,碑石之林中的迎客第一碑,是館中最大、最華麗的碑石。碑石立於碑廳之中,整個巨石又立於三層石臺之上而得名。碑廳上有林則徐手書“碑林”。石臺孝經碑文是由唐玄宗親自書寫孝經並註釋,闡述了封建基本倫理—孝道,將孝敬父母和忠於君王聯絡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的思想,以維護封建統治。碑高六米,由35方青石組成。題額是唐肅宗李亨用篆書寫成的“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

  這是《開成石經》。在雕版印刷沒發明之前,為避免學子們傳抄錯誤以及便於校對,唐文宗開成年間,特刻石經為範本,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及《孝經》、《論語》、《爾雅》等十二部儒家經典,共刻114石,均兩面刻字,總計65萬多字,被譽為最重、最大的一部圖書,具有“石質圖書館”之稱。清代又增補《孟子》,也稱13經。

  《石臺孝經》刻成後最早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唐昭宗時,朱溫脅迫昭宗東遷洛陽,唐長安城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便將《石臺孝經》遷到城內的文廟。北宋元祐二年,陝西運轉副使呂大忠又將石臺孝經、開成石經及一批重要碑石移至“府學之北墉”,即西安碑林現址,使之成為西安碑林的第一批文物,奠定了西安碑林的發展基礎。

  碑林第二展室集中展出了唐代的一批重要碑石。我們知道,唐代是政治、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時期,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也達到鼎盛,擁現出一批著名的書法大家和書法作品,在這裡,您可以盡覽唐人的書法,感受時代的氣息。

  這座碑石叫《皇甫誕碑》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的代表之作。歐陽詢樹立了楷書在筆法與結構上達於極則的標誌,人稱“結構大師”。

  顏真卿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被喻為楷書第一人。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最後為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顏魯公”。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其字豐滿,粗細搭配均勻,頗具整體美,如人筋脈,極有彈性,人稱“嚴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通碑石便是顏真卿44歲時書寫的多寶塔碑,是他現存作品中時代最早的一件,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楷書的範本。《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2歲時為紀念他的父親而立的家廟碑。通篇文章三千多字,他追求著質樸無華,寧拙毋巧的書法藝術風格,具有一派返樸歸真的蒼茫氣象。可以說,顏真卿的楷書正是通過書寫《顏氏家廟碑》而達到了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境地。

  下面看到的這通碑石是晚唐楷書大家柳公權所書寫的,叫《玄祕塔碑》。柳公權經歷了唐代的三代皇帝,書法名氣褒揚於天下。相傳唐穆宗曾問柳公權:“筆何盡善?”他回答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便是被傳為佳話的“筆諫”。其字裡行間透著寧折不彎的氣概,人稱“柳骨”。

  這通碑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是在歷史文化與書法藝術上具有雙重意義的名碑。當年唐太宗為玄奘所翻譯的佛經親自寫好序文之後,玄奘的弟子懷仁和尚決心將聖教序的內容用王羲之的行書集結而成。於是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從所看到的王羲之的行書中細細拼湊,並注意使之有一氣呵成之感,有些字實在無法找到,他便不惜以千金求購,終於整合這通碑的碑文,故而又稱千金貼。

  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一派的中國稱呼。碑石記載了這一教派入中國傳教情況及景教的教旨、教義、教規,據說今天在國門以外已有幾塊“景教碑”的複製品,而唯一的真品依然倖存於西安碑林,成為了解與研究中國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最珍貴的實物見證。

  來到碑林第三展室,您可以見到篆、隸、楷、行、草五種字型,但最有代表性的是草書。

  這通碑石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書寫的,叫《肚痛帖》,為張旭草書的代表之作。張旭是狂草書體的鼻祖,其字型氣勢連貫,自由暢達,灑脫奔放,神奇飄逸。張旭嗜酒如命,每喝必醉,而且往往酒後呼喊奔走、奮筆疾書,興奮至極時甚至用頭髮蘸墨書寫,狀態幾近顛狂,所以被人們戲稱“張顛”!

  懷素是張旭之後又一位草書巨匠。懷素從小家境貧困,便出家當了和尚,但他自幼喜歡書法,並刻苦練習,由於家境貧困,無錢買紙,便在院裡種滿了芭蕉樹,用芭蕉葉代紙練字,練禿的毛筆埋成了土丘,他稱之為“筆冢”。懷素雖為和尚,但喜歡喝酒,並乘著酒興揮筆作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因此便有了“狂素”之稱。。

  碑林第四展室主要陳列著宋至清代一些著名碑石,而且內容豐富,雕刻精美。

  這是一方奇妙有趣的碑石,叫《關帝詩竹圖》。它將文字與繪畫融為一體,因此又稱“藏詩畫”,碑石上刻繪著一杆風竹和一杆雨竹,而細觀竹葉,卻是由一首五言絕句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碑林第五展室以清代碑石居多,而且內容較為專業,為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史,特別是碑林與文廟的發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虎”與“壽”字都出自馬德昭之手。均是一筆書寫,筆勢飛動,神氣十足。

  碑林第六展室陳列的大部分為清代人的詩詞歌賦,其中不乏大家之作。趙孟頫的《遊天冠山詩碑》及林則徐及《遊華山詩》等都是非常珍貴的碑石。

  碑林第七展室陳列的是被稱為“法帖鼻祖”的《淳化閣帖》。

  《淳化閣貼》是歷史上一部著名的法帖。“淳化閣貼”共十卷,前五卷為歷代帝王名臣的法帖。後五卷主要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原帖刻成後毀於火。《淳化閣帖》對我國古代書法名跡的摹錄和廣泛流傳起了積極的作用。《淳化閣貼》現存多種版本,唯陝西本刻石最齊全。

  碑林的後半部分是石刻藝術室,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

  最大的石刻是這件獻陵石犀,重達十噸,來自於唐高祖李淵獻陵。原是東南亞一帶的圓帽犀,現已滅絕,在初唐時期林邑國***今越南***向中國進獻的活犀,所以說這件石犀應視為中外友好往來的紀念物。

  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昭陵六駿,六駿是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曾經騎過並且壯烈戰死的六匹戰馬。將六匹戰馬採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在整塊岩石上,立於昭陵司馬道上以示紀念,這充分顯示出李世民對六匹戰馬的深厚感情,同時展示著大唐創業的艱難歷程。

  六駿浮雕刻於唐貞觀十年***636***,由閆立本主持雕刻而成,昭陵六駿氣勢恢巨集,形象傳神,刀法洗練,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品中的傑出代表。遺憾的是,作為國寶級文物,六駿浮雕中最精美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早在1914年已被盜運到海外,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件也都被割裂成數塊,多有殘缺,令人惋惜。遊人至此,每每感嘆,望六駿能夠早日在故鄉團圓。

  這尊唐代菩薩像的頭部和雙臂都已殘缺,因而被譽為“東方維納斯”。使宗教造像儘量地人格化、生動化,這正是唐代宗教石刻的獨特之處,而這尊斷臂菩薩像又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介紹到這裡,您的碑林之行即將結束了,希望這次遊歷,能增進您對中國古老文化更深層次的瞭解,與此同時,能使您真切為我們的民族感到自豪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