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青銅器的特點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青銅器每個時期的特點是什麼

  1、原始社會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徵。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誌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佈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2、夏朝時代

  夏朝青銅器是我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蹟裡也有冶煉痕跡。現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鑄造工場遺址,其周圍遺留不少陶範、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銅器、少量大件銅器。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主要遺物之一,有禮器、工具、兵器等。

  3、商代早期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範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鬥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例項。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脣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樑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樑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4、商代中期

  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範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例項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5、商代晚期

  ①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采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髮展,喇叭口擴充套件,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②商代晚期後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古代青銅器器類與用途

  早期的青銅器種類很多,用途廣泛,主要種類有酒器、食器、炊器、兵器、水器、樂器、銅鏡、車馬飾、帶鉤、度量器、動物造型等。西周社會還對青銅器使用制定嚴格的等級。以禮器來說,就有"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規定。許多貴族視青銅器為身份的象徵,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後也把大量的青銅器隨葬。此外,青銅器的文字,對後世瞭解當時社會發展、重大事件、生活習俗,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一、 酒器

  酒是祭神享祖、禮儀往來、宴賓會客等活動的必備之物,盛酒的青銅器具也就自然成為禮器了。青銅酒器種類最為繁多。夏商時流行飲酒的習俗,因此商代的青銅器中,酒器已是五花八門,形制各異。商代酒器最簡單的組合是一爵一觚***gu***,用以斟飲。爵這種酒器的命名,是由於它的造型象一隻雀鳥,前面有流,好象雀緣,後面有尾,腹下有細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觚為圓柱形酒具,器體較高且細,多為喇叭形,通體呈X形。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成語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此外爵、角、斝***jia***均為飲器,但形制有區別。角無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較大,有兩柱而沒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現觶***zhi***,與爵組合一起;觥***gong***也是一種飲器,其形制有蓋,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紋飾多極精美,大多有生動的動物花紋,在當時應是最貴重的器物。至於作為飲器的杯、樽出現在戰國中期,至漢而流行。

  盛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bu***、罍***lei***、壺、盉***he***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現較晚,也與尊相配合。一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貴的酒器,有人以為尊貴之"尊"即由此而來。罍和瓿都是象壇罐的形狀,習慣上把矮而粗的稱為瓿,而將器體較高的稱為罍,二者用途相同,在器物組合中居同等的地位。壺,根據不同形狀可分為圓、方、扁壺三種,戰國以後,大腹的圓壺自名為鍾,漢代時方壺自名鍅,扁壺在戰國時自名為鉀。盉盛行於商代至西周,造型多為深腹、圓口、有蓋,前流後鋬,三足或四足,多為溫酒之用。有些盛酒器內附有挹酒用的勺,勺為長柄,前端作杯狀。此外,中國古代尚有許多動物形狀的酒器,或像鳥、象、牛等,動物多有神話色彩,這類器物也稱為尊。

  禁也可歸屬為酒器類,它是承託酒器的長方形臺座,此類置酒器出土較少。

  二、食器

  青銅飪食器是古代王公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物。作為禮儀重器,不同規格大小的青銅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相應的貴賤等級。從廣泛的意義上講,飪食器又細分為用於烹飲的鼎、鬲***li***等和用於盛裝黍稷的簋***gui***、簠***fu***、敦、豆等。附屬於飪食器的有刀俎。

  【鼎】是青銅禮器中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於烹煮肉食和盛貯肉類器具。後來青銅鼎逐漸演變為統治階級制定的等級制度和權力的象徵。史書有載,夏朝首領禹廣聚天下之銅,熔鑄九鼎以象徵天下九州。從此鼎便成為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裡最常見和最神祕的傳國重器。若按具體形制分有三足圓鼎和四足方鼎兩類,又可分為有蓋和無蓋的兩種。無蓋的,器耳立於腹壁上,叫立耳;有蓋的,器耳多自腹壁外延伸出,稱附耳。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隨著禮樂制度的日趨完善,不同的列鼎數目代表王公貴族相應的身份等級,自成一套完整嚴格的用鼎制度。據文獻及考古發現,天子十二鼎,諸侯九鼎,卿大夫七或五鼎,士三或一鼎。而庶民不能擁有,否則就是死罪。

  【簋】是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與現今的大碗用途類似。形狀一般為侈口、圓腹、圈足。耳的數量不一,有無耳、雙耳、四耳幾類。簋在商時無蓋,西周、春秋時常帶蓋,且有方座或三足,戰國之後漸為敦所替代。商周時期簋是與鼎一樣重要的禮器,從出土情況看,簋常以偶數出現,並常與奇數列鼎相配合,這與史書記載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禮制完全吻合。

  【鬲】是炊粥之具,《漢書》稱空足鼎為鬲。青銅鬲的出現是在商代早期,形狀多為侈口,有三個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與火的接觸面積,以便炊煮加熱。到商代後期,大多數的鬲均有精美的紋飾,為避免薰黑影響美觀,於是演變為盛粥的器物。直至戰國末期,青銅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簠】是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敦】也是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代以後漸趨消失。

  【豆】是專備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皿。豆作為禮器的一種,常以偶數組合使用,《禮記·禮器》載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之說。青銅豆出現在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

  三、樂器

  古人使用的樂器品類繁多,最早的莫過於距今四千年前後的銅鈴。其他如鐃***nao***、鉦、鍾、鎛***bo***、錞***chun***於、鼓、鐸等,都是於商代後期才流行開來。

  鐃是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又稱鉦和執鍾,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鉦的形體似鐃,而比鐃高大和厚重,俗稱為大鐃。鍾是西周和東周的青銅打擊樂器,鐘的形式是從鐃演化而來。鎛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是貴族在宴饗時,與編鐘、編磬相和使用的樂器。鐸是撞擊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從古文獻記載看,鐸應是一種軍陣樂器,具體用於軍旅和田獵。鈴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一單翼鈴。錞於也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至西漢前期據古文獻考證,錞於用途較廣,既是軍陣樂器,又可用於祭祀集會等。鼓在古代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商周時期的鼓大部分是木質的,也有陶質的,而青銅鼓遺存的只有兩具。

  四、水器

  水器主要有盤、鑑等形式:

  盤 承水器,與匜配合使用,以之水澆於手,以盤承接棄水。青銅盤初見於商代中期,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戰國。形制為敞口、淺腹下有圈足或三足,兩側有耳。

  匜 盛水器,與盤配合使用。青銅匜最早見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匜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彎曲的流,橢圓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戰國時代為平底。

  鑑 盛水器,也可盛冰為冰鑑。形體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兩側有獸耳。青銅鑑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五、兵器

  青銅兵器是商周時代軍隊作戰的重要裝備,鑄造數量非常大,雖然在戰爭中大量消耗,遺存至今的種類和數量還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鉞、刀、劍、匕首、殳、弩機、矢鏃、胄等。

  戈 是用以鉤殺的兵器,完整的戈是由戈頭、冒和末的樽構成的,目前所見僅存戈頭。戈有長和短,戈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青銅戈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戟 是用以鉤殺的兵器,形體與戈相似,但在頂有矛的裝置,這樣在作戰時多了一種殺傷功能。

  矛 是用以衝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交雨部分,鋒又分前鋒和雨翼,交即矛的銎,矛有用整條藤製的,也有用積竹製成。青銅矛最早見於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鉞 是砍殺的兵器,也可作為刑具。有些鉞形制很大,而製作又精的,可作為儀仗用具。青銅鉞初見於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刀 是指砍殺用的兵器,翹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長武器。

  劍 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可斬可刺的兵器。青銅劍最初見於西周早期,但形式已經相當成熟,春秋晚期至戰國是劍最為流行的時代,劍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劍的形式愈到後期,體部愈益增長。

  匕首 是一種短劍,近身殺傷武器。匕首出土甚少見,大多是戰國時期器。

  弩機 是具有遠射和殺傷力較強的武器。最早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弩機均無廓,僅有鉤弦用的牙、作瞄準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懸刀,西漢以後弩機均有廓。

  矢鏃 是箭鋌前端的鋒刃,是由尖銳的鋒,張開的兩翼以及脊和鋌組成,各部分都有專名。青銅矢鏃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以後大量鑄造。

  胄 又稱盔,作戰時用以保護頭部,青銅胄最初見於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頂端有一管,用於安插纓飾,左右及後部向下延伸,以保護耳部和頸部。

  猜你感興趣:

1.商朝青銅器的特點

2.春秋戰國的青銅器有什麼特點

3.商朝的青銅器有什麼特點

4.夏朝青銅器的特點

5.青銅器是什麼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