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作文

  中國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遠而流長,我們要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中國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遠而流長,我們要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讓子孫後代享受這些文化遺產。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每個官兵都在讀中國的《孫子兵法》。或許,有人疑惑,一個科技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需要《孫子兵法》呢?其實不然,這正體現了《孫子兵法》的價值。美國人接受了《孫子兵法》的價值,並懂得引進和運用,而作為中國人自己是否更應該去了解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接受古人的薰陶,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呢?

  唐朝時期的中國可以稱得上是歷史的鼎盛時期,其中重要的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清朝時期中國閉關自守,使中國與西方先進社會的差距越來越大,並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令中國人引以為榮的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和火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是用來測風水和做鞭炮、爆竹;而西方人卻用指南針確定航向周遊世界甚至侵略中國,用火藥做炮彈、子彈擊垮清朝政府自認為堅不可破的城牆,並盜取中國珍貴文化遺產。於是,變出現了現在,圓明園獸首在海外拍賣的事件。因此,對本國文化過分自信是不可取的。一個小偷,竟然可以這樣公開拍賣他曾犯下的罪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現代的青年人對本國的傳統文化抱以鄙視的態度,很多人對外來文化盲目推崇,熱衷於美國大片,盲目追趕時髦,追求外國名牌,總認為外國的東西才是好的。也許外國的一些東西確實好,一些科技確實比我們先進,如果是好的東西,我們就應該學習,而不是盲目的追崇。俞敏洪說:“你是一隻豬,不要因為貼了一隻時髦的標籤就以為自己不是豬了”。因此,盲目的推崇外國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很多年輕人痴迷於日劇.韓劇,而韓國卻將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申請成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小學生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難道說,以後我們吃粽子的時候,要告訴我們的後代,這是韓國的節日嗎?

  中國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遠而流長。儒、道、墨、法、兵……雖然立場不同,卻不曾相互詆譭和排斥,每個學派各抒己見。《詩經》對美好愛情的嚮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待人處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的文化對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從鄭和七次下西洋到現在遍佈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想要孤立的存在於這個世界,這將是不可能實現的。

  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有義務好好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那些並未瞭解的文化,應丟棄戒備之心,嘗試接納和吸收其中的精華,將中國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享受祖先留給他們的文化財富。

  篇二

  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炎黃子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對其精心呵護,傳承發展是政府組織和全社會共同的神聖職責。近年來,焦作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按照文化部的統一部署,河南省文化廳,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配合下,焦作市文化局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積極穩妥地推動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焦作市歷史文化特色

  焦作市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臨黃河,現轄2市4縣4區,總面積4071平方公里,總人口352萬。

  焦作市古稱山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司馬懿、李商隱、韓愈、許衡、朱載堉等歷史名人的故里和陳式太極拳的發祥地;焦作山川秀美,物化天寶,以雲臺山、青天河、神農山、青龍峽、峰林峽五大景區組成的雲臺山世界地質公園聞名遐爾;地黃、牛膝、菊花、山藥等四大懷藥享譽海內外;交通建設四通八達,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國領先地位,5條鐵路穿境而過;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均途徑市區,從而為焦作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焦作經濟發展迅速,各項社會事業長足進步,現已由過去單一的煤炭工業城市,發展為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屬加工、汽車零部件製造、農副產品加工、旅遊等為主的新型綜合性城市。

  作為一個有著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非常豐富。聞名與世的中華太極拳、有3000多年種植歷史的四大懷藥、樂聖朱載育發明的嗩吶藝術、國家稀有劇種懷梆以及“竹林七賢”傳說、“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等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如聞名全球的太極拳,自其誕生起,就一直對世人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目前全世界習練者已超過一億人。已有3000年種植歷史的四大懷藥以其特殊的醫藥價值、食用價值和文化價值,至今仍在造福著人民大眾。文化的積澱,使得我們這座聳立在中原西北的小城市,精巧而不失厚重,而且成為了我們城市發展的精神依託。

  在2006年5月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共518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河南省有22個專案榜上有名,焦作市有4個專案名列其中,分別為陳氏太極拳、嗩吶藝術、懷梆和董永傳說,專案數量列全省第一。2007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14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市包括四項國家級專案在內,又有司馬懿得勝鼓、趙氏孤兒傳說、高抬火轎、鄭王詞曲、五里源松花蛋製作技藝、火龍舞、黃河澄泥硯、河陽花鼓戲、蘇家作龍鳳燈、武陟油茶製作技藝、武陟盤鼓、二股弦、竹林七賢傳說、武德鎮抬鼓、八極拳、四大懷藥種植和炮製共20個專案名列其中。2007年12月31日焦作市人民政府公佈了第一批42市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市又有四大懷藥種植和炮製、月山八極拳、蘇家作龍鳳燈、二股弦、高抬火轎五項被公佈。2009年3月12日焦作市人民政府公佈了第二批30市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充分彰顯了焦作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一提到焦作,別人問你焦作有什麼?你也許會回答焦作雲臺山還可以,其他的你不覺得有什麼,或許你什麼也回答不上來。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堪憂,為什麼?

  1、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認知性2、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缺乏自覺性。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消亡有其適宜的土壤和相應的人文環境,社會大環境對其存廢有一定的阻礙或促進作用。焦作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多數分散存留或流傳於民間,由於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缺少強有力的管理手段、缺少經費的支撐,使得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流失愈演愈烈。4、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缺乏後人,一些傳統技藝面臨滅絕。焦作掌握一定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為數不多,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困難,他們掌握的工藝技藝隨時都在消失,民間技藝的傳承後繼缺人。5、焦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大。6、焦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地位沒有完全被社會認同。

  三、現階段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作為一種以非物質文化形態存在,與我們的智慧和靈魂血脈相承,保留著我們最單純、最古老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財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目前正被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所衝擊,其生態環境令人堪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守衛精神家園,已成為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長期以來,焦作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世紀70年代至今,焦作市就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主線,圍繞社會經濟的發展,廣泛開展各項宣傳教育活動。堅持每年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舉行全市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展示傳統民間藝術,促進民間文藝不斷傳承發展,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挖掘散落在民間不為人知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並進行收集、整理和保護。尤其是我市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為我國“十大整合”河南卷的編輯與出版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焦作市正式啟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並一直將此項工作做為焦作市文化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特別是近年來,我市積極創新,大膽探索,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推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

  1、建立機構,完善制度,不斷加強對保護工作的領導

  2004年,我市正式成立了由市文化局、市財政局牽頭,市教育局、市民宗局、市文物局、市文聯、市社科聯等單位共同參與的“焦作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焦作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 2005年8月,經市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在焦作市群眾藝術館掛牌成立了“焦作市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組織實施和聯絡協調工作。自此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斬新的發展時期,2007年6月正式成立了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2007年11月焦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了《焦作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定辦法的通知》,2007年5月市文化局還轉發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暫行辦法的通知》。機構的建立,措施的制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開展鋪平了道路。目前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已基本形成。全市10個縣市區已建立8箇中心,其餘兩個區的保護中心建立工作也在審批當中。武陟縣馮丈村還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村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目前武陟縣已經建立了兩個鄉級保護中心和五個村級保護中心。

  2、加強領導,擴大宣傳,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以來,市文化局除加強對外宣傳力度外,還積極聯絡全市各新聞媒體單位,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報道工作。2005年,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中,市政府高度重視,統一安排,大力宣傳、廣泛動員;各新聞媒介大力支援,積極參與,對全市的申報專案進行了跟蹤採訪,並以新聞、紀事、專題等形式進行了專題報道,從而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2006年是我國的第一個文化遺產日。為做好遺產日宣傳工作,市文化局認真籌備,精心組織了新聞釋出會,向社會介紹全市文化遺產的現狀、傳承、發展、保護等情況,以喚起更多的群眾增強保護意識,自覺保護文化遺產。同時製作宣傳版面,印發宣傳畫頁,舉辦遺產日專題宣傳活動。2007年、2008年在全國第二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期間,文化局仍然堅持組織舉辦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和演出活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還在春節期間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專題展,不失時機地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時在2006年和2007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還積極推薦我市優秀民間舞蹈“龍鳳燈”和“高抬火轎”參加在邯鄲舉辦的中原經濟協作區民間文化藝術節,擴大了對外的宣傳。並在近幾年的非遺保護工作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著力加大新聞媒體的報道宣傳力度,以引導和強化市民的非遺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

  3、加強培訓,提高素質,促進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過硬的專業隊伍是有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力保證,在積極組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同時,我市還積極組織業務人員努力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業務知識和運作技能,具體的方法是採用走出去、請進來並結合以會代訓等方式對從事非保工作的人員進行業務培訓。2006年—2007年我們先後選派10餘人參加了兩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2007年、2008年我市又積極選派專業負責幹部參加文化部組織的非遺保護培訓班。而且在近幾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除在日常以會代訓對專題性的任務和工作給予培訓,還多次邀請國家、省級專家來焦開展專題輔導培訓和論證指導工作。一系列的培訓措施使我市的非保工作基本隊伍的業務水平在短期內有了明顯的提高,有力的促進了此項工作的開展。2008年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又在市文化局、市人大的關心支援下,正式編撰出版了圖文並茂地介紹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第一部文獻——《懷川記憶——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整合》。而且2008年3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積極結合上級部門工作安排,通過近幾年我市各縣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在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家珍、摸家底、調查統計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的最後彙總登記,然因為經費、人員的嚴重不足,成效不盡人意,但通過普查工作,市縣兩級非遺工作者得到了鍛練和積累了經驗,這為今後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好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加強組織,科學規劃,初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按照文化部的統一部署,我國要逐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四級體系,即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2006年、2008年國務院分別公佈了首批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有9項名列其中;200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又有20項被公佈;2008年元月、2009年3月,我市人民政府又先後公佈了72項焦作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截止目前,全市六縣四區的縣級名錄也已基本建立;最可喜的是2008年9月,我市專案“陳氏太極拳”接文化部指示,綜合其他派別以“太極拳”參加了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報工作,現各項申報材料已由國家文化部驗審合格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我中心也已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回函確認提交材料符合要求,已推薦進入下部程式。與此同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命名工作也得到了較好的開展,截止現今,我市非遺名錄共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6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4人,2008年底有105人蔘加了首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評審,現後續工作仍在繼續。總之,現今我市的各級名錄體系和傳承人體系已初具規模。而且一些國家級專案如太極拳、懷梆的專案保護工作也正在國家專項經費的支援下有條不紊地給予展開,其他專案的保護工作也在省、市、縣的努力爭取下逐步拓展。

  四,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注意事項

  1、 不能將開發置於保護的對立面上

  要走出保護與開發“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怪圈,保護可以是為了開發而保護,開發也可以是為了保護而開發。不能盲目的將開發置於保護的對立面上,單純為了保護而禁止開發或為了開發而拒絕保護。開發者要有效利用保護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傳統進行傳承性的開發,而保護者則應當針對開發者的工作給出有效建議,以便開發工作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

  2、 可以利用遺產開發當代文化產品但要與遺產加以區分 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來源於民間,來源於生活並非為表演和旅遊而設計,在需要進行商業演出和旅遊開發時就難免會對遺產的部分內容進行變更,比如為了增強視覺效果在民間戲劇中加入聲光電元素,為了增強音響效果在民間音樂中加入新式樂器的伴奏,為了提高製作效率在民間手工藝製作過程中加入現代工藝等等,經過這樣的變更原本非為商業演出和旅遊開發需要的文化遺產,就成為了一種既具有全新形式,又帶有遺產元素,適合商業演出和旅遊開發的當代文化創意產品。為了經濟開發需要而利用傳統文化遺產開發當代文化創意產品是應當給予支援的,因為它一方面帶動了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擴大了遺產的社會影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當代文化創意產品應當在推廣時與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區分,讓當代創意產品的受眾對於其改動內容有明確的認識,防止對於遺產的誤解。

  3、 要允許遺產的自然發展但不能人為干預其發展 如前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的遺產,需要由傳承人代代相傳,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傳承人所生活的社會不斷髮展,遺產也會隨著時代發生變化。比如在部分傳統的苗族村落,火把節中的火把早已被工業文明的手電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來生產力落後民族地區,隨著先進生產工具,人們已經在一些傳統手工藝使用原來沒有的電動工具。這些都是遺產的自然發展,是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對此遺產工作者要持一種相對寬容的態度,不能過度的干預。但是文化遺產的自然發展也要尊重自然歸律,不能人為的“拔苗助長”加速其變化,防止“邦子演員穿上歌劇演出服”的鬧劇重演,防止對於遺產的歪曲。

  4、 通過科學記錄的方式保護遺產的現狀並努力保護遺產的活態傳承 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於生產力不發達的民族地區和農村,當今在這些地方正發生著快速的社會變革。在社會變革中人們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護文化遺產,而是如何擺脫落後文化的束縛。當他們有朝一日過上他們盼望的“幸福生活”時,他們會發現他們的傳統文化已經消逝,一些與時代發展“不適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亡。面對這種情況遺產工作者不可能人為的阻礙社會變革,讓遺產的傳承人選擇他們不願接受的生活。我們應該做的是積極的通過多媒體的科學記錄方式保護對於遺產記憶,通過收集與遺產有關的作品、工具保護遺產的現狀,並通過改善傳承人生活狀態努力保護遺產的活態傳承。儘可能真實的保持文化遺產的原貌,讓後人更加真切的瞭解遺產的全貌,防止以後可能發生的對於遺產的濫用。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容置疑,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按照文化部的統一部署,多出手段保護。雖然在省文化廳和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了不少的問題,還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改進、加以完善,不過我們相信有了各級政府的支援、有了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定會再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