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真實故事分享

  最近有很多小夥伴都讓小編分享一些名人勵志真實故事,那麼名人勵志真實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勵志真實故事:大師和的兒子

  德國青年卜勞恩又一次失業了。

  他滿大街地轉了一天,依然沒有找到工作。情緒極度低落的卜勞恩去酒吧坐了半天,直到將身上最後一點錢換了酒喝下肚後,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裡。

  可是,家裡也不是天堂。他寄予唯一希望的兒子克里斯蒂安並沒給他爭氣,他的成績居然比上學期還退步了。他狠狠地瞪了克里斯蒂安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說話,回到自己的房間呼呼大睡了起來。當卜勞恩醒來的時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他習慣地拿起筆寫日記:5月6日,星期一,真是個倒黴的日子。工作沒找到,錢也花光了,更可氣的是兒子又考砸了,這樣的日子還有什麼盼頭?卜勞恩走進克里斯蒂安的房間,準備叫兒子起床時,發現他已經上學去了。同時卜勞恩突然發現,克里斯蒂安的小日記本忘鎖進抽屜了。他忍不住好奇便拿過來翻看起來:5月6日,星期一,早上去上學的時候,我幫助一位盲眼老奶奶過了馬路,心情很好。只是這次考試不太理想,但當我晚上將這個訊息告訴爸爸的時候,他卻沒有責備我,而是深情地盯著我一會兒,使我深受鼓舞。我決定努力學習,爭取下次考好,不辜負爸爸的期望。

  怎麼會是這樣呢?明明自己是惡狠狠地瞪了兒子一眼,怎麼就變成深情地盯著他了呢?卜勞恩好奇地翻開了另一頁:5月5日,星期天。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來越好了,我想,有機會我一定要去請教他,讓他教我拉小提琴。

  卜勞恩又是一驚,趕緊去屋裡拿來自己的日記本看:5月5日,星期天。這個該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個休息日,又被他吵得不得安生。如果他再這樣下去,我非報警沒收了他的小提琴不可。

  拿著兩本日記,卜勞恩跌坐在椅子上,半天無語。他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起,竟然變得如此悲觀厭世,煩躁不堪,難道自己對生活的承受力還不如一個小孩子嗎?

  那天之後,卜勞恩變得積極和開朗了起來,他日記裡的內容也漸漸變了:5月7日,星期二。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雖然還是沒有哪家單位肯聘用我,但我從應聘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我想,只要總結經驗,明天一定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5月8日,星期三,我今天終於應聘成功了,雖然是一份鉗工的工作,但我覺得我一定能成為世界上最出色的鉗工。

  他就是著名的德國漫畫家埃·奧·卜勞恩,1903年3月18日生於德國福格蘭特山區的翁特蓋膝格林村,曾經在工廠當過鉗工,後來又給《橫斷面》《新萊比錫報》《前進》《詼諧報》作過畫,還為他的朋友——作家埃裡西·卡斯特納的許多作品畫過插圖。

  卜勞恩的連環漫畫《父與子》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寬容的藝術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從而使卜勞恩成為海恩裡希·霍夫曼和威廉·佈施之後的又一漫畫巨匠。連環漫畫《父與子》的素材,大多來源於他和兒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父與子》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受到人們一致的高度讚揚,聲譽遠遠地越出了國界。

  卜勞恩的經典名言是:一個人,只要具備善良、正直和寬容的性格,那麼,便沒有什麼困難能夠壓得倒他。寬容別人,寬容生活,就是寬容自己。後來有人採訪卜勞恩時問他,聽說是一本日記造就了您今天的大師成就,這是真的嗎?卜勞恩說:是的,確實是因為一本日記,但需要申明的是,那個大師不是我,真正的大師是我的兒子——克里斯蒂安。

  名人勵志真實故事:家在途中

  作者:白巖鬆

  對於我來說,家是一個隨著年齡而不斷變化的概念。

  童年時,家是一聲呼喚。

  那時的我似乎比今日的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放學後,不會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與左右相鄰的小夥伴聚在一起,天馬行空,玩得天昏地暗,直至炊煙散去,聽見焦急的父母在四處喊:“回家了,吃飯了。”

  這樣的聲音伴著我的童年,月復一月,迄今仍在我的耳畔迴響。

  一轉眼,童年過去了,當鬍鬚慢慢從嘴角長出,家又成了一個想逃脫的地方。

  書,看多了,世界也變得大了,一張床小了,父母的叮嚀也顯得多餘了。什麼時候我會擁有自己的天空?

  再後來,上了大學,家又成了一張匯款單。

  每到月初,是最想家的時候,此時口袋已經空蕩蕩了,多麼盼著,郵箱裡會有自己熟悉的筆跡,把那份“物質力量”寄來。

  走上工作崗位之後,開始“受傷”,開始在人海中翻騰,開始知道,有些疼痛無法對人說,甚至知心朋友。於是,重新開始想家。當受了“重傷”時,幻想著飛到遠方的家中,在推開家門的一瞬,讓自己淚流滿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熟悉的那種味道,那窗前一成不變的景觀……

  接著,和另一個人從相識、相戀到相擁,一個平凡的日子裡,擁有了一個平凡的小家。此時,家的概念又變了,它是深夜你回家時,那盞為你點起的燈;是傍晚你看看書我看看電視,偶爾交談幾句的那種寧靜;是一桌胃口不好時,也吃得下的飯菜;是得意忘形時,可以呼朋喚友可以張口說粗話的地方。

  後來,我成了父親,我和一個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種奇妙的感受充斥著我的心,小生命開始讓我“玩物喪志”,想掙扎卻又那麼願意沉溺其中。這時候,家又是一種力量,一種用幸福來縛住你的力量。

  家的概念在不停地變換著,生命在這種變換中匆匆地走著。眾多的概念中,家有時也意味著一種悲傷。比如當年父親的辭世,便讓我知道,世界對你的傷害加在一起有時也不如家中的變故給你的大。然而在家中,你也會感受到一種堅強,比如父親過世後,母親雖身子柔弱卻開始變得堅強,她帶著我們哥倆,一步一步地從變故中走出,之後,家又重新“站立”了起來,又變得祥和,變得不再陰雲密佈。家在這個過程中,又像是一種生命頑強的植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家的概念還會變換,然而我已經知道,家是奔波得來的,而家也終究是奔波的意義。

  名人勵志真實故事:做到,永遠比豪言壯語更有力量

  “少許諾,多兌現。”這一條並不是技巧,而是原則。它將幫助你在職場上左右逢源,迅速受到青睞,成為可靠的員工、可信的合作伙伴、有威信的領導者。就像銀行有個人信用檔案一樣,能否兌現承諾,也將被記錄在你無形的職場信用檔案之中。這份信用檔案,決定著你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上級的認可和同事的信任。

  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初入職場,你難免擔心自己“人微言輕”,所以可能喜歡以不假思索的承諾,讓別人相信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事實上,所有承諾在兌現以前都不會被人們重視。李嘉誠說:“做不到的,寧可不說。”即使是在仔細評估之後拒絕別人,也比輕率承諾,最後失約要好得多。

  1999年冬,深夜,北大資源賓館,李彥巨集正帶著幾位工程師趕專案。手機驟然響起,一位美國投資人打來電話。寒暄幾句後,對方突然問:“請問這個專案要多久可以完成?”

  “六個月。”李彥巨集回答。

  對方停頓了一會兒,似乎對這個回答不是很滿意,接著又問:“四個月行嗎?如果可以,我們給你追加50%的投資。”

  剛創業,公司需要很多資金來購買裝置、找到最優秀的人才,有了更多的投資,能多做很多事,但李彥巨集拒絕了:“對不起,我們做不了。”

  他的理由是:推出一個有把握的產品,時間是六個月,減少兩個月,不是沒有可能做出來,但品質會打折,他不能冒險。

  對方有幾分鐘的沉默,突然,一陣開懷大笑,他對李彥巨集說:“對您誠實的拒絕,我感到非常滿意,因為這反映出您是一位很真實和穩重的人,把錢投資給您這樣的人,我們很放心。”

  事實證明了這位投資人的判斷——由於誠實守信、品質可靠,百度在短短三年之內,從一個小網路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公司。隨著百度的上市和快速發展,短短几年,這位投資人的投資獲得了上千倍的回報,創下了全球私募基金在亞洲有史以來投資回報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