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發生什麼戰爭

  春秋時期所有諸侯國都尊王,尊周王,大家爭當的是霸主而非皇帝,打擊爭的是最強而不是唯一。下面是有春秋時期發生的戰爭,歡迎參閱。

  春秋時期發生的戰爭

  1.長勺之戰:齊桓公對魯莊公,管仲、鮑叔牙對曹劌,結果曹劌憑一鼓作氣戰勝齊國,齊國雖然敗了,但魯國認識到了齊國的強大,承認了齊桓公的霸權。

  2. 鞌***an***之戰:齊國對晉國,晉國勝。

  3. 城濮之戰:晉文公對楚成王,晉國四大家族***荀、韓、趙、魏***對成得成***羋子玉***。晉文公獻退避三舍***後退90裡***,然後發動反攻,楚軍因輕敵冒進大敗。此役過後,楚國勢力向北擴張結束,確立了晉國的霸權。

  4. 崤之戰:秦穆公對晉惠公,百里孟明視***百里奚之子***對荀先軫。秦軍過晉境偷襲鄭國,因鄭國商人弦高假裝鄭國已經知道訊息,秦軍不得已退兵,至崤山中了先軫埋伏,全軍覆沒,僅三位統帥在晉文公夫人文贏***秦國公主***求情下釋放回國,先軫追之不及,三帥渡過黃河逃歸秦國。

  5. 泌之戰:楚莊王、孫叔敖對荀林父、先谷。楚國大勝,楚莊王由此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權,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6. 鄢陵之役:晉楚大戰,晉國勝。

  7. 吳楚之戰:吳王闔廬、孫武、伍子胥對楚昭王。公元前512年,吳王闔廬準備大舉攻楚,孫武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加以勸阻。吳王於是根據伍子胥的建議,把吳軍分為三軍,輪番襲擾楚軍。吳軍忽南忽北地騷擾楚國邊境持續了六年,使得楚軍時東時西,忽南忽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在輪戰中,吳軍一部出戰,其餘兩部休整,而楚軍卻得不到休息。前506年,吳軍一舉破楚入郢***今湖北江陵北***。此戰之後吳國霸權確立。

  8. 勾踐滅吳: 夫差自殺,吳國滅亡。此戰出了好幾個成語:臥薪嚐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9.三家分晉:韓、魏、趙三家聯軍向睡夢中的荀家兵團發動突擊,本來灌城的汾水洶湧的奔向葡家防地,荀家兵團全軍覆沒,荀家全族被屠,趙無血阝把荀瑤的人頭拿來當作尿壺。史上稱韓、魏、趙三家為三晉。

  10. 桂陵之戰:孫臏圍魏救趙,龐涓回救,在桂陵***河南長垣***陷入埋伏,大敗而歸。

  11. 馬陵之戰:孫臏對龐涓,龐涓再中圍魏救趙之計,被射死。

  12. 樂毅伐齊:五國聯軍一口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即墨***山東平度***、莒城***古莒國,山東莒縣***兩個邊遠城市,仍由殘軍據守。

  13. 田單破燕:樂毅圍攻即墨***山東平度***五年,不能攻下,他改用懷柔政策,企圖使即墨自行崩潰。騎劫代替樂毅後,強行攻城,即墨守將田單用他新發明的祕密武器“火牛陣”反擊。火牛陣是將利刀綁到牛角上,然後燃燒它的尾巴,這一群尾巴著了火的牛群,就成了無數坦克車,排山倒海般地衝進燕軍陣營,燕軍被這種從沒有見過的武器嚇壞了,霎時間大敗,騎劫被殺。燕軍這一敗像一場連鎖的雪崩,齊王國人民群起響應,向燕軍攻擊,只幾天工夫,就把所有的燕王國佔領軍全部趕走。

  14. 長平之戰:趙括取代廉頗,貿然出戰,被秦將白起分割包圍,趙括被射死,四十萬趙軍俘虜被秦軍坑殺。趙國從此衰落,秦國統一大業再無障礙,水到渠成。

  春秋時期簡介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發展

  鐵製勞動工具

  春秋時代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階段。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勞動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鐵製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商代用隕鐵製作了鐵刃銅鉞,說明對鐵的性質和鍛打嵌鑄的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掌握,但當時尚不知人工鍊鐵。

  到了春秋戰國,鐵的使用已逐漸普遍。晉國用鐵鑄刑鼎,鑄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徵收的,可見晉國民間鐵已不少。近代考古發現有陝西鳳翔***雍城***秦公大墓出土的鐵器,時代較早;江蘇六合的吳國墓,長沙的楚墓,還有山西侯馬西北莊等遺址出土的鐵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遺物,計有鐵塊、鐵條、鐵钁、鐵鏟、鐵鏵及鋼劍等器物。可見冶鐵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不僅能“鍛造熟鐵”,而且能冶鑄“生鐵”。

  根據地下發掘,結合古文獻的記載,春秋時期,鐵製農具已在相當範圍內得到使用。雖然鐵器使用還處於初期階段,但鐵器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因素,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發展水利交通,促進社會生產創造了條件。

  發展基礎

  春秋時期,農業生產中又使用了牛耕。如人們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連在一起,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晉國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國語·晉語》記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足證春秋時期,牛耕已為人所熟知,並且作為一種先進事物受到重視。

  勞動工具的改進,促進了水利事業的發展。鄭國大夫子駟作過興修田間水利的努力,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後來子產執政,一面整頓井田的封疆,一面開挖灌溉溝渠,取得了顯著成效。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修建了芍破,擴大稻田。那時的灌溉工具中已出現了“桔槔”,即利用底端系石頂端掛桶的槓桿提水。這種提水的方法,“民逸而利多”。

  隨著鐵製農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以及水利事業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提高了,剩餘產品有所增加。在鄭州碧沙崗鄭國遺址發現有貯藏糧食的窖穴,僅30平方米內就有8個之多,與洛陽發現的漢代糧倉很相似,對我們瞭解當時農業生產的情況很有幫助。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產量的增加,使個體小農生產有了發展的可能,這就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