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蹟

  伍子胥救主是一個歷史小故事,講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這裡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後世又將他稱為白公勝,據傳為白姓始祖。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楚國太子建被平王下令處死之前,得到當時邊城司馬的幫助,逃出了楚國,後來又和一同逃出楚國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過楚平王的追殺,來到了鄭國。鄭國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國,所以,鄭國國君收留太子建在自己的國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鄭國的太子建一心想要報仇,他開始打起了鄭國的主意,太子建在鄭國廣收門客,結交鄭國的一些大臣。太子建想暗中殺死鄭國的國君,然後自己掌控鄭國的大權,最後再率領鄭國大軍殺回楚國,為自己報仇。但是,想法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太子建的反叛計劃還沒有實施就被鄭國君王知道了,鄭國馬上開始圍剿太子建,太子建被殺害。

  伍子胥帶著他太子建唯一的兒子公子勝和公子勝的生母馬氏逃到一座寺廟內,被鄭國士兵重重包圍。伍子胥對馬氏說:“以我的能力只能保護幼主公子勝一人突圍出去,不能帶你一起走了,如果我帶著兩人的話看,可能都會死。為了確保幼主能夠活命,只能犧牲你了”。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馬氏當然不肯自己去死,她試圖說服伍子胥帶著自己一起突圍出去,但是不管她運用什麼方法,伍子胥就是不肯帶她一起走。無奈,馬氏只得投井自盡,最終,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的包圍圈,來到了吳國。

  來到吳國的公子勝改名叫白公勝,後來楚國令尹子西將白公勝召回楚國擔任大夫

  伍子胥的朝代

  伍子胥,本名伍員,字子胥,本是楚國椒邑人,後又逃到吳國,在吳國達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峰。

  伍子胥的父親姓伍名奢,是楚國太子建的太傅,後來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費無極的陷害,被牽連處死。伍家兄弟二人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脫楚兵的追捕,他的兄長和父親都被楚平王處死。歷經艱難逃出楚國的伍子胥來到吳國,剛來吳國的伍子胥苦於沒有人引薦,再加上生活艱辛,只能上街頭賣藝求生,在賣藝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專諸,兩人性情相投,隨後結拜為兄弟。

  後來,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收為門客,伍子胥幫助公子姬光奪回了本屬於自己的王位,姬光即位後稱為闔閭。闔閭當上吳王后,重用伍子胥和孫武二人,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終於在十幾年後,吳國開始強盛起來,隨後吳軍在孫武和伍子胥的指揮下,攻入楚國的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下,報了父兄之仇。

  吳國滅越之後,俘虜越王勾踐,他和吳王夫差在勾踐的處理上發生了分歧,夫差主張留下勾踐,伍子胥則極力主張立刻殺掉勾踐,君臣之間開始有了間隙。後來兩人又在先滅越還是先滅齊的問題上發生了巨大的分歧,夫差認為越國被滅,會一蹶不振,不足為慮。而伍子胥則認為越國離吳國太近,吳國要想滅掉強齊,就必須先掃平周邊的障礙。恰巧此時有讒臣誣告伍子胥投齊,夫差聽到了大怒,立刻賜死伍子胥。

  農曆五月初五,伍子胥在吳國自刎而亡,可以說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吳國大地。

  吳國大夫伍子胥生平簡介

  伍子胥,生於公元前559年,死於公元前484年,活了75年,本名伍員,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監利縣人,也有人說是安徽全椒縣人。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曾任吳國大夫。

  伍子胥本為楚國人,他的家族在楚國也是一個大家族,父親伍奢曾在楚平王時期任太傅一職,後來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長伍尚一同被殺。伍子胥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逃出了楚國,背井離鄉的伍子胥聽聞吳王闔閭正在招賢納士,就去投奔吳王。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闔閭的重用,伍子胥在吳國期間主持修建了姑蘇城,即現在的蘇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孫武一同破入楚國都城,伍子胥為了給自己的父兄報仇,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憤怒的伍子胥對著楚平王的屍體實行鞭屍,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罷休。吳王重用伍子胥和孫武軍事大家,才能破大楚,敗強齊,夫差成為春秋一霸。

  後來伍子胥和吳王夫差的關係越來越差,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數次進諫,沒有殺死勾踐,後來吳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齊還是滅越的問題起了爭執,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堅持先攻打國力強大的齊國。

  最後,夫差又聽信讒言,誤認為伍子胥暗中投靠了齊國,夫差賜給了伍子胥一把寶劍,讓其自殺。伍子胥在自殺前曾對下人說:“我死後請把我的雙眼挖下放在國都的大門之上,我要親眼看著吳國滅亡”。

  果然,九年後,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率領三千越甲偷襲吳國國都,吳國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