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幣有什麼價值

  古幣是指古代金屬的鑄幣以及它們的衍生物。古錢包括先秦時期的各類鑄幣和秦漢以後的各類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國初年。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幣的收藏價值,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幣的收藏價值

  事實上先秦時期的實物貨幣,譬如夏商時代的海貝,以及仿製的貝化***貨***;金屬稱量貨幣,譬如西周時代的青銅塊等等,也都包括在古幣的範疇之內。中國古代正式發行的鑄幣是以銅、鐵等低值金屬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類古錢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就材質而言,除了大量的銅、鐵錢之外,也有金、銀、錫、鉛等其它金屬鑄造的,還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種不同材料製造的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幾千年來中國的貨幣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能,創造出自成體系、光彩奪目、獨具特色的東方貨幣文化。古錢幣又稱之為泉、布、帛,孔方兄等。已成為新的收藏投資熱點,不少古錢幣在拍賣會上表現突出。收藏和鑑賞古錢幣需掌握包括貨幣史、錢幣學、考古學、金石學及文物、古漢語等諸多知識,有些錢幣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實則是珍品,行家們則很容易從不太懂古錢幣價值的賣家手中獲得珍寶。

  古幣的收藏投資價值

  歷史價值

  一般說來,錢幣鑄造時代越久遠,其收藏價值就越高,如戰國時期齊國的三字刀幣,價格已達數萬元。

  同時代的“三孔布”,售價高達10萬元左右,且有價無貨。但是,並不是越古越好。漢朝“五銖”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由於其發行量又大,流通時間長,達730多年,目前存世數量仍較多,全國各地常有批量出土,即使初學收藏者也易集得,價格不過在5元左右。

  同樣是“五銖”錢,一種象雞的眼睛大小的精製特小“五銖”卻不易集得。目前市價已超過80元。清朝“宣統通寶”及民國時期“民國通寶”距今雖然只有幾十年,卻不易收集到,價格卻能遠遠超過漢朝五銖。清朝“祺祥通寶”距今不過一百多年,卻成為藏家難得的珍稀幣。

  “物以稀為貴”。既要看年代是否久遠、流通時間的長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國錢幣有近5000年的歷史,從先秦到清代貨幣,品種有數萬種之多。先秦貨幣如齊、燕、趙等國的刀幣等,由於年代久遠存世數量稀少而價格昂貴。遼代貨幣流通時間短暫,發行數量少,即使最常見的“大安元寶”,價格也已超過300元。清代“乾隆通寶”是存世數量極多的一種錢幣,市價不過幾元一枚,然而,一枚乾隆大樣價格卻在百元之上,一種開爐大錢更是藏家難得的罕見品。“皇宋通寶”是宋錢中極為多見的一種,其中的“九疊篆”存世數量卻曲指可數,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明末李自成、張獻忠和清末太平天國的錢幣,因為流通時間很短,有地域性侷限,發行量也小,所以價值就較高。

  一枚小小的古錢幣,往往因為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不同,其價格也會有天壤之別。如王莽新朝時的“布泉”、“貨布”等錢幣,用的是優美懸針篆,北周時期“五行大布”為典型的玉箸篆,而“永通萬國”則是介於玉箸篆和鐵線篆之間的一種獨特書體,因而倍受藏家青睞。北宋的折十“大觀通寶”,存世數量並不少,其書法乃宋徽宗趙佶書寫的瘦金體,鐵畫銀勾,遒勁有力,在中國書法史上自成一派,其價值已突破千元大關。

  南北朝陳宣帝鑄行的“太貨六銖”錢為漂亮的玉筋篆,它的出現而導致了貨幣貶值。朝廷規定,一枚太貨六銖錢要抵五銖錢十枚,而實際上兩者的重量相當,以此來搜刮民脂民膏,引起老百姓的強烈不滿。這種錢幣上的篆文“六”字,頗像一個人雙手叉腰一樣,於是百姓就咒罵“叉腰哭天子”,暗示皇帝早日歸天,事實上,陳王朝不久就壽終就寢了,因其傳說,成為錢幣愛好家難得的精品,目前市價已超過1000元。

  清代“羅漢康熙錢”是專為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而鑄的一種祝壽錢。由於康熙是清代在位最久的皇帝,長達六十一年,傳說“羅漢康熙錢”因摻入金質羅漢的材料而得名,所以後人把它打製成戒指,或把它熔鍊提出金子,或當作壓歲錢賜予晚輩,或在女兒出嫁時作為壓箱錢,致使存世數量越來越少,至今已成為泉家不易多得的少見品種。

  古錢幣的收藏投資價值、增幅大小與品相密切相關,同一錢幣若有品相差異,則價格之差往往高達十幾倍甚至幾十、上百倍,足見其品相的重要。剛剛出土的生坑綠鏽錢幣要比傳世的錢幣價格高出很多。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鏽蝕嚴重、形制較差者,價格往往大打折扣。如元朝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寶,一枚傳世品價格不過在400元左右,若為剛剛出土的孔雀藍鏽,品相絕佳,其價格卻在千元之上。

 

  古幣的鑑定收藏方法

  一看歷史價值。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必須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一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由於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現存數量。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佔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1],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

  三看文化價值。一些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

  四看品相。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有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鏽蝕嚴重、看相較差者,儘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錢幣時還應注意是否有月紋、星紋等標識,古錢的鑑別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一般來說,錢幣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值得收藏的錢幣中,用金、銀、白銅等精製而成的宮廷錢幣,鑄量少,質量佳,屬珍貴文物。

  錢文讀法

  唐以前,從春秋戰國至秦漢錢文的讀法基本依漢字書寫習慣,由右向左讀,如“半兩”、“五銖”等,也有一些特殊的讀法,比如從左至右、傳形、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讀。這種情況下雙字錢文一般不容易誤讀。最容易讀錯的是多字錢文圜錢,大多依圓隨形,按順時針方向旋讀。如“漆垣一釿”、“銖重一兩·十二”等。

  唐以後各代多以“通寶”、“元寶”作寶文,順讀、旋讀並行,形成一定的結構。

  明以後建立了專以“通寶”為寶義、順讀的固定結構,其間的演化過程容易造成誤讀,如受唐“乾元重寶”的影響而將宋的“乾道元寶”誤讀為“乾元道寶”等等。

  只要掌握了各代錢文規律,即可避免這種錯誤。

  順讀:按上下右左、先縱後橫的順序讀,始見於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佔絕對優勢,遂成定型。如“小泉值一”、“咸豐通寶”等比比皆是。

  旋讀:按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旋讀,宋錢中較多,元以後絕跡。如“大泉當千”、“大夏真興”、“天福元寶”、“淳化元寶”等。

  先縱後左橫讀:按上下左右順序讀,極為少見,有“乾亨重寶”,且“重寶”二字為傳形,是漢以後所僅見。

  右起先橫後縱讀:按右左上下順序讀,如“永安一百”、“太平天國”等。

  左起先橫後縱讀:按左右上下讀,僅見“永安一十”孤例。

  此外,新莽時期所鑄仿古布向十品的錢文是以上下兩橫列為序,先上列後下列由右向左讀,如“麼布一百”至“次布九百”、“大布黃千”等,是比較特殊的讀法。

  錢幣形制

  古代貨幣形制十分複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銅、鉛、鐵、金、銀、玉、龜、貝、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輕重適中,重約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圓形圓孔、圓形無孔、鏟形、刀形、長方形***錢牌***、不規則橢圓形等形式。同一錢,又有大小、輕重、成分、質料、版別、錢面文字、錢背符號、有郭或無郭、重輪、重好、四出、決文、傳形等區別,有合背、合面、剪邊、磨邊、對讀、旋讀、覆文等不同情況,按錢幣性質分,又有記重錢、記值錢、年號錢、國號錢、記號錢、紀年錢、鎮庫錢、紀數錢、厭勝錢、廟宇錢、撒帳錢、羅漢錢、對錢、母錢、祖錢、開爐錢、樣錢等,這些情況有時有兩種以上並存現象,名目繁多,不勝列舉。至於錢幣鑑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銅錢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錢,即一文小錢,又稱平錢,它是使用銅錢時代的最小貨幣單位,其直徑約2.4—2.5釐米,重約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甚至當百、當千大錢。

 

  古幣的收藏誤區

  花錢種類繁多,其中雲貴爐花錢風格粗放,個性率真,但多數藏家對粗放之美、率真之美的認識還相當不足,因此,目光多侷限於蘇爐和川爐工藝的如銅版畫般精緻的花錢,但往往一絲不苟的略顯呆板。粗線條勾勒的,多重神韻不重細節,隨意揮灑,一氣呵成,但卻不被市場認可。

  目前,花錢收藏的主流是吉語花錢,較冷僻的宗教類花錢重視程度不足。只因宗教似蒙著一層神祕面紗,多數收藏者不願感悟宗教的文化和魅力,這是“山鬼無精品”這類現象的根本原因。

  花錢收藏,重視天圓地方的正統之美,而輕視異形之美。如掛牌類花錢能表達其它花錢所表達的一切主題,還可用掛部分更多地展現文字或者圖案。掛部分的形制、線條、文字等資訊可以作為判斷爐別的重要依據,但多數藏家僅因其形狀便否定了其價值。[4]

  古幣的收藏知識

  貨幣自古今來就是人們發明出來用於商品流通的替代品。鑑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

  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徵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鑑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範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

  比如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刀幣的澆口在首端。

  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

  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又比如宋代錢幣一般是每換一次年號就新鑄一種錢,其鑄量、種類之多,為歷朝罕有。

  北宋南宋時期基本以小平及折二錢為主,其間也曾發行大錢,其輪廓、大小都有一定標準。

  自南宋淳熙七年開始,錢背以數字紀年,錢文書體也逐漸以宋體為主。總的來講,兩宋錢幣的鑄工考究,徽宗時期尤為突出,別具一格的瘦金體用於錢文,秀美纖細的書法配以精湛絕倫的鑄工。

  常使各種贗品相形見絀;宋錢的另一特徵就是版別很多,有宣和、政和等數百種版別。南宋的嘉定鐵錢除大小不同外,又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十餘種,而背文則以紀地、紀年、紀值的區別,如此現象自歷朝以來,實屬罕見,故宋錢收藏別有情趣。

  目前市面上普通宋錢無人偽造,而康定、至和重寶背坊、虢,聖宋通寶、靖康通寶、元寶等高檔品種的偽錢較多,凡遇到這類錢幣時須慎重對待,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做偽痕跡,是否與大量的普通北宋錢形制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