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裡的飲食禁忌有哪些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處暑節氣也將在8月23日接踵而來,“秋老虎”也虎視眈眈,天氣逐漸轉向乾熱。《黃帝內經》言“溼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溼,溼邪留滯,最易困脾。加之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更助溼邪,損傷脾陽。早秋脾傷於溼,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復發種下病根。因此,立秋時節要保養好脾胃。每逢季節更替,都是對身體的一次考驗,同時也是給身體的一個機會,我們自然應當提前做好準備,好好打威這場“秋收起義”。

  一、多吃祛溼熱的食物或藥物。祛溼的藥物最常用的是香薷。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忌食生冷食物。儘管立秋後天氣尚熱,但陽氣開始收斂,陰氣慢慢增長,吃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應避免進寒涼瓜果。

  二、另外,可採用穴位按摩的養生方法。按摩豐隆、足三裡、脾俞等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豐隆穴是化溼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足三裡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穴每天按100次,不失為一種腸胃“避暑”的好辦法。

  三、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立秋之際屬四時中的長夏,應以淡補為主。所謂“淡補”,是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溼的食物或藥物,可使體內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鴨肉外,兔肉、甲魚、海蔘等涼性食物都適宜在立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幹、清心安神的效果。

  四、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溼的功效。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