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簡介及傳說

  黃帝是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黃帝的人物簡介:

  早年經歷

  黃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初三,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統一華夏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

  治國有方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定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裡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中國史前農耕聚落分佈呈現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面對於河流的依賴,依據考古發現,水井最初出現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於鬆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裡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裡首先發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於農業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後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乘龍昇天

  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湧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金龍戴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後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龍去鼎湖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黃帝的傳說故事:

  戰神傳說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蚩尤有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穀,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佈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祕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後來,又有神農之後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

  仙人授道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裡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裡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採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鬚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

  發明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於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後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製成鼓後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宗教之神

  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展有很大貢獻,為後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可是至戰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增纂,終於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於陂泉,誅蚩尤於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制舟車,定律歷,文字、算數、音樂等皆相繼發明,於是形成盛世的局面。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可以說,歷戰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張陵創立五斗米道,獨尊老子為教祖,而尊黃帝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襲。所以此後道書仍然以黃帝為古仙人繼續進行增飾。同書《極言》篇則歷敘黃帝遍歷名山、訪真問道、以至最後得道昇天的故事。

  舊時一些地區嘗建黃帝廟或軒轅廟,多以之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載有多處黃帝廟,其“一在曲沃縣城中,明正統間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陰贊文曰:‘道德巍巍,聲教溶溶,與天地久,億萬無窮。’因立廟。”陝西等地亦有黃帝廟,道教宮觀中嘗有黃帝殿、軒轅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觀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農、黃帝,又有軒轅祠專祀黃帝。

  黃帝是一個部落聯盟,據《春秋命歷序》說一共傳10世,1520年***《易緯稽覽圖》年數同***,周武王時封黃帝后代於祝。

  道教黃帝

  道教所指稱的黃帝大致有五種情況:一是中央央元靈元君;二是中央黃帝;三是日中黃帝;四是中嶽黃帝;五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這裡所說的便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

  黃帝最初的神職蓋為雷神。然黃帝以雷神崛起後又為中央天帝,位為最尊。這和苗族古歌說他們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對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黃帝最初和風伯等都是神農氏諸侯,擔任雷的巫帥。

  道教有許多經書傳於黃帝,如《黃帝九鼎神丹經》、《黃帝內經》、《龍虎經》、《陰符經》等。《真靈位業圖》中,排列神仙位次,稱他為“星圃真人軒轅呈帝”,列在第三神階的左位。

  魑魅魍魎

  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後,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後來找機會逃了出來,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事,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動戰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聽從蚩尤的建議。蚩尤只好去發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起了挑戰。黃帝聽到蚩尤發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並未被感化,雙方在逐鹿展開了大戰。蚩尤使用魔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后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衝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魑魅魍魎都是一些雜牌小妖,據說魑魅魍魎專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徵,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

  取名軒轅

  由於常年累月的遷徒遊牧生活,各種笨重的東西都要人擔肩挑,每遷移一次都給先民們帶來極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若連天。黃帝為此事也是經常唉聲嘆氣,但又不得不遷移。

  有一次,黃帝帶領他的先民遷移到北方黃土高原。這裡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於長期生存。他們剛剛居住下來,有一天突然狂風大作,黃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樹,個個藏身,以防狂風捲走,黃帝只顧別人的安危,不料,自己頭上戴的遮太陽的大圈帽,被狂風吹掉。他連忙抓住一棵小樹,就地蹲下。黃帝發現他的大圈帽被狂風吹得就地滾動,並不倒地。這是啥原因呢?黃帝砍了一根樹枝,紮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滾了不到一丈遠又倒了。黃帝自小就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後,再紮了一個圓圈,給兩個圓圈中間紮了個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紮在這根樹枝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這次雖然沒有倒,滾不了多遠就停下來。這時,常先、風后、倉頡一起走來,問黃帝在幹什麼?黃帝把剛才發生的事向三位參臣訴說了一遍。智多謀廣的風后,連忙剝了一條樹皮,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橫杆上,一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一直滾動著,並未倒地。

  黃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過來。他叫常先再扎兩個同樣的圓圈,四個木圓連在一起,好比四個車輪,穩穩當當向前滾動著,再也不怕倒地。風后看後,好像腦子裡一下也醒悟過來,他命常先去採石場弄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不到半天工天,兩個圓形石盤就做成了。風后從中間橫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間綁了一條草繩,叫常先拉上使勁往前跑。後邊跟隨了一群先民看熱鬧。倉頡連忙向黃帝說:我給這個東西起個名,叫做“車”。黃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軒轅的功勞,倉頡和各位大臣商議;命車為“軒轅”。因黃帝當時還沒有一個正式名字,就以“軒轅”命名,作為黃帝正式名字。這就是“軒轅”的來歷。

  黃帝自從被先民們擁戴為尊長,還沒有一個正式“職稱”大臣們先後給黃帝起了很多尊稱,黃帝都不同意。最後,還是黃帝自己決定。黃帝發現土是黃色,土能生萬物,土是人們生存的唯一依賴的靠山,先民們又是黃面板,所以,就確定他的尊稱應該稱“黃地”。從此,“軒轅黃地”就這樣定下來。

  到殷商時代,一些文人覺得把祖先稱“黃地”很不雅,他們藉故“地”和“帝”是諧音,就把“黃地”改為“黃帝”。“軒轅黃帝”從此就這樣沿用下來。秦以前,各國諸侯都害怕觸犯祖訓,有損祖德,輕易不敢稱自己為“帝”,只好稱王、稱霸。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自己“始黃帝”。但他也沒有敢沿用這個“黃”,只好用了白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