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的經典神話故事

  女媧補天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女媧補天的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沒有天,沒有地,沒有山川湖泊,沒有花草樹木,沒有飛禽走獸,更不用說有人類。

  在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才有了萬物生靈。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塊,天河中的水嘩嘩地從缺口流下人間,淹死了無數人畜,天下頓時淪為澤國。

  當時,有個姑娘名叫女媧,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裡。她目睹百姓顛沛流離,動了惻隱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補起來。她離開所住的崖洞,爬過無數高山,淌過許多大河,到處尋求補天的辦法,可是都無結果。

  她疲倦極了,坐下來歇息,不知不覺睡著了,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中有一位神仙告訴她,崑崙山頂堆滿許多五色寶石,用大火將寶石煉過,就可以拿來補天。

  女媧醒來後,就直奔崑崙山。崑崙山高聳陡峭,更有獅虎等惡獸無數,等閒人上不了山。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補天的寶石替天下百姓消災,道路崎嶇險惡,全不加理會,日夜兼程,來到崑崙山下。

  舉頭一望,到處是處鋸似的荊棘、犬齒般的亂石,不但上山無路,山頂更高不可攀。然而她不怕險阻,撥開荊棘,攀過亂石,手腳傷痕累累,臉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當爬得疲憊不堪時,荊棘叢中突然撲出一隻老虎,對她張牙舞爪。女媧正要躲避,老虎搶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張開血盆大口,要咬她的頭。她鎮定地說:“老虎,你先別性急,我這個頭可以給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頂找到寶石,補好天上缺口,你再來吃好不好?”

  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女媧再往上走,山越來越陡,霧也越來越濃,累得走不動了。她跌跌撞撞,爬爬滾滾,始終不停步。突然一陣狂風吹來,一隻金毛雄獅從林中躍出,一口咬住女媧的頭髮。老虎從後面趕上來,對著獅子咆吼說:“這妞兒是我先抓到的,說好她補完天后讓我吃,你竟敢搶先?”

  獅子聽了放下女媧,和老虎廝鬥起來。結果獅子不敵,被老虎趕跑了。但老虎生怕女媧再讓獅子搶去,就尾隨女媧,一直跟到山頂。

  女媧在山頂上終於找到五色寶石。她撿了許多,堆在山頂上,燒起一把大火,煉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寶石煉成熔漿。眼看熔漿煉成,女媧高興極了,一次又一次用雙手捧起熔漿拿去補天,直至天上缺口滴水不漏,她才舒了口氣。這時,地上的百姓見天河水不再漏下來,紛紛重整家園,再過快活的日子。

  女媧知道大功告成,完成了心願,於是履行諾言,滿心歡喜地對老虎說:“你現在可以吃我了!”

  說完,她伸長頸項,等老虎來吃。說也奇怪,老虎並不來吃,反而和氣地說:“像你這樣一個為民造福、舍已為人的姑娘,我怎麼能吃?況且,你將天補得完整無缺,我也開心。只是你還有剩餘熔漿,多補一些,不是更牢靠嗎?

  女媧聽了,覺得老虎的話有道理,於是把剩下的熔漿全捧起來,高舉雙手,預備將缺口再加填補。眼看就要到天頂了,哪知突然從南海刮來一股狂風,吹得樹倒山搖,女媧手中捧著的熔漿也吹掉了。

  女媧一急,竟哭了起來。老虎見她這樣,就對她說:“姑娘先不要哭,快騎到我背上,我們去把熔漿追回來。”

  女媧果然止住淚,立即騎到老虎背上。老虎飛身跳下山崖,腳踏彩雲,向光彩奪目的熔漿追去。

  老虎揹著女媧飛過三山五嶽,飛過黃河長江,因為風太急了,始終沒有追上。其後風漸漸平息了,他們加快腳步,哪知色彩斑斕的熔漿又慢慢向茫茫的大地落下去,他們唯有加一把勁向下追。追到洞庭湖上空,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一時高興,吼叫數聲,慢了腳步。就在這電光火石的一剎那,女媧來不及接回熔漿,眼看著熔漿直瀉洞庭湖。

  熔漿一落到湖裡,霎時間五彩繽紛,霞光萬道,照得湖水通明透亮,不久熔漿就變成了七十二座形態不同的山峰,在水中半沉半浮,那白玉盤似的洞庭湖,添上了迷人的景緻。

  女媧雖然惋惜,但又覺得熔漿落入人間,也是好事。她落下來,站在還沒有凝固的山峰上,腳下踩的是綠寶石熔漿,留下了一雙深深的腳印。她再行幾步。原來帶軟的山峰就凝結了,成為一個小島。

  也不知過了多久,娥皇、女英追尋夫君舜帝來到這兒,知道舜的噩耗,哭死在山上,後人就稱這座山為“君山”。

  關於女媧的傳說

  相傳女媧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說:“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

  不承五運。一曰。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女媧,是中國神話譜系中一位古老的女神。她的主要神蹟:一是煉石補天,二是創造人類。關於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見於《風俗通義》:上古的時候,盤古從混沌中開闢了天地,臨死化身,又創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蟲魚,但就是忘了造人。女媧神取了一些黃土,摻些清水,和了一堆泥巴,然後用水照著自己的形象捏了一個小人,往地下一放,這小人竟然活了,圍著女媧又唱又跳。

  女媧又繼續用手揉和摻了水的黃泥,造了許多男男女女。女媧想用這些小人去充實大地,但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經相當疲倦了。最後她拿起一根繩子,伸到泥漿裡去,然後用力一揮,泥點濺落的地方,立即出現了一個個歡喜跳躍的小人。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從此以後,地球上才有了人類。

  還有傳說女媧與伏羲兄妹相婚,教人民結網漁獵,占卜八卦,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女媧在伏羲去世後管理族人,但是她只是行伏羲之道沒有變革,倒是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鼻祖之一。

  一說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主要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

  女媧的相關文化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物件。《楚辭·天問》、《禮記》、《史記》、《山海經·大荒西經》、《淮南子·覽冥訓》、清朝嘉慶《涉縣誌》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相傳上古時期,始祖女媧就是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長期以來形成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女媧文化。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人類發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一是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傳承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實現民族大融合、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三是對增強創業精神、充實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體現了奇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現象,對人生禮儀、人類生存、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歸屬地區

  1.陝西平利縣:多部史書中記錄的女媧的故里,生態縣。當地也保留大量關於女媧的傳說和足跡,有女媧山和女媧廟。出士了大量的遠古時期的陶片。

  2.河北省涉縣:宣傳起步早。

  3.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與平涼市靜寧縣的交接處即隴西成紀:傳統說法上的“女媧故里”

  4.山西晉城澤州:宣傳較弱,建有“華夏女媧文化園”

  5.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有個女媧捏土造人的女媧城

  地位說明

  女媧的地位時有變化,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據說原因有三:一、神話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傳說中伏羲、女媧既為兄妹又為夫妻,均為一家人,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一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後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人物結局

  根據《山海經》,女媧在肉身死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有人認為,其寓意是說女媧肉身死後被人吞食,原始部落的人感覺吃下自己祖先或族中受尊敬的人會有安全感。另據傳說,女媧死後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故西華縣又名媧城。傳說女媧靈魂後來昇天,由神獸白矖和騰蛇保護著去了天宮,成為天神。

  雕塑作品

  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有女媧補天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雙手舉起五彩石,抬頭上揚,雙目凝視天上,意為女媧補天。

  甘肅省天水市七裡敦三角花園處有現代女媧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底座四周環繞人類幼兒,意為女媧造人。詳圖可見谷歌地球甘肅省天水市七裡敦三角花園處。

  罕見覆姓

  單一淵源:源於風姓,出自遠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媧氏,屬於以先祖名字轉意為氏。女媧之後,社會逐漸由母系氏族社會轉向父系氏族社會,其部族民眾中有以女媧之名為姓氏者,稱女媧氏,是非常非常古早的原始第二氏。

  女媧氏今在北京市東城區、海淀區一帶有零星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