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歷史人物的散文

  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界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過程論來評價歷史人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一***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搖曳在動盪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飄零。

  歷史註定她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否則怎會讓一個女子的柔情勁經南北宋朝,又怎會讓一個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壇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風雨過後,不變是動盪。歷盡了顛沛流離,何嘗不願安寧?卻是世事難料,卻是兵敗馬亂,即便如此,安逸的生活可以不要了罷,珍世的古董可以捨棄了罷,可家呢?不論家,國已逝,家何存!留下的,唯有一剗的哀怨與心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一名青衿,惟求清。

  清淡的生活是多少遷客騷人的追求啊,卻終於被現實大海重重拍下。面對殘陽秋水,晚秋落葉,詩人的苦悶,身處異鄉的孤寂,也散落在水面,暈開思念的漣漪。女人花映在水中,水滋潤了花,水卻因她的思緒而惆悵,為她的柔情而嫵媚。

  一縷輕衫,惟求靜。

  才情綴滿了一縷輕衫,但她終究還是一名女子,有血有肉,柔情似水。她與趙明誠明明相愛,卻是天人相隔,是源於當時無情的亂世啊,才會讓他們的愛情這般悲涼!這又是一個何等堅韌的女子,悲愴使她柔腸萬斷,她卻化作細語追憶自己的愛情,然而,這柔絲般的細語又怎能載起她千鈞的傷痛?

  面對殘香斷酒,面對物是人非,面對綠肥紅瘦,柔弱的女子要如何抵撐?只能以淚篩愁,那愁情深深深幾許?恐怕連蚱蜢舟也載不下罷,既然載不下,那就忖度著舊夢,讓淚滴下,滴在對國仇家恨的悲憤中,滴在對趙明誠的思念中。

  女人花飄落了,鑲在水面上,流水洗去了歲月的光華和鉛華,變的是岸上風雨,垂柳芭蕉,不變的仍是東流水。

  春花秋月,年年月月依舊,還有惆悵也依舊。縱使沒有了風橫雨狂,不再亂紅紛飛,然惟有一叢芳草,蜂蝶紛舞裡,年年月月愛與恨俱長。

  梅落花香,花逝人嘆,千古的情愫,留於後人咀嚼。

  ***二***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開國功勳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曌”***zhào***字為武則天特別欣賞,拿過來作為自己的名字專用,任何人不得使用這字。從字形上看,“曌”象徵著日月當空,象徵著女皇君臨天下的氣勢。“曌”字拆開來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頗含幾分佛理禪機,切合武則天向佛的心意***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慾。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豔,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人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瞭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傳送長安感業寺削髮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鬥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后王氏,立則天為皇后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

  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援。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后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自此,皇家內宮大權,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后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裡,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鬱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后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機事不密,“謀洩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后更為警覺。

  由於則天武后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后逐漸從幕後走向前臺,竟與高宗同臨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后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后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后則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后。

  ***三***

  唐宋文明為吾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之顛峰,期間才人輩出。詩詞藝術臻於極致,四座高峰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當然還有諸如白居易、李商隱、杜牧、柳永之類的文人騷客不能盡述,以四子之比較一窺管豹對於吾等俗人已經足矣。我很驕傲的是作為李白和蘇軾的同鄉,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詠過的景緻,玩味其意境。

  我以為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當然後來還要加入佛家***釋家***,但是其要義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們夢想的是達濟天下和田園仙界的兼具。這一點其實李杜蘇辛四人都有。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李白是奔放激情的歌者,他詮釋的是藝術的驚人的想象力和直覺。杜甫是沉鬱頓錯的思考者,他心懷家國天下,是個典型的傳統儒家信徒。蘇軾是儒道兩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於抒發自己不同理念的大家。辛棄疾是個歌吟的武將,其豪氣和才智都令人欽佩。

  曾經年少時,最愛李白的詩歌,以為《行路難》的壯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勇氣,散發弄扁舟的瀟灑,是我最喜歡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讀著、讀著,總覺得有一點點牴觸的情緒。我覺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對於社會而言,不僅有遊戲規則,還有潛規則,李白可以說是連遊戲規則也沒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可以說是個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氣質是道家、釋家的一些。所以,他不為世俗社會接收,一生落魄。其實,中國歷史上,盛唐是很開明的,詩人***或者說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還是他的性格過於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歡杜甫的詩歌。沉鬱中充滿了頓錯的美感。天下間,傷心人多,更尤在亂世。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個由盛轉衰的時代,社會發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飽含一腔熱血,夢想著救國就民。一個悲苦的詩人,“如果世界註定要下沉,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島《回答》***是對杜甫的最好的註解。杜甫是知道遊戲規則的人,但是他可以說是不明潛規則的,或者說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亂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說對人的才華欣賞,我是在四個人中最欣賞蘇軾的。蘇軾先生的家離我的家鄉不過數十里之遙***曾經算一個市的***。蘇軾琴棋書畫、佛理禪機、時政甚至軍事無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今天的蘇堤上,除了感慨東坡才華外無他。***如果是李杜,我以為是很難做好一個地方行政主管官員的***。蘇軾的詩詞,有發人思索的禪理、有豪邁的大江東去、有婉約的十年生死,無不體現了他的全面。東坡肉也是一道不錯的佳餚。蘇軾的悲劇也在於他的才情。他過於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協調。弄的在政治上,先後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終老。如果是在一個現代政治體系下,我相信蘇軾是會生活的很好,事業上也發揮的不錯的,可惜他是在潛規則,利益協調的中國社會裡生活。

  辛棄疾的詞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喜歡,可能是由於很多詞裡用的典故太多,我總覺得不夠自然。但嫁軒先生的武略驚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說,對於未來的是依靠信仰,我覺得嫁軒就是這種信仰很強烈的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頑強的。可惜,嫁軒連成為岳飛的機會也沒有。

  按照黑格爾的理解,藝術、宗教、哲學三者共同構成了精神發展的最高階段。三者區別在於,精神達到自覺的途徑和方式不同。哲學是“純粹的思”,藝術是“直覺的思”,宗教是“超驗表象的思”。藝術總歸是一種以直覺來體驗生活的方式,因此還是和生活的方式分離的。純粹的思和超驗的思還是不同的路徑。在不同的路上,我還是比較贊同黑格爾的看法的,哲學作為“純粹的思”是高於其他兩者的。這也是我對東坡評價更高,很喜歡杜甫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