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塞維茲簡介介紹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畢業於柏林軍官學校,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克勞塞維茲簡介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克勞塞維茲簡介

  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1803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奧古斯特親王副官。1806年10月隨親王參加奧爾施泰特會戰時,被法軍俘虜,翌年底獲釋。1809年初調普軍總參謀部工作,任總參謀長兼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辦公室主任,協助沙恩霍斯特從事軍事改革。

  1810年秋任軍校教官,併為王太子講授軍事課。1812年春,主張聯合俄國抗擊法國,因不滿普魯士國王同拿破崙一世結盟而辭職,轉到俄軍,在騎兵軍和步兵軍司令部中任職。1814年迴歸普軍。翌年任G.L.布呂歇爾軍團第三軍參謀長,參加利尼會戰。1818年5月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9月晉升為。任校長職12年,潛心研究戰史和從事軍事理論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監察部監察。1831年5月任駐波蘭邊境普軍參謀長。同年11月卒於佈雷斯勞。克勞塞維茨去世後,他的妻子於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遺著》,共10卷,1~3卷為《戰爭論》,其餘為戰史著作。

  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目的的理論

  克勞塞維茨儘量頌揚“絕對”戰爭的觀念。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論闡述,對軍事學術的發展也產生了相當有害的影響。

  按照他的理論,只有無限制地使用力量才是達到成功之路。他在開始闡述自己的學說時指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可是到後來似乎出現了一點矛盾,他把政治當成了戰略的奴隸,——而且這種戰略還是一種不好的戰略。

  他的這種觀念又由於下面一種說法而更加變本加厲了。他認為,如果給戰爭哲學中引進一種限制與緩和的因素,那是大錯而特錯了,因為“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

  克勞塞維茨的這種說法,正是那種盲目誇大的近代化總體戰爭的基礎。他所提出的使用兵力的原則,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是不計任何成本的,因而只對那些仇恨心達到了瘋狂程度的暴民“群眾”完全適用。這和明智的治國藝術與合理的戰略是完全對立的,而合理的戰略必須為政治目的服務。

  結果,“遭到誤解”的大門便永遠地敞開著,來自各方的誤解和批評,甚至超出了他本人預測的程度。總的說來,由於無限戰爭理論被普遍採用,竟使文明世界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們對他的理論缺乏深刻了解,致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和特點,受他理論的影響非常之大。從邏輯發展的角度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然可以看到這一理論的後果。

  克勞塞維茨關於軍事目標的理論

  在為軍事目標下定義的時候,克勞塞維茨曾使自己的戰略趨向於純粹的形式邏輯。他寫道:“使敵人無力抵抗是戰爭行為的目標”,“至少在理論上必須這樣”。他接著說:“要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就必須使敵人的處境比按我們的要求作出犧牲更為不利,這種不利至少從表面上看應該不是暫時的,否則,敵人就會等待較有利的時機而不屈服了。因此,繼續進行的軍事活動所引起的處境上的任何變化,都必須對敵人更加不利,至少在理論上必須這樣。作戰一方可能陷入的最不利的處境是完全無力抵抗。

  由於受了康德的影響,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具有二元論的趨勢。他相信有一個完滿的***軍事***理想境界,但同時又認識到,在現實的世界裡,這種理想決無完全達到的可能。他對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異是有深刻認識的,指出了“軍事理想”同“現實中的情況變化”有所不同。他寫道:“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裡,思考活動在達到極端以前是決不會停止的,因為思考的物件是個極端的東西……如果我們從抽象轉到現實,那麼一切就不同了。”從抽象的概念來說,戰爭的目的是要徹底解除敵人的武裝,但是,在實際中這個目的並不是經常能夠達到的,而且對於和平來說也並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為了證明這條“真理”,他進行了廣泛的論證。指出“一切軍事活動都必然直接地或間接地同戰鬥有關”。通過一番大道理的說教,似乎大多數人都接受了他的觀點。可是,克勞塞維茨接著來了一個大轉彎,宣佈說:“戰爭的目的並不始終都是消滅參加戰鬥的軍隊,不必經過實際的戰鬥,只要部署了戰鬥並通過由此形成的態勢,就往往可以達到戰鬥的目的。”

  由於克勞塞維茨一再地重複著這些言詞,結果便使他那個本來就不太清楚的哲學反而變得更加模糊了。他的戰爭哲學,曾經成為普魯士人的《馬賽曲》,能夠激勵人們熱血沸騰,但是也使他們的心靈中毒。這樣一來,克勞塞維茨的哲學教條,就只配培養軍士,而不能產生。按照他的學說,只有戰鬥才是“真正的軍事活動”。於是,戰略的桂冠被剝奪掉了,軍事學術變成了大量屠殺的“技術”。而且,他的戰爭哲學慫恿著們一有機會就去尋求會戰,而不想到要首先去創造對於自己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