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室內樂作品的音樂風格分析論文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兼具世界性與民族性音樂創作風格的音樂家,其作品數量十分可觀,涵蓋的體裁形式也非常廣泛。其中,《‘自新世界’第九交響曲》是德沃夏克最為人們所熟知和喜愛的作品,相形之下,他同樣優秀的室內樂作品卻相對容易被人忽視。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德沃夏克室內樂作品的音樂風格分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德沃夏克室內樂作品的音樂風格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德沃夏克是19世紀捷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而室內樂則是其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其十多部室內樂作品不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更表現出了多元化的音樂風格。鑑於此,本文從德沃夏克室內樂的創作經歷談起,就其作品的音樂風格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獲得對其人其作更加深刻和本質的認識。

  關鍵詞:德沃夏克 室內樂 音樂風格 研究分析

  一、德沃夏克室內樂創作概述

  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其音樂創作領域十分廣泛,包含交響樂、歌劇、鋼琴、室內樂等多種體裁。而其中數量最多的,且貫穿於其創作生涯始終的,當屬室內樂。具體來說,其室內樂的創作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國內的探索時期。1859年,德沃夏克從布拉格風琴學校畢業後,在布拉格劇院中擔任中提琴手,並開始嘗試室內樂的創作。1961年創作而成的絃樂五重奏,標誌著其室內樂創作生涯的開端,並在當時獲得了普遍的好評。此後,其先後創作出了《降B大調第二絃樂四重奏》、《D大調第三絃樂四重奏》、《a小調第六絃樂四重奏》以及《a小調第七絃樂四重奏》等佳作,這些作品經過知名樂隊演奏之後,讓德沃夏克在當時的歐洲樂壇聲名鵲起。第二個階段是歐洲的成長時期。1884年前後,德沃夏克開始在歐洲遊歷,先後在倫敦、莫斯科等多地長時間居住。這種遊歷生活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也使他的室內樂創作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

  該時期的作品主要有《E大調第八絃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e小調杜姆卡》、《D大調鋼琴四重奏》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第三個階段是美國的成熟時期。1892年,德沃夏克遠赴大洋彼岸的美國,出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期間,他對美國的黑人音樂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並將其中的一些音樂元素應用到了創作中,包含《F大調第十二絃樂四重奏》、《G大調第十三絃樂四重奏》等,都有著鮮明的異域風格,為美國室內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可以看出,室內樂創作是德沃夏克一個重要的創作領域,並貫穿於其創作生涯的始終。

  二、德沃夏克室內樂作品的音樂風格分析

  ***一***德奧音樂風格

  德沃夏克的祖國捷克,自十世紀開始,就一直處於德國和奧地利的威懾之下,所以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都受到了德奧兩國的強烈影響。德沃夏克生活的19世紀,捷克仍處於奧地利的統治中,所以其在音樂學習之初,就受到了兩國音樂文化的強烈影響,加之海頓、莫扎特、瓦格納、勃拉姆斯等人都是其十分推崇的音樂家,所以其室內樂作品自然就表現出了一種德奧風格。

  如1862年創作的《A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就是一部向海頓致敬的作品。樂曲為奏鳴曲式,結構規整,樂句勻稱,嚴格遵循古典主義音樂創作的程式和法則,並對海頓常用的同音反覆和穩定級進等手法進行了借鑑,使作品表現出了一種華麗的宮廷色彩。瓦格納也是一位為德沃夏克所敬仰的音樂家,其在歌劇上的一系列創新,給了當時初出茅廬的德沃夏克以極大的震撼,並將瓦格納的一些理念和手法應用到了室內樂創作中。

  如:《e小調第四號絃樂四重奏》,該曲子規模十分龐大,給人以強烈的動力感,並有著頻繁的調性變化。特別是對瓦格納半音化手法的借鑑,更是讓作品呈現出了一種急切、奇異的音響效果。在樂章之間的過渡部分,德沃夏克並沒有運用主調和絃音穩定的完滿終止來結束,而是用琶音的形式開放性的收尾,可見其受瓦格納影響至深。這些主動的嘗試,同時也為他的個性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還有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通過音樂創作比賽結識了勃拉姆斯,並多次接受過勃拉姆斯的具體指導,這在其室內樂創作上是一個巨大的轉折。

  勃拉姆斯被譽為是“浪漫的古典者”,古典和浪漫兩種風格兼具,並能在兩者之間獲得完美的平衡。這讓德沃夏克眼界大開。比如《A大調鋼琴五重奏》,就是典型的勃拉姆斯風格。這部作品只有3個樂章,不再追求過於巨集大的規模。第一樂章快板,旋律輕鬆明亮,給人清新的感覺。第二樂章行板,是非常抒情,旋律優美,也是給人帶來溫馨感受的一個樂章。第三樂章快板,情緒急促,意在獲得一種古典程式中的浪漫情感,與勃拉姆斯所追求的均衡十分一致。可以看出,在歷史、民族等原因的作用下,德沃夏克深受德奧音樂文化和音樂家的影響,從而使作品表現出了鮮明的德奧風格。

  ***二***民族音樂風格

  一方面,德沃夏克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對於自己祖國捷克有著深切和真摯的熱愛;另一方面,捷克的斯拉夫民族又是一個歷史悠久,民間音樂文化豐厚的民族。所以在德沃夏克的室內樂作品中,曾對捷克的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了大量的運用和借鑑,既使作品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風格,也使他成為了繼斯美塔那之後捷克民族樂壇的領軍者。

  如鋼琴三重奏《e小調杜姆卡》,就是一部有著濃郁民族色彩的傑作。“杜姆卡”是一個斯拉夫民歌的稱謂,這種民歌的基本特點是憂傷和歡樂並存,整體上較為憂鬱,但是這種憂鬱又總是被一些歡快的間奏打斷或沖淡。杜姆卡這種在音樂情緒上的獨特性,讓德沃夏克大感興趣,隨之模仿這種形式,創作出了這首室內樂。整部作品分為六個樂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前第一和第二樂章。第一樂章中,先有大提琴和鋼琴共同奏出引子部分,給人以熱情洋溢之感,隨後則是由小提琴奏出的一段十分歡快的旋律,並與鋼琴一問一答,配合極為默契。

  第二樂章則與第一樂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的音樂情緒是暗淡和憂傷的,先由大提琴奏出主題,然後由鋼琴演奏出了一段極為悽美的旋律,像是作者給聽眾的一種慰藉,溫潤動聽。從這兩個樂章就可以看出,其完全是室內樂版本的“杜姆卡”,既有對杜姆卡形式的運用,也有對民歌歌唱性特點的模仿,還有這極富感染力的聽覺效果,可見德沃夏克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理解和感悟之深刻。不僅是這一部作品,在德沃夏克的其它室內樂和聲樂、鋼琴作品中,也經常會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借鑑和運用,這已然成為了一種創作上的自覺,充分體現出了一個音樂家特有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如果說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音樂風格的開創者,那麼德沃夏克則是將其發揚光大者。這種民族性的表達,也是其人其作受到全世界肯定的重要原因。

  ***三***黑人音樂風格

  1891年,德沃夏克應邀來到美國,擔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隨即對個性鮮明的黑人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讓自己的助手蒐集了大量黑人音樂素材並潛心研究,創造性地將其應用於室內樂中,不但大大擴充套件了傳統室內樂的審美表現,更為美國室內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如《F大調第十二絃樂四重奏》,又被稱為“美國絃樂四重奏”,有著鮮明的黑人音樂風格。作品第一樂章為行板,奏鳴曲式。引子部分以連續震音的形式開始,意在描繪出一幅海邊繁忙的景象,為全曲的情感基調打下了基礎。第一主題由中提琴奏出,旋律清晰流暢,多用切分和附點節奏,特別是附點加十六分音符的節奏,正是對黑人舞蹈的有機借鑑,展示出了美國這個年輕國家的朝氣和活力。到了後半段,節奏逐漸加長,情緒也逐漸平靜下來,用黑人靈歌中常用的五聲調式,深刻表現出了美國黑人和自己背井離鄉的孤獨感。

  第二樂章是八六拍的d小調,第一小提琴聲部所奏出的旋律,取材於黑人靈歌《深深的河》,以屬音附點長音漸序下行穩定在主音,形成悠然滑落之感。在黑人音樂中,有很多以河流為主題的歌曲,特別是美國南北分界的約旦河,約旦河南部的黑人奴隸一直過著非人的生活,所以想要渡過約旦河,奔向幸福的北部,《深深的河》表現的正是這種對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之情,同時也表現出了德沃夏克對底層勞動人民那種發自內心的關切。既有抒情性的美國黑人曲風,也有黑人特有的節奏元素。四個樂章之間相互呼應,內容豐富,達到了風格上的統一。通過對黑人音樂素材和手法的成功運用,使他的作品在美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再一次證明了其廣博的音樂視野和非凡的創作才能。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一提到德沃夏克,多數人想到的都是他的《自新大陸交響曲》、歌劇《水仙女》等,殊不知室內樂才是其創作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一個領域,貫穿於創作生涯的始終。而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作品的音樂風格是十分多元化的,集中展示出了德沃夏克超前、包容的音樂觀念和高超、精湛的創作技法。所以在今天的室內樂欣賞、演奏和教學中,理應對德沃夏克的這些作品有足夠的重視,並注重對其多元化音樂風格的體驗,方能領略和表現出作品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