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簡介

  《帕格尼尼大練習曲》S141共六首,是音樂家李斯特的作品,作於1838年,呈現給舒曼的夫人克拉拉。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相關資訊吧!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作者簡介

  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0.22--1886.7.31***

  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之王”。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作曲背景

  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被帕格尼尼的的演奏技巧迷住了。他怎麼能在四根弦上玩出這麼多的花樣?怎麼能製造出如此複雜而美麗的音響?

  音樂會後,李斯特便憑記憶彈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想方設法在鋼琴上實現那種種美妙的音響。幾日後,李斯特彈奏了幾個音樂片段給他的朋友聽。朋友們驚訝的發現,他已經把帕格尼尼的花樣成功地移植到了鋼琴上,使這件樂器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音響。柏遼茲說“使人重新認識了鋼琴”,稱這是了不起的開拓。這開拓是在帕格尼尼的鼓舞下完成的。帕格尼尼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音響,而是一種新思路。李斯特敏銳地抓住了帕格尼尼藝術的創新本質,在鋼琴領域拓展了音響和表現力的可能性。這一行動是真正具有啟示意義的,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李斯特的研究成果於第二年正式亮相於眾,這就是《鐘聲大幻想曲》,根據帕格尼尼的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主題而作。李斯特在這個輕盈可愛的主題上作了一系列變奏,演奏技巧讓人眼花繚亂。 鋼琴的意義徹底改變了,它變成了一支管絃樂隊,一個包羅永珍的小宇宙。

  這部《鐘聲大幻想曲》是李斯特的心愛之作,它修改過數次,後來又把它編入到1838年的鋼琴曲集《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中。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作品詳解

  第一首

  G大調,行板***andante***。 帕格尼尼的原作是兩個聲部的,高音聲部是一條歌唱性的旋律,低音聲部是在另一根弦上的顫音音型,它提供了和聲與節奏的背景。李斯特簡單地把這個形式轉移到鋼琴上,但增加了音響的厚度,情緒上也變得深重而富於激情了。此外他還加上了引子和尾聲,他們是響亮的和絃與橫掃鍵盤的快速音階。

  第二首

  降E大調,富於幻想的行板***andante capriccioso***,原作的引子頗有氣勢,主題是快速流利的音階與有力的斷奏相交替,中段是八度技巧的展示,然後再現主題。李斯特沒有改變原曲結構,只是加強了各種因素。從鋼琴的技巧上來看,這是一首相當複雜的曲子,尤其是兩手雙音的快速半音階下行,實在令人生畏。後來他為一般的演奏家寫了一段稍容易些的樂句來代替這個雙音半音階下行。

  第三首***鍾***

  升G小調 ,小快板***Allegretto***,改編自帕格尼尼《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模仿鐘聲的迴旋曲》中的中庸快板。此曲極負盛名,李斯特“炫技之王”的稱號也大多出於此。曲子開頭左右手奏出類似鐘聲的八度,接著在左手輕柔的和絃伴奏之下,右手彈出主旋律。其後在主旋律的多次變奏以及右手大範圍跑動下,全曲達到高潮,最後在激烈的和絃中結束。

  第四首

  E大調,生動活潑的?***arpeggio***,它較少被演奏,也許是趣味性不夠:它只是單純的斷奏琶音練習。不過其中的遠距離跳躍,也是足夠讓演奏家下功夫的。

  第五首***狩獵***

  E大調,小快板***Allegretto***,這首練習曲有個小標題,狩獵***法la chasse***,這是因為它的開頭模仿了銅管與木管的聲音,後面又有像馬兒奔跑的輕快音型。這本來就是一首頗受人們喜愛的小曲,音色明亮純淨,帶些幻想的意味。李斯特發揮了鋼琴玲瓏剔透的音響特點,聽上去更加令人愉快。

  第六首

  A小調,急板***Presto***,這個主題很著名,後來勃拉姆斯和拉赫瑪尼諾夫都有根據它而寫的傑作。它本身是一首變奏曲,帕格尼尼在一個簡潔的主題上展示了各種演奏技巧,李斯特也在這裡發揮了鋼琴的特性------寬廣的音域,對比鮮明的音色,使得原曲獲得了更為豐富的音響和更加輝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