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興起的原因

  走在傳統金融邊緣的網際網路金融為什麼會如火如荼的發展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首先,網際網路金融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整個經濟——包括產業、消費者等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形態不斷演進,消費者對金融的訴求不斷提高,已有金融體系不能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不斷變化的、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因此有了網際網路金融產生的空間。

  第二,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源於技術的進步。需求的變化能否滿足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的平臺是幾個環節相聯通的。我將其總結為“大雲平移”:即大資料、雲端計算、平臺、移動智慧終端。這些技術是網際網路金融存在的根本條件。

  第三,創新。在網際網路的需求、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誰來實現網際網路金融服務?這就是企業家的創新——創新的精神、創新的動力和創新的理念。除了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也包括管理部門的創新、政府的創新。對政府來講創新是什麼?就是容忍,即給予網際網路金融空間,支援它發展,這也是對過去政府行為的創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創新也包括社會各方面的理解、支援,這是一種共同創新的結果。當然,核心是企業家的創新。

  網際網路金融的不規範操作

  第一個問題是宣傳不規範,具有誤導性。只披露收益率有多高,卻不揭示風險有多大。即使揭示了風險,也沒有在顯著的位置上顯示出來,使得投資者誤以為這種理財產品沒有虧損的可能性。

  第二個問題是運作。一些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在運作過程中,採取了帶有“資金池色彩”的運作模式。這種運作模式本質上就是不分投資者和債務人資金的投資方式,規範的理財產品已經全面禁止這種運作模式。

  第三個問題是理論層面上的問題。從理論上來講,當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規模很大時,就會帶來流動性風險。

  網際網路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

  傳統金融機構做什麼,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反應,也取決於監管空間。而在缺少“鯰魚”的時候,單靠傳統金融機構自身,可能很難開啟監管空間,因此對銀行來說,這些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給監管者帶來的“鯰魚效應”未必都是負面影響,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銀行的活力和發展空間。顯然,銀行擁有最大量可利用的資料,也是較早引入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的企業之一。且美國的事實已經證明: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不足以成為銀行巨大的競爭威脅。

  更何況面對危機,很多國內銀行業很快啟動了轉型,張開雙臂擁抱新技術的浪潮。比如,有的銀行用大資料技術來提高零售的精度;再比如,有的銀行開始以網際網路金融手段發行信用卡;又比如,有銀行已經開始成立自己的網際網路金融部門或公司;還比如,一些銀行直接和現有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對於傳統的銀行來說,這樣的外來刺激,反而對自身發展是一件好事。這種積極的應對,反倒預示其未來更不可能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