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鐵壺的保養方法

  鐵壺作為日本茶器之一,是當時日本上層社會積極吸收中國文人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藝術繁榮期的成果之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儘量避免乾燒

  在壺內無水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再加熱。因為反覆而持續的空燒,會縮短鐵壺使用的壽命,也有可能將鐵壺燒裂。

  2.防止溫差過大

  所謂溫差過大指的是:壺體溫度與水溫,兩者溫度相差過大時。如:壺溫低時,加入熱水或壺溫高時,倒入冷水。有類似上述情形時,會有裂壺的風險。

  比較好的做法是一、使用兩把以上的鐵壺交替使用。二、只有一把鐵壺時,可採用加熱水的方式來補充壺內不足的水量,這麼做可以避免溫差過大的狀況。

  3. 保持鐵壺乾燥

  鐵壺在使用完畢後,壺內還留有水份的話,很容易生鏽。所以,鐵壺在使用完畢後,利用壺身和爐的餘熱,蒸發壺內殘留的水分,以確保壺內的水份完全蒸發,達到壺內乾燥。

  日本茶道鐵壺的起源

  日本茶道發展至江戶中期分出許多流派且門徒眾多,但日益奢華的茶事攀比和僵化拘謹又繁瑣的茶道禮儀成為茶道發展的瓶頸。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文人喜愛的煎茶和臨濟宗的禪道思想為茶道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其中,產生重要影響並另啟茶道之門的即是將煎茶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隱元禪師和茶道的中興之祖——“賣茶翁”。

  隱元禪師***1592-1673年***,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號子房,福建省福清市人。明泰昌元年***1620年***,在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剃度出家,法號“隱元”。順治十一年***1654年***,隱元在日本傳授佛法的同時也將形式簡潔自由,意在品味茶香並注重清談交流的中國煎茶文化引入了日本。然而真正提升煎茶道精神,把禪宗哲學與之融合的卻是日本臨濟宗僧人月海,世人通稱其為“賣茶翁”。

  “賣茶翁”本名柴山,法名月海,還俗後自稱高逰外,為臨濟宗僧人。江戶中期元祿時代的享保改革中動盪不安的世相對賣茶翁如同當頭棒喝,從此決心從一切權勢、財富和上層建築的加護中脫離出來,要求人生在世的真實本質。他一生苦行參禪雲遊四海,61歲開始在京都的大通道開設煎茶鋪,邊賣煎茶邊將禪學融入世俗為世人分憂解惑,使更多日本人接觸並進入煎茶的世界。

  在煎茶文化和茶道具的演變下應運而生的鐵壺因其便利的使用性和廣泛的適應性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在煎茶的世界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整個茶事過程中不可或缺道具。茶師煮水時通常會將鐵壺注口朝向賓客的右手邊,以便展示出鐵壺最有觀賞性的一面,不僅讓賓客品飲到甘美的茶湯也能得到視覺上的享受,同時彰顯出茶事主人的身份和品味。從江戶中期開始,由於文人和貴族對煎茶的喜愛,眾多藝術家和著名鑄物師都參與到鐵壺的鑄造中,其中包括著名的畫家、陶藝家青木木米、享有“天下一”稱號的大西、西村、名越及宮崎等釜師家族,他們共同製作出各種各樣具有文化品味和生活情趣的鐵壺,這些鐵壺的設計格調高尚耐人尋味,鑄造技藝精湛,是藝術和技術的結晶。

  進入幕末明治時期鐵壺的製造遍佈日本各地,尤以京都府、大阪府和南部藩所產最為有名,不僅專業製作鐵壺的堂號增多,在鐵壺的材質、形制、裝飾及使用包裝等方面也越加豐富和完善。其中一些鑄物名家和著名堂號的作品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精良的製作享譽當世,得到貴族的扶持也受到世人的追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龍文堂、龜文堂、金壽堂及光玉堂。除了世代相襲的鑄物家族外,還出現了一批出師名門身懷精湛技藝的鑄物師,如四方安之介、秦蔵六、角谷一圭、中川淨益、富春斎、長野至郅等,他們不僅繼承了先輩卓絕的鑄物技藝更勇於探索追求,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被世間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