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就是說要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說根據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思想對中國的發展乃至整個世界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貴族,是商湯的後裔,商亡後,微子啟建立了宋國,死後傳位給弟弟微仲,其後世得孔姓。孔父叔梁紇六十六歲娶得顏氏之女顏徵在,彼時顏徵在還不滿二十歲,年齡相差有點大,這在當時於理不合,所以兩人住在尼山,後得孔子。

  孔子三歲時父親病逝,被父親的正妻趕出家門,孔子長大後深知努力學習的意義,志在學問,後踏入仕途。魯國內亂時,孔子逃到齊國,齊國大夫欲加害於他,後又逃回魯國,經過這麼多年磨練,已小有成就。與季氏出現矛盾後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旅途,先後到過衛國、陳國、蔡國、葉國等國,均未得到重用。最終回到了魯國開創私塾,專心教學。

  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三歲時病逝,很多弟子為他守墓三年,只有子貢一人守了六年。

  孔子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了《論語》。

  聖人孔子三人行的故事

  在春秋時期,基本上所有的書都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然後在上面寫字。又是最多能寫幾十個的字,最少也有八九個字。要想寫完一本書,就需要用到很多個竹簡,在通過用一條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因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經過用它編篡起來的書就不容易散落。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不知道要用多少個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在晚年的時候喜歡讀老子的《易經》,並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這本書完整的讀了好幾遍。他每次讀的時候都會附註許多的內容,就這樣翻開合上,不知道多少遍。通常以為,像孔子這樣翻來合上,讀來讀去,那書的牛皮帶了肯定也斷了好幾次。於是每當如此,就得換上一條新的皮條,就在將這本書完整的穿在一起。即便都讀到這樣的境地,孔子認為,再看幾年,就可以完全的掌握這本書了。

  因此,就出現了“韋編三絕”這個典故。其中的“三”僅僅是個數量詞,它是指當初孔子讀《易經》這本書時,皮條斷了很多次。通過孔子的這個故事也是為了向後世的人提倡孔子的讀書精神,激勵無數人要用功的學習。

  思想家孔子的佩劍是什麼

  “文聖”孔子,在他人生的前半年,鬱郁不得志,等到他晚年的時候,孔子的理想抱負,才被世人逐漸的接受。孔子死後,他的學說,被其後世子孫和弟子發揚光大,他的思想被後面很多朝代的國君所接受,並且大力推崇。

  後世,孔子雖然出了很多傑出的弟子,例如“亞聖”孟子,但是他的子孫之中,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治學人才。漢武帝時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儒家學說,開始得到很大的發展。孔子的後人也開始逐漸受到皇帝的重用,漢元帝時期,孔子的十三代孫孔霸,作為成帝的老師,被封為關內侯,褒成君。後來,孔子的子孫非富即貴,他的直系後人,都被各代皇帝賜有爵位。

  宋仁宗璟祐二年***1035年***,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孫被封為“衍聖公”,任國子監主簿,總管天下文事,而且這一爵位,由每代孔子的嫡系後人繼承。自此直到1920年,接近千年的時間裡,總共出現了三十二代“衍聖公”,最後一代“衍聖公”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衍聖公”這一稱號從出現到結束,歷經九百多年的時間,不論朝代怎麼更替變化,這一稱號的繼承從來沒有就沒有斷過。

  “孔子世系”是指以中國春秋時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為為中心,建立的家族譜系。自黃帝至孔子父叔梁紇,歷四十七世。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初衍聖公孔令貽,孔子家世正系歷七十六代。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於民國九年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後由國民政府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