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孔子人生的總結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如果你想更加深入的瞭解孔子這位聖人,那麼你更加不能錯過了這篇文章了,趕緊和小編我一起來閱讀這篇文章吧!

  人生總結

  孔子是偉大的聖人,開闢了中國儒教文化的先河,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七十二歲逝世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但是,孔子開其新統,中國歷史文化中少不了他的儒家說教。在五千多年之間,中國文化理想的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無人可與孔子相提並論。

  孔子在他的《論語》第二篇-為政裡談到了對自己的人生總結。原文是這樣的:“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他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已經立下了要好好學習,做好學問的志向;到了三十歲基本確立了這個志向;到了四十歲一心追求學問,外界各種各樣事物都不能迷惑我了;到了五十歲,才知道人生宇宙的來源,懂得天地自然規律之天命;到六十歲堅定自己信念,有自己獨立的主見,好話壞話耳朵聽進去都不會計較;到了七十歲,才可隨心所欲,無拘無束,但也不超越自己追求學問原則的規矩。

  這是孔子報告了自己人生的經歷,我們瞭解孔子的人生經歷是艱難,困苦的,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子姓,孔是其氏。《史記》中記載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庚子***。孔子生父孔紇***又名叔梁紇、公叔紇***在魯為卿大夫,仕任陬邑宰, 孔子實際乃是野合而生出的一個私生子和被遺棄兒。《史記》中有:“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野合而生孔子” 對於現代人來說,野合似乎是一件奇怪之事。但在上古禮俗中,“野合”乃是一種重要的與宗教有關的禮俗活動,就象現在的走婚。“野合”最早見於《周禮?地官?媒氏》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所以,孔子乃是他的父親叔梁紇在宗教禮俗狂歡集會中,與一個平民少女顏氏徵在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當是叔梁紇七十歲,顏氏徵十八歲,但在這次野合之後,叔梁紇似乎就再沒有與顏氏徵見過面。

  故孔子少時只知母不知父,從母居住於母親家族中。是母親將其撫養成人。春秋時,特別是在存留殷商文化傳統的一些邦國中,仍有母系制度的遺俗。從母居並不被認為奇。孔丘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貧窮與卑賤中走過來的。孔母顏氏徵在出身於貧家,但她卻是一個十分堅強頗有傲骨的女性。她沒有把關於孔子生父是孔紇這一身世告訴孔子。當孔子三歲時,孔紇即已去世。當孔子17歲時,其母顏氏也去世。起先,顏氏被作為一個窮婦草率地埋葬。一個與顏氏為鄰的車伕的母親向孔子透露了關於其生父及顯赫家世的背景,並告訴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地在防。孔子知道這個訊息後,正在血氣方剛之年的十七歲孔子幹出了一件極其勇敢的事情。他不僅到防地找到了父親家族的墓地,而且公然向世俗和孔紇的遺族挑戰--他掘開了父親的墳墓,而將自己那位身世微賤的母親與貴族父親的遺骨合葬在一起。

  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時期的生活極其貧困且備受歧視。當魯國貴族的季氏在家中宴享魯國的貴族君子時,孔子竟身穿為母親服喪的喪服而赴會,要求也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加入。他被無情地拒之於門外,孔子蒙受了羞辱而告退。為謀生計,孔子在少年青年時期曾從事多種賤業及“鄙事”。備受侮辱和歧視。所以成年後他曾對弟子這樣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可以說窮苦的子女往往懂得人情世故,人生磨難,所以成熟比較早,孔子十五歲就確定自己做好學問的人生目標,三十歲時候孔子的學問能力才受到季氏家族的注意。所以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季氏***季平子***委任孔子作其私家的小家臣,作過“委吏”和“乘田”。委吏,是司庫房的小職官。乘田是管牲畜的小牧官。由於做得好,又被擢升為管理工役的小司空。但是不久,孔子似乎即又與季氏失和。他離開魯國,開始生活中的第一次流浪和遊歷。為了尋找一種政治上的出路。他到過東邊海濱的齊國,一度他還曾試圖迴歸自己的故國宋國,後來他又顛簸流離於中原的陳國、蔡國之間。最終孔子還是不得不歸返於魯國。在這遊歷中,孔子經歷了人生各種磨難,所以是“四十不迷惑”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這所謂是“五十而知天命”。 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恆***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孔子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結果相互發生矛盾,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孔子在周遊列國中到處碰壁,政治仕途上也沒有什麼成果。魯哀公二年,孔子59歲。人生中什麼事情都經歷了,各種人物都見識了,甚至在叛亂、圍困、飢餓、失望的生命中渡過,所以更加堅定了他人生追求的信念,“六十而耳順”。68歲時的孔子,他的所謂儒學思想根本沒有得到當時各國政治上的任用於發揮,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最後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2歲,患病逝世。他沒有超越自己做學問的規矩,“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告別了他生命的歷程。

  孔子的人生經歷和總結集中體現在他彙編的《論語》裡面,那麼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人生的學問和為政之道,要靠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積累,孔子的儒教思想就在於他這些豐富的人生總結,對人情世故的切膚體驗,理論來源於實踐,才能放之四海皆真理。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人生觀念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