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的人物生平

  楊業***?-986年***,別名楊繼業、楊重貴、楊令公、劉繼業,北宋抗遼名將,外號楊無敵,任雲州觀察使、判代州。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早年經歷

  楊業,幷州太原人。其父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楊業從小灑脫有俠氣,善於騎馬射箭,喜歡打獵,所得獵物比別人多好幾倍。曾經對他的隨從說:“我將來當帶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成年後輔佐劉崇,為保衛指揮使,因為驍勇善戰出名。多次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多次立下戰功,每次都能取勝,國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無敵”。

  歸順大宋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征討北漢,平時就聽說過楊業的名氣,曾經重金懸賞尋求他。後來楊業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了,楊業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來保全性命。劉繼元投降以後,宋太宗派使者召見楊業,非常高興,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軍隊回朝以後,任命楊業為鄭州刺史。

  宋太宗因為楊業對邊境的戰事很有經驗,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宋太宗密封錦囊給他,賞賜的財物非常豐厚。

  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攻雁門,楊業領數千騎兵從西陘而出,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因此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然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

  自此楊業在遼軍中聲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旗號,即刻逃遁。鎮戍邊疆的主將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閱畢後,從不多問,封好奏章交給楊業,以示對其信任。

  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

  各路大軍接連攻下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軍隊駐紮在桑乾河邊,恰逢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各路軍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當時遼國蕭太后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兵兵力、士氣很旺盛,不能和他們交戰。朝廷只是讓我們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只需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祕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部隊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麼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3]

  王侁反駁他的建議說:“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只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劉文裕也贊成王侁。楊業說:“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王侁說:“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楊業說:“我不是怕死,只是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現在您責怪我為何不死,我應當在大家前面。”

  將要出發,哭著對潘美說:“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沒有殺我,恩寵我讓我做了將帥,交給我兵權。不是我放過敵人不去攻擊,只是想等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現在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並指著陳家谷口說:“各路軍馬在這裡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到這裡,就用步兵夾擊敵人救援你們,否則,都會被敵人所殺。”潘美於是和王侁率領部下的兵馬在谷口佈陣。從寅時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託邏臺眺望,以為契丹軍隊被打敗撤走,都打算爭功,立即率兵離開谷口。潘美不能控制,於是沿著交河向西南行軍二十里。不久聽說楊業戰敗,立即帶兵後退。

  殞身殉國

  楊業奮力交戰,從中午到傍晚,果然來到谷口。一看沒有人,就拍著胸膛非常悲慟,繼續率領部下士兵奮力作戰,身上受了十多處傷,士兵都快死光了,楊業依然親手殺了好幾十上百的敵人。戰馬受了重傷不能前進,於是楊業被契丹人擒住,他的二子楊延玉也戰死了。楊業嘆息說:“皇上待我很豐厚,我期望征討敵人保衛邊境來報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脅迫,導致軍隊被打敗,有什麼臉面活著呢!”於是絕食三天而死。楊業英勇事蹟被傳為佳話,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

  宋太宗聽說以後,非常悲痛惋惜,隨後下詔說:“拿兵器保衛國家,聽到鼓聲就想起將帥。盡力殺敵,氣節豪邁,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揚忠義剛烈!原雲州觀察使楊業真如堅硬的金石,他的氣節讓風雲激盪。他本是隴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軍隊,誓立戰功。正指揮虎狼般的軍隊,防守邊境報效國家。可是各將領不遵守約定,不上前救援。楊業帶領孤軍,陷入沙漠;剛毅忠烈,視死如歸。古人之中,也沒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舉行典禮,來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靈魂有知,應道瞭解我的深意。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官職名***,尚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大潘美降職三級,監軍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劉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朝廷又封楊業的長子供奉官楊延朗擔任崇儀副使,二子殿直楊延浦、三子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在山西省代縣城,有一座古老的鐘鼓樓上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勳,流傳至今的一處珍貴遺蹟。

  楊業的歷史評價

  趙光義:“執干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不有追崇,曷彰義烈!故云州觀察使楊業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資戰功。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猋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舉徽典,以旌遺忠。魂而有靈,知我深意。”

  歐陽修:“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蘇頌:“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來,至今遺祠雁門關。”

  《宋史》:“昔許子卒於師,葬之加等。《春秋》書之,所以褒臣節而儆官守也。業、罕儒、光實鹹當捍城之寄,臨戎力戰,歿於敵境。雖罕儒恃勇不戒,光實甘賊遷之言,失在輕敵,然其忘軀徇節,誠可嘉也。業本太原驍將,感太宗寵遇,思有以報。常勝之家,千慮一失。然其素得士心。部卒不忍離去,從之以歿,則忠義之風概可見矣。嗣與延昭並克紹勳伐。延昭久居邊閫,總戎訓士,威名方略,聞於敵人,於嗣為優。暉於危時則有陷陣之功,平日則獻息戎之諫。超頻戰以清淮海,其忠誠勇果,率有可尚者焉。”

  《楊家將演義》:“矢盡兵亡戰力摧,陳家谷口馬難回。 李陵碑下成大節,千古行人為感悲。”

  王夫之:“楊業,太原之降將也,父子握兵,死士為用,威震於契丹;謗書迭至,且任以邊圉而亡猜。”

  蔡東藩:“楊業驍將也,久歷行陣,匪惟勇號無敵,即料事度勢,亦有先見之明,美乃不信其言,反誤信一忮刻之王侁,卒至孤軍應敵,力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