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孟子的關係是什麼

  孟子與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都是大思想家,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孔子與孟子的關係,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與孟子的關係

  縱觀幾千年的浩瀚如煙的的歷史,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響著我們。兩個人都是我國古代上偉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學家。他們的言行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對於“仁”的看法,對我們今天有著重要意義。

  孔子對於“仁”,正是以往關於“仁”的思想的總結和發展。首先他將“愛親”作為是“仁”的源泉。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將“仁”定為“愛人”。孔子對於“仁”的倫理道德不僅僅指的是個人還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儘管孔子對管仲在禮儀上的行為頗為不滿,但是還是站在政治的立場對管仲進行批評。這就說明孔子早就從自身做起將個人意義上的“小仁”上升到國家政治層面的“大仁”。其次還追求“仁、智”統一的思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與“禮”統一的“仁”德,他認為作為一種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還要具備“智”和“勇”。

  而孟子“仁”的理論是以“仁義”為理論核心,並以仁政“得民心”作為道德作用論。他在繼承孔子“貴仁”的基礎上提出以“仁義”為主體的仁、義、禮、智四德統一的道德規範體系。其次,孟子還主張“施仁政於民”希望能夠給人民切以實際的利益。從這一方面就體現了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質需求,相比於孔子,有一定的進步性。

  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孟子與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算得上是老鄉,而且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那麼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師爺了。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聖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賢,孟子認為所有的聖賢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他曾經非常遺憾自己晚出生了幾十年,無法親自當面向孔子討教學問,無法親身領會孔子的智慧。於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遊歷國,當然了他的聲望比不上孔子,所以無法帶著眾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辭辛苦,常常形單影隻與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辯論,極力推銷儒家的學說思想,雖然最後跟孔子一樣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不過孟子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好學不倦,勤于思考,不僅繼承了孔子的理論,而且通過自己的學習擴充套件和發揚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學說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將儒家學說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受到後人的尊敬。後世常以“孔孟”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而且被尊稱為“亞聖”,僅次於孔子,在儒家學派裡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孔子資料簡介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備受世人的讚美和傳頌。後人也利用了建孔廟、建祠堂、拍電影等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偉大的人,使他的事蹟得以一直被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