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大學漢語言作為大學本科的一門專業,旨在強化漢語言文學能力,專業研究漢語言歷史及文化,傳承人文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師範生教育教學漢語言文學論文

  一、加強師範生教育教學技能重要性的認識,將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滲入到所有課程的教學之中

  中國教育歷來看重文化成績,輕視實踐能力,這一點在當下高校中也普遍存在。正因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都把時間花在各種理論課程的學習上,而對於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的掌握卻缺乏熱情。據筆者對一個畢業班55名同學的調查,有60%的同學表示在大三之前幾乎沒有主動練習過三筆字、簡筆畫,有70%的同學認為中學語文教學法枯燥乏味,幾乎百分之百的同學沒有主動思考過、練習過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針對這種令人擔憂的狀況,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在思想上加強學生對教育教學技能重要性的認識,務必讓學生明白,教育教學技能是師範生素質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層面,也是將來能否順利就業的一個必要條件。在端正了思想之後,全體教師也應將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因地制宜滲入到所有課程體系的教學之中。一般而言,學生的“三字一話”有較多的練習時間,但真正的課堂教學卻鮮有機會接觸。因此,個人認為可以根據課程和班級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親自實踐來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能。以筆者所帶的《中國當代文學》課程為例,我將所帶班級分為四個小組,每月一個小組選4個同學主講2節課,不講課的同學也必須參與到找資料、做課件的過程中去。這樣一來,通過一年《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整個班級的同學大都有了一次上課的經歷,即使沒有上講臺的同學也充分體會到了備課上課的不易,學會了查詢資料和製作課件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按照這種模式,在不影響教學質量前提下,學生們將有相當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去,這必然會大大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教學的自信心。

  二、建立健全的培訓與考核制度,通過多種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

  與課程體系改革及思想教育相配套的還有具體的培訓與考核制度。因為只有建立健全而嚴格的規章制度,才能將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這一目標落到實處。目前,我係學生的“三字一話”訓練,教學實踐訓練還處於一種自發、無組織的狀態。雖然系裡會偶爾舉行一些常規比賽***如粉筆字、普通話、說課等***激勵學生,但並沒有建立相應完整的培訓和考核機制,所以,儘管個別學生的能力較為突出,但整體水平仍然相當堪憂。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教輔部門首先應該制定必要的考核規則,譬如規定本系部學生必須通過普通話技能、三筆字技能、多媒體運用技能、教學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專案的考核,方可進入教育實習階段,最終完成學業。當然,為了讓學生順利完成這些技能的考核,教輔部門和全體教師還應採取課內課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培訓。譬如,在課內,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通過講課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加強某些技能方面的訓練。課外的話,可以依託學生文化社團、興趣組織、寒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據瞭解,目前很多學生教育教學技能欠缺的主要原因是興趣不足,動力不足,因此,我們可以依託學生文化社團和相關的興趣組織,將師範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和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最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的目的。尤其是時間較長的暑期“三下鄉”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師範教育的特點,帶領學生到偏遠貧困山區進行義務支教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社會閱歷,也能讓其教育教學技能在充分的教學實踐中得到切實提高。總之,在課堂內外,學校都應高度重視師範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培養。力爭通過一些列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教育教學技能培訓從大學課堂延伸到鄉村基礎教育領域,真正實現師範生就業的無縫銜接。

  三、實行導師制,在教育實習前對學生逐一進行輔導與培訓

  根據我校情況,師範生的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第5學期,2012年前為一個月,現在為期半年。無論是之前的一個月,還是現在的半年時間,我認為都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正式實習前的準備工作相當不充分。從本人指導實習生的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流利、完整地上好一堂課。緊張、侷促,教態不自然,從頭至尾對著教案念,詳略不分,板書凌亂,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以八年級的議論文教學為例,三位實習生竟無一人能透徹的理解議論文這一文體,導致在上課過程中,知識性錯誤頻現。將議論當成描寫,事實論證、正反對比論證說成是修辭方法,找不到文中的分論點,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在缺乏基本的教學指導和教學技能的狀況下,匆忙登上講臺,其效果必然是不盡人意的。針對此,我認為學校有必要實行導師制,選擇教學經驗豐富,尤其是具有中小學教育經歷的老師,在教育實習前一個月左右對學生逐一進行專門的輔導與培訓。每個老師可以指導5個左右的學生,從上課的體態、語速、板書、策略、課堂掌控、重點難點分析等各個層面予以詳盡指導,通過學生的反覆說課實踐,讓他們發現並改正自身的問題,從而為正式的教育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促進學生教學水平的提升

  學生記錄袋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建立目的是為了合理的評價學生,後來被逐漸應用到教學管理上。相對於傳統評價方法而言,學生成長記錄袋具有以下兩個突出功能:也就是說,對師範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可以幫助他們通過縱向比較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對比,明確學生的需求與特殊性,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技能,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目前,我係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培養還處於一種無系統狀態,並沒有建立起一一對應的學生成長記錄袋。因此,無論是日常的教育教學技能培訓還是教育實習前夕的說課實踐基本都是一種短期行為。由於無法完整有效地展示一個學生的教育教學成長曆程,所以也就必然達不到促使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提升的最終目標。鑑於此,我認為學校下一步有必要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有意識地讓學生主動收集、組織相關作品及其他的學習成果檔案,通過合理的分析和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並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只有真正從激勵學生的內心入手,讓他們看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存在優點與不足,才能切實激發學生不斷進步的動力,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為將來走上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總體而言,目前師範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與提升仍有待加強。地方師範院校只有建立與推行切實有效的培訓和考核機制,將學生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當作一項關係學校前途命運的質量工程來抓,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實習前“臨時抱佛腳”的短視做法,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範文二:語言意境漢語言文學論文

  1.漢語言文學中呈現的意境

  在漢語言文學中,中國的古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國獨有的重要文學,也是國際上的學者爭相研究的文學物件。古詩之所以會如此受廣大學者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它不僅在韻律上朗朗上口,讓讀者新生喜愛,同時,在寫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經常會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欣賞著作者描繪的美景,感受著作者想要表達的心情,以及想要抒發的豪情壯志。

  1.1意境源於生活,並不斷創新

  由於漢語言文學歷史悠久,也造就了這一門語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詩中,詩人為了使整首詩歌更具特色,往往會為整首詩營造出一種氣氛,這種氛圍就是意境。我國的詩文中,一般是通過一些詩句或是一些詞語來營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於想要表達的感情不同,就會採取不同的方法來營造意境,這往往是因人而異的。而已經往往源於生活,是詩人通過日常的生活進行觀察,運用普通的事物來營造詩歌的氛圍,通過自己的感悟,來提升詩歌的美感,創造出一定的藝術境界。而營造意境,不僅能夠使詩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還會使詩歌中描繪的實物更加真實,甚至會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詩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宋代大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描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過不同的角度對廬山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與真切的刻畫,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全新的意境,這樣不僅是整首詩獨具特色,更加吸引讀者,同時還呈現出了很高的哲學道理,使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還能夠將詩歌中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讀者在品讀詩文的同時,也會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漢語言文學就是這樣,能夠充分的運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來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運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素材來為文章營造意境,又能夠在營造意境的同時,實現突破,收穫驚喜。

  1.2意境烘托內心,並不斷深化

  在詩歌中運用意境,不僅是為了使整首詩歌的美感提升,同時也能夠從側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動、立體的形象。就像是我國自古以來都有以詩言志的說法,所以我國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過書寫文章,來刻畫出自己,表達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詩人,或用詩歌抒發自己的報國無門,感嘆世間的百態,又或是運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豁達,開闊自己的仕途之路;猶如當代詩人魯迅、朱自清等等,都是運用詩歌來描繪社會的一種現象,旨在敲醒當代的人們,反抗就社會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會通過意境而使內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會現象有所深化。在杜甫大詩人的《三吏三別》中,刻畫了許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讀者並不會因為人物的繁雜,而對整首詩產生陌生的感覺,因為這些人物就是為了營造詩歌的氛圍,讓讀者猶如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遇到這些人物,所以就不會特別陌生,反而會彰顯這些人物的鮮明活潑的生命力,同時也烘托出作者對友情的珍愛,對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同樣,在鄭燮大詩人的《石灰吟》中曾經寫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營造了整首詩比較危機的氛圍,但是正是在這種危機氛圍的烘托之下,表現出了作者對國家的熱愛,寧可粉身碎骨,也不會被榮華富貴所誘,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這人世之間,正是這樣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對於國家的熱愛,讓讀者更加深切的體會到作者的強烈的愛國之情。漢語言文學中的意境,往往源於日常的生活,並會不斷的創新;同時還能夠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讀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1.3構建意境易出現的問題

  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構建意境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一方面就是“有境無意”,就是指整首詩雖然擁有一定的意境,擁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卻是華而無實,沒有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詩歌當中,只是簡單的將現實中的實物描寫的較為逼真,但是卻沒有側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實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有意無境”,在一些較為成功的詩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通過合理的意境來抒發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話說的作品中既要有骨頭,又要有肉,這樣詩歌就會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載體,來幫助詩人像讀者抒發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詩只是有骨頭,而沒有肉,就會使整首詩有意無境,往往這種情況是因為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體會較少,沒有豐富的實踐作為後盾,致使整首詩只是空洞的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樣就會適得其反,使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不會體會到作者的真切情感,還會使整首詩都太平淡無奇,黯然失色。

  2.語言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應用

  2.1掌握語言規律

  漢語言文學旨在研究語言,所以,學習了漢語言文學之後,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文學修養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於我國的人口較多,地域分佈廣泛,少數民族以及各個地方的方言都獨具特色,在眾多語言中,普通話是最通用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地區都在使用普通話,因為由於不同地區的人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難分清捲舌,會不自覺的將一些讀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捲舌的敏感度比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於北方人來說也很不容易。在學習漢語言文學時,就是為了在實際應用語言的過程中,分析出語言的規律,正確的運用語言,進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語言規律。

  2.2用於理解文學

  漢語言文學,能夠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理解,然而文學理解與文學閱讀並不相同,文學理解是指深層次理解文學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營造出的氣氛,而文學閱讀只是指僅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學習了一些漢語言文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就可以掌握漢語言文學的真諦,從而為了以後的文學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提供堅實的後盾。通過對經典文章的理解與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見過的文章,並能夠在分析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學的方法。

  2.3寫作中的應用

  漢語言文學的廣泛領域,不僅包括理解一些文學作品,同時還包括寫作與運用。在學習了一些專業知識之後,就會逐漸掌握文章結構,瞭解營造意境的方法,學會正確表達感情,這樣就會在日後的寫作當中,合理的運用語言,正確的組織文字。由於漢語言文學的獨有特色,這就使學者在日常寫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彰顯文章的獨特魅力,這樣才會吸引讀者的目光,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3結束語

  漢語言文化是我國眾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漢民族文化、古代詩歌文化,以及世界華文文化等等。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獨特用法,以及語言營造出來的意境,能夠將讀者充分的帶入到文章當中,這也就使得漢語言文學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學者的學習和研究,為了我國的語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這就需要我們繼續努力研究漢語言文學,更加深入的進行分析,分析漢語言文學中語言實際的應用方式,以及如何營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