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

  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專門人才。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篇1

  淺談唐宋女性文學的思想內涵

  摘 要:唐宋女性文學的發展在古代女性文學中佔據重要位置,本文從唐宋女性文學發展概況入手,著重論述唐宋女性文學的思想內涵。從相思之情、憂國憂家、爭取自由等思想內涵方面進行舉例說明,展現唐宋女性文學思想之光芒。

  關鍵詞:唐宋;女性文學;思想內涵

  一、唐宋女性文學發展概況

  唐宋時期,女性的思想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思想開放程度大大提高,女性作家留下了大量作品。從《中國曆代婦女作品選》和《中國曆代女子詩詞選》,統計出唐宋共197位女性作家,唐至五代85人,宋105人,遼金7人,留下作品約五百多篇。其成員來源廣,有宮女、妃子、大家閨秀、貧家小女、青樓妓女等。

  唐宋時代的大環境使得女性作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下了許多思想內涵豐富的作品,下面以相思之情、憂國憂家、爭取自由等方面來論述。

  二、唐宋女性文學思想內涵探尋

  ***一***相思之情

  1、思念家鄉;2、男女相思。

  1、思念家鄉是離開國家或者家鄉後思念故土的情感。宜芬公主,她姿容秀麗,有才色,天寶四年,皇家把她下嫁奚族之質子,為民族團結作出了傑出貢獻,但她卻十分懷念故土,回憶昔日生活,寫出“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這是她內心的真實寫照。又如李清照《蝶戀花》***上已召親族***詞中說“永夜厭厭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藉助“夢長安”來表達自己的故國之念。從女性角度的思鄉之情多添了幾份惆悵與哀怨,這與女性內心細膩的情感有關。

  2、男女相思有很多種不同的發生背景,有內心的甜蜜與期許,也有哀怨與悲痛。“書中無別意,惆悵久離居”***唐上官昭容《彩書怨》***。細雨綿綿,獨守空房,更感到孤獨,“窗前細雨日啾啾,妾在閨中獨自愁”***唐晁採《雨中憶夫》***。又如“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宋朱秋娘《菩薩蠻》***,更是留下了千古絕唱。

  宋代詞家李清照留下了很多思夫詞,有很多經典作品傳世。“獨抱濃愁天婦夢,夜闌猶剪燈花弄”***《蝶戀花》***寫思婦剪弄燈花。一方面突出了孤燈隻影的思婦形象,一方面突出了人求吉兆,願良人早歸的誠摯心情。《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一詞,在詞中,作者以“薄霧濃雲”的悶人天氣起首來襯托主人公的黯然心情,使人感到日長難度。而這又是“佳節又重陽”,以往都是夫婦兩人對月賞花,共度佳節,而現在卻是夫妻離別。所以這佳節美景更勾起了作者的離愁別恨,最後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結束全篇。此處的“瘦”字與開頭的“愁”字遙相呼應,正因為離愁萬種,所以衣帶漸寬,“人比黃花瘦”。黃花已自清瘦,而人比黃花更瘦,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丈夫的極端思念之情。

  ***二***憂國憂家,愛國主義思想

  自古女性多情而非多義,政治上極少參與,因而擁有愛國詩篇也屬難得,但這正體現了女性思想當中的積極面。

  她們或指出統治者的奢靡成風,不思進取,或抒發亡國之憂。唐劉瑤《闔閭城懷古》:“玉湖春水接遙天,國破君亡不記年。唯有妖娥曾舞處,古臺寂寞起愁煙”,借古諷今。“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在詩中,李清照警告宋徽宗不要重蹈古人覆轍。吳淑真、金德淑等官人,都抒發了亡國之憂,往昔壯麗河山已逝,現只能對月空愁,長歌當哭。“目斷樂南半壁,恨長淮,已非吾土”***南宋官人《水龍吟》***。《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全詞通過作者那如山的愁,如河的淚,把她那種為國破家亡所痛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女性與愛國志士同呼吸,共命運,力圖挽救危機,復我山河。女性文學由是有慷慨壯烈的特徵。

  ***三***爭取自由

  宮女嬪妃、青樓妓女是這類文學的主力軍,因為宮女和妓女是社會底層,被無情的社會玩弄和吞噬。

  “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天寶官人《題洛苑梧葉上》***。宮女追求自由的精神劃破了層層封建地獄,在女性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青樓妓女生活在社會底層,精神和肉體都受著傷害。唐宋著名妓女有薛濤、魚玄機等。天台營妓嚴蕊《自陳詞》:“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總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頭,莫問婦歸去。”她感嘆命運之不濟,對未來充滿希冀。李少雲的《梅花》:“素豔明寒雪,清香似晚風。可憐渾似我,雪落此山路。”體現了妓女的形象,她們看破紅塵,與世無爭,寄情於草木,內心的純淨與生活面的狹窄在文學作品中顯而易見。

  李清照《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詞中的“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化用了《離騷》中的“欲少留此靈鎖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說出了人世間的不自由,表明對自由的嚮往。

  唐宋女性文學的思想內涵既多元又深刻,這些詩詞作品中不乏上乘之作,讀來也引發人深思。回望歷史,女性追求自身平等與自由的思想與行為總是受到阻礙,因而女性文學作品在當時不受重視。當代有更多的女性作家作品,也有女權運動,歷史讓我們對當今的女性地位與思想能有更清楚的對待與認知,女性文學作為一個課題也值得我們細細研究。

  參考文獻:

  [1]蘇者聰選注,中國曆代婦女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2]周道榮、許雲栩、黃奇珍編造,中國曆代女子詩詞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篇2

  淺析漢語言文學與人的修養

  摘要: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其歷史淵遠悠長,是我國先民智慧的表現。文學的本質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識形態的物化,在這個基礎上,對人的修養能起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追求 修養 內在潛力

  一、漢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從遠古的壁畫、巖畫發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階段,是漢語言文字的誕生過程。古人發明了文字以後的最初時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達、傳播人類智力發展後所產生的思想,這種思想遠遠超乎肢體語言、表情和聲音所能表達的思想。不僅以數字替代記事的結繩,還把各種親歷的所見所聞,用文字記述下來,可以使讀者再現記述者的所見所聞。這個時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記錄、傳播思想的工具,它開拓了人類思想交流的廣闊天地。文學是通過文字,把人類的複雜的思想感情表述、昇華、再創造的過程。它極大的開發了人類的思想空間,為啟迪人類智慧起到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二、 對漢語言文學的追求

  在漫長的中華文明之中,漢語言文學形成了其特有的式以及風格特徵。但是和世界文學一樣 ,無外三者:真、善、美。

  1、對真追求

  不管文學還是客觀的人,對真孜孜訴求。不管是文學作品的主題 ,還是正面的主人公 ,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本真。文學所追求的真,可以分為兩方面進行理解 :***1***客觀的真。客觀的真,是指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候,多以客觀生活為基礎 ,來寫作自己的文學作品。客觀上的“真”不僅是對客觀環境進行如實的描寫,也對客觀人物的環境進行如實描寫。客觀的真,既是文學作品環境的真。***2***內在的真。這多指在敘述人物的心理時,進行真的描寫。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都務求真實而寫作,不管這心理是對是錯,是否符合邏輯都求真實的表出來。內在的真,就是文學作品人物內心真。

  2對善追求

  善惡有分 ,是人在後天養成的品質,而文則直觀的把它表現出來。不管是哪部文學作品,其描寫的有善,對善的歌頌,對善的渴求 ,對善的淋漓盡致的描繪有的時候是用惡來襯托善,此外,用“善”來言善。例如:沈從文的 《邊城》沒有惡人,全是善者,雖然最後結局不好。卻把“善”發揮到極點。雖然有全描寫善的文學作品,但是不會存在全描寫惡的文學作品,“惡”不能獨立材,只有善可以。

  3、對美追求

  文學不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質上追求。對於文學的形式,不管是整飭的還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式的美,沒事多種多樣的,也是多層面的。詩歌形式之美整飭押韻,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亂無序之美。不過這兩種式的美已經漸漸結合在一起。在本質上追求美 ,就是在主上追求美,文學主題不管是悲傷的還是喜悅的。其主題都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後沒能完成 目標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題也是美的:悲壯之美。追求美。是文最外在的表現,美既是文學,文學既是美。

  三、漢語言文字的內在潛力

  任何一種文字,都有它的獨特的長處,漢語不例外有它獨有的文學潛力,它一字一義,一字一音這種特質,使詩、詞、賦、曲等這些文學奇葩的產生和發展,有了它必須的土壤。在《詩經》的基礎上,把詩這一文學形式推向極致。窮絕中華五千年曆史,唐詩對於詩這一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文學形式創造和完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詩的美。唐詩綺麗美妙,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精彩紛呈。及至宋代,宋朝人潛心投入了詞的創作,後世人只有仰視的份兒。當然,詞只是宋朝藝術園林中最美麗的花朵之一,該朝代的散文、繪畫、書法等藝術創作同樣惹人注目。同樣,元朝人另闢溪徑,把戲劇、散曲這種新詩歌藝術形式推到了極致。

  四、提高漢語言文學對人的修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也就有不同的修養。有的人見義勇為,有的袖手旁觀,有的好逸惡勞,有的勤勞肯幹,這就說明了修養的有不同性質,有不同 的表現。各式各樣的修養 ,在總的要求上,卻有一個質的規約,那就是向真,善 ,美方向發展。這正好和文學的追求一樣,文學的追求,客觀上來說 ,也就本質上人的修養的追求。

  首先、漢語言文學能夠提高人的修養。

  文學,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進入到文學的世界,你就會被其所有美好的東西所包裹。對於人的修養,文學則能提高人的修養。修養,首先就是“修”,有什麼樣的“修”,就有什麼樣的 “養”。人的後天模仿性很強 ,不管是對好的事物還是壞的事物,人區分好壞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後天的道德基礎上形成的。

  其次、漢語言文學能夠修正人的修養。

  人的修養是各有特色 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壞的一方面。文學對於好的一面, 可以使其更加堅固的存在,對於壞的一面,則能細緻的修 正。文學,因其內在規律的性的存在。對人發之以感染力, 讓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為。人對情知理的思考,是一個久遠的課題 ,其歷史源遠流長。

  最後、漢語言文學能夠指導人的修養。

  修養是後天的修為, 其需要對一定的物質形態進行模仿,而文學則能很好的指導人的 “模仿”。修養的模仿,可以是現實的行為方式,也可 以是虛擬的行為方式。對於現實的行為方式,其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世上沒有聖人。聖人這個名詞只是給聖人取的 客觀名字而已,其實也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

  在此基礎上。人模仿的行為方式.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偏差。漢語 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 ,是中國長達5000年的人類文明的 結晶,也是中國人修養形態的客觀沉澱,對國人的修養起著 很大的作用。我們必須正視漢語言文學對人修養的作用.尤其在現在異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規範自己的修養,美化自己的修養。使文學和修養有機的聯絡起來。

  參考文獻:

  [1]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

  [2]鄭淑媛_先秦儒家的精神修養[J].人民出版.2006年12月

  [3]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J].中國社科.2008年4月